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一选科分科指导主题班会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考高一选科分科指导主题班会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3+1+2
— 新高考选科指导主题班会 —
导入
截至到2023年,全国大多数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加入了新高考阵营,这也意味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基本形成。
相对以往的文理分科,新高考可选择的组合增多,这既给了学生更多选择,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困扰。
新高考“3+1+2”模式应该如何作出最符合自己的选择?这节班会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高考选科组合的那些事儿。
目录
1.什么是“3+1+2”模式?
2.选考科目单科特性解读;
3.选科时存在的盲目行为;
4.选科应考虑的四大要素;
5.选科组合优劣势面面观。
什么是
01
“3+1+2”模式?
“3+1+2”模式
“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12种组合
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
为增加考生和院校双向选择机会,考生志愿将采取“专业(类)+学校”的组合方式。选择考科目理论上有12种组合,具体组合如右图:
等级赋分原则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每科原始成绩为100分,转换后赋分成绩满分依然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
转换时将各科目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
等级赋分原则
各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依照转换公式,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转换基数为实际参加该科目选择考的人数。
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区间为:
选考科目
02
单科特性解读
单科特性解读
选考科目与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可以大致看看各学科学习难度及选科情况,供大家做选科参考。
二选一
物理:
物理学科相对来说难度较高,知识之间联系很紧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涉及的场景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对现在和将来的理科学习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历史:
纯文科的科目,知识面要求广,但相较地理、政治等文科科目更容易理解,但根据近些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拿分有一定难度。由于是首选科目之一,很多物理弱的这部分人都会选择这个科目。
四选二
化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难度低于数理,高于生物,要求考生拥有较高的识记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理解,这个学科是有助于考生的发散思维,是我们在今后繁杂工作能分析解决问题。
生物:
生物的整体难度在数理化生中最低,更易学习,性价比较高。他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以及信息的提取能力。就近几年来说,我国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学科社会价值越来越高,未来前景很好,也是理科能力较弱的考生的首选科目。
四选二
地理:
地理科目文理兼备,学习难度低于理化生,背诵内容少于历史政治,考题客观但答案明确,相对比较容易拿高分,对于选择物理的偏理科生而言,大部分人会选择偏理科的地理,显然要比政治容易的多。
政治:
政治学科记忆内容多且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也正因为此,它每年试题变化大,所学内容可能和要考的内容就会有差距,而且教材上有可能没有,所以得高分不容易,而且关键是没有把握,浮动可能会较大。
选科时存在的
03
盲目行为
1.跟风式胡乱选择
这种情况是最多的,为什么很多学生扎堆选择理化生,尤其是物理,一方面选物理确实重要,因为这样大学专业几乎没有限制,但是如果物理成绩很不好呢?也还得选吗?
实际情况就是有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跟风选了,好像不学物理让人感觉不够聪明,属于智商低行列似的。强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2.靠感觉感性选择
也有不少学生完全跟着感觉走,自己感觉哪门学科学的还可以,成绩还不错就选了,其实人家这一门成绩好的更多,大部分都比你强。
也有的同学自己比较自己的各科情况,认为其中某几科成绩相对其它科较好,于是就选了,而不是和别人比较。
3.靠兴趣爱好选择
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个学科,或者喜欢某个老师,最终选了这门学科,上课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但是就是考不了高分。喜欢老师和你最终能考多少分是两码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师不能最后帮你考大学。那么,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一是借助专业测评工作,做综合评判。建议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工具来做综合评判。
二是从后期报志愿选专业方面作长远考虑。
4.哪科分高选哪科
一些学生在选科时,会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
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选哪科,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难度会越来越大。
5.选文理矛盾学科,因暂时成绩回避难点
在3+1+2的12种组合中,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史化生这样的组合。
对于这种“文理兼顾”的组合,要慎重选择,“不推荐这样思维方式相互矛盾的学科组合,“3+1+2”的选择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文理的”,这样选很可能没有专业可以报。
6.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
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虽然“物理、化学、政治”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但是学习难度也很大,得分偏难,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大。
7.过分钻“赋分”空子
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钻空子”心理,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
首先,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一般很难预测。
而且,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开和尖子生之前的竞争,反而赋分情况下,“1+2”学科的分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有缩小的。因此,“绕路而行”“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8.不明所以参考“重要”数据
往年选科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指引,但是不同省份、不同分数段、不同选科模式下数据的可参考性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
盲目参考数据不可取,结合所在省份所在高中数据才为上策。
选科应考虑的
04
四大要素
1、学科基础
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
(1)分数
分数是权衡学科基础的最直观的数据,历次考试平均得分较高,就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
1、学科基础
(2)排名
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级赋分制,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名次,因此排名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高一、高二的排名参考班级或学校排名,高三模拟考试后,参考全市乃至全省的统考排名。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其参考价值越大。
(3)知识掌握程度
可以根据平时学习情况或试卷分析,从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看,知识掌握得越全面,学科基础越牢固。
2、提升空间
提升空间是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
判断学科的提升空间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潜力
潜力即为表现出的能力。一名学生的学科潜力是很难直观判断的,只能通过对错题题型的统计,进行模糊判断,比如错题集中在选择题还是大题。
2、提升空间
(2)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怎么判断?只能从平时练习和试卷中判断。错题主要因为基础知识点含糊,还是这道题的思考逻辑想不出来、想不明白。补基础易,补思维难。
(3)学习习惯
不同的学习习惯应对不同学科,其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日常学习,你是喜欢读和背,还是算和练?
3、兴趣倾向
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个学科,或者喜欢某个老师,最终选了这门学科。上课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未必表示你能考出高分。根据对老师的喜好选科,高考很可能会吃亏。
喜欢老师和你最终能考多少分是两码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师不能最后帮你考大学。
有时候,自己学得好的优势学科,未必是适合未来职业发展的科目。
建议可以借助兴趣职业测试,帮助自己更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兴趣倾向。
4、大学要求
对于新高考改革实施地区,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关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选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
有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有的专业要求必须选考某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在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还有的专业要求考生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
选科组合
05
优劣势面面观
教育部《选科指引》印发后,不少省市也发布了选考要求更为细致的本省2024选考科目要求目录。
接下来我们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例,对12种选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优劣势进行一些分析,供大家选科时参考。
组合1:物理+化学+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96.36%
优势:未来可报考专业多,纯理组合,学科单一,此方案总体记背少,重理解,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学科之间关联大,能互相促进。
劣势:理科学霸聚集地,竞争异常激烈,当然在新的选科要求下,估计该组合将会在理科中人数猛增。
推荐人群:
1.理科逻辑思维能力优于文科水平;
2.未来确定好报理工类专业的考生,重点推荐该组合。
组合2:物理+化学+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95.53%
优势:地理一直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偏理科目中,地理难度不大。该组合跟传统物化生非常接近,如果是传统理科考生想搭配一门文科,可选择该组合。
劣势:选地理的人数在各省市一直位居前列,在实施新选科后,预估该组合选考人数会和物化生不相上下。
推荐人群:
1.善于独立研究、思考问题;
2.对自然科学有较浓厚兴趣,地理成绩比生物成绩好。
组合3:物理+化学+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90.43%
优势:选这个组合的同学一般是想读理科,但不想学生物,同时政治是目前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高中学政治,大学公共课也有政治,对未来考研有帮助。
劣势:政治与另外两科关联度不大,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非常多,是偏文学科中难度较大的。
推荐人群:
1.物理、化学成绩比较好;
2.对于背诵较为擅长,兼具较好的文科思维能力;
3.对未来步入大学有着明确的计划,有考研、考公准备。
组合4:物理+生物+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50.66%
优势:总体上看,偏理科目中,地理和生物相对简单且不需要大量背诵,学习较轻松。
劣势:在新的选科要求下,专业覆盖率太低,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都不能报考,基本只能报不限选考科目,地理科学类类、限选生物类的专业。
组合5:物理+生物+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51.08%
优势:生物难度比化学略低,同时政治对未来考研有帮助。选择该组合人群较少,竞争压力一般。
劣势:物理、政治不易拿高分,三门学科关联度不高,平时学习难度较大,未来可选专业相关度也不高。选择该组合人群较少,有些院校很难单独为该组合学生设计走班课程时间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组合6:物理+地理+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51.15%
优势:这个科目组合更像物理成绩不错的文科生,为了不浪费物理的高分,以及物理可以报的专业范围,做出不得已的选择。报考人数不多,竞争压力一般。
劣势:与“物理+生物+政治”学科组合劣势情况相似。
组合7:历史+地理+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47.24%
优势:传统的纯文组合,与初中知识有联系,学习适应比较快。
劣势:学科比较单一,背诵记忆量大,可报专业比例低,专业报考很受限制。
推荐人群:
1.明确未来报考专业属于人文社科类,例如法学、新闻学、艺术设计学等;
2.历史、地理、政治成绩相对不错。
组合8:历史+地理+化学
可报专业比例:46.23%
优势:地理和化学更偏理科思维,重理解,记忆背诵压力小。
劣势:学科跨度较大,可报考专业之间衔接较少,整体来说,专业报考受限。
推荐人群:
1.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不理想;
2.逻辑思维较为清晰,不擅长文科记忆背诵。
组合9:历史+政治+化学
可报专业比例:46.92%
优势:历史和政治之间学科关联性较强,能相互促进。化学比较难学,所以该组合报考的人数不会太多,竞争压力一般。
劣势:两文一理组合,学科间差别较大,需要学生灵活调整学习思维。未来选化学的人会激增,想拿高分不容易。搭配化学,对专业选择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推荐人群:
未来报考专业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选化学主要是因为该科成绩比较好。
组合10:历史+地理+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46.26%
优势:地理和生物是比较容易的,对背诵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劣势:学科跨度较大,可报考的理工类专业少。该组合是很多历史组同学的选择,竞争压力较大。
推荐人群:
1.历史、地理、生物成绩相对不错;
2.对单独学科可选专业情有独钟。
组合11:历史+政治+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46.96%
优势:历史和政治之间学科关联性较强,能相互促进。生物在偏理科目中相对比较容易,也是很多文科强理科弱的学生的选择。
劣势 :文科学霸聚集,未来能报考的专业还是以人文社科为主,理科可报专业极少。
推荐人群:
1.历史、政治、生物成绩相对不错;
2.记忆背诵能力强,但不想局限于文科思维的学生。
组合12:历史+化学+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46.04%
优势:该模式是在以前选科要求背景下,很多物理成绩不好的考生,“被迫”选择了该组合。但在新的选科要求下,该组合人数应该会急剧下降,甚至可以“忽略”。
劣势:不仅学习难度大,学生需兼具文理科思维,且专业覆盖率在312中最低。
寄语(播放视频)
实际上每种组合都有自己的优劣势,都有自己适宜的推荐人群。只有明白自己的情况,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组合。
希望大家在后面的选科时,能够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组合,让自己学起来更加有动力,同时对自己以后实现人生价值也更有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