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2课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确立依据)
背景(确立依据):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单元目录节选
历史特点: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回归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况
1.背景(确立依据):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我国民族分布图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
《复兴之路 》展览
现实情况: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都有不一样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况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基本前提)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况
4.法律保障:
《共同纲领》确定为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49
1954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制度化
法律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况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5.实施概况: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区成立至1965年,都是叫“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僮族”的“僮”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僮”含有“仆人”的意思;现在全国解放了,少数民族与汉族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的错误看法。周总理建议将“僮族”改为“壮族”,“壮”有健壮、茁壮、充满活力的意思,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
结合书本61页,概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从制度和政策方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的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P61《相关史事》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况
6.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比较经济特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异同
项目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目的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城市或者地区
特点
相同点 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都从国情出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海南岛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享有自治权)
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少数民族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社会的约100万人口,保留原始时代生活方式的约60万人口。
以下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什么问题?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措施:(1)政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1)政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西藏地区民主改革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
2、措施:(1)政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参加选举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2)经济: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教育援疆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意义: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3)文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维吾尔文
蒙古文
壮文
藏文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3)文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3)文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4)国家战略:①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4)国家战略:①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
吉祥的天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4)国家战略:①西部大开发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4)国家战略:②兴边富民行动
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采取特殊措施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2、措施(4)国家战略:③脱贫攻坚战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后果,你能得出怎样结论?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做出哪些努力呢?
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警方暴力执法,被跪压致死。弗洛伊德之死引起了美国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
结论:
民族对立阻碍国家发展
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
努力:1.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班级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尊重他们不同的生活习俗;
2.向身边的人们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考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