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卷共32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 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C. 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 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 为迎接开国大典的到来,中央组织清理杂草丛生的天安门广场,每天都有无数群众赶来参与义务劳动,由于人数过多,不得不进行抽签。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期待 B. 新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封建制度已经彻底废除
3. 1950-1953年,全国多地工人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军事干校,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前线慰问演出。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热情 B. 抗美援朝战争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
C. 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 D. 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 1951年11月12日,中共西藏工委以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名义出版《新华电讯》,向西藏地区的机关干部和战士传播国内外重要新闻,是日后《西藏日报》的前身。《新华电讯》的成功创办得益于( )
A. 青藏公路成功修建 B. 西藏地区和平解放
C.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D. 苏联对我国的援助
5. 1957年,江西建成西华山钨矿、大吉山钨矿、国营洪都机械厂等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全省工业总产值较1952年增长 104%,彻底改变了江西无现代工业的历史。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改革开放推动产业升级
6. 数据图表作为具象化的历史见证,能直观展现特定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下列图表是1956年底的中国情况,它反映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彻底成功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7. “走进劳动模范,传承时代精神”。下列劳动模范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B. 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C.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D.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8.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体现了(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工农业发展
B. 经济调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C. 三大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9. 1979年,《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B.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0. 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中,货币收入占比41.9%。1984年,货币收入占比增加到58.1%,农民货币收入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11. 口号是时代的音符,记录了历史跳动的脉搏。下表中的口号体现了( )
时间 口号
20世纪50年代末 “超英赶美”
20世纪60-70年代 “以阶级斗争为纲”
20世纪80年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 国际环境决定主流思想 B. 阶级斗争成为工作重心
C. 经济建设改变社会生活 D. 政治思想影响发展方向
12. 1980年,中国南方某地被划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实行特殊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被称为“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此“试验田”( )
A. 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 B.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 开辟了农民致富新路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 如下图是1978—2004年我国进出口商品额的变化情况,其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4. 下图是1979-1985年我国74城镇迁往城市的人口数量统计图,出现图中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A. 完成“一五计划” B. 实行改革开放
C. 建立经济特区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5.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B. 中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 中国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 D. 中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已经形成
16. “国家将《格萨尔王传》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现已录制艺人说唱磁带5000小时,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120部,蒙古文版25部,汉译本20多部,学术专著20部。”材料直接印证( )
A. 西藏地区的和平解放 B.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 全国脱贫攻坚成果
17.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边疆治理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历史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据此可知,这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特别行政区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18. 下面是香港GDP数据表(部分)。表中数据变化说明“一国两制”( )
年份 GDP(亿港元) 人均GDP(万港元)
1997年 13 730.8 21.2
2007年 16 507.6 23.9
2017年 26 5961 36.0
A. 保证了香港的持续繁荣稳定 B. 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唯一途径
C. 在两岸民众中存在认知差异 D. 有利于香港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作家琼瑶、三毛的作品在大陆受热捧,大陆《满江红》、《黄河》等音乐在台湾流行,两岸文化交流频繁。这一现象( )
A. 增进了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 B. 扫清了台湾回归的思想障碍
C. 奠定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 D. 表明两岸关系发生巨大转折
20. 2024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超高的机动性和隐身性能的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2025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4B型护卫舰首舰漂河舰在青岛某军港交接入列等。这些说明了我国( )
A 外交事业成就显著 B.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
C. 国防建设成就巨大 D.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1. 下图是某位同学课堂笔记,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国两制”构想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 1969年,中国释放误入领海的美国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放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这表明( )
A. 新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 两国传递改善关系的意愿
C. 两国摆脱意识形态的对抗 D.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以上信息体现了中国( )
A. 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 B.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24. 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以轻纺品为主:2000年后,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对非出口的50%以上。这一变化说明中国( )
A. 外交政策保持独立自主 B. 对非合作强调互利共赢
C. 积极团结第三世界国家 D. 经济发展推动出口升级
25. 从2025年元旦到农历蛇年新春,习近平主席分别同俄罗斯、美国等国元首和欧盟机构领导人视频会晤或通电话进行沟通,同亚太、亚欧、拉美等地区多国政要会见会谈,向多国领导人致电,促进大国关系稳定发展,深化睦邻友气,与全球南方国家共谋新合作,为完善全球治理增添新动力。据此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
A. 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 B.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C.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D. 践行积极有为的特色大国外交
26.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列成就中,为此次发射成功奠定基础的是( )
A. 研制了“两弹一星” B. 培育成功杂交水稻
C. 发现青蒿素类药物 D.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27.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时间 汽车私人拥有量 人均住房面积 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3年 1亿多辆 约33平方米 18311元
2024年 3.53亿辆 约40平方米 41314元
A.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B. 电信产业发展迅速
C. 工资收入增长显著 D. 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28. 如图,该时间轴反映了( )
A. 民族大团结局面形成 B.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 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 D. 新中国外交成就显著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
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请从材料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加以论证。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志愿军保卫祖国, 奔赴战场 全国人民 积极支援前线 志愿军战士在 冰天雪地中待命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 并肩作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国家形象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 事件 意义
1956年 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 筹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 自制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开启了自行设计研制导弹的历程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4年 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奔月计划”启动 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作出新的贡献
2024年 嫦娥六号登月装置发射成功 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合作完成月球采样,和平开发太空资源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自主研发。例如,深圳科技园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逐步实现高铁、5G通信等技术的自主可控。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进一步强调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技术革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③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④1984年国庆35周年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⑤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历史事件(填写相应序号),确定一个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卷共32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B
【2题答案】
A
【3题答案】
B
【4题答案】
B
【5题答案】
B
【6题答案】
B
【7题答案】
D
【8题答案】
B
【9题答案】
C
【10题答案】
C
【11题答案】
D
【12题答案】
A
【13题答案】
B
【14题答案】
B
【15题答案】
A
【16题答案】
B
【17题答案】
B
【18题答案】
A
【19题答案】
A
【20题答案】
C
【21题答案】
B
【22题答案】
B
【23题答案】
C
【24题答案】
D
【25题答案】
D
【26题答案】
A
【27题答案】
D
【28题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
【29题答案】
①从“一九五四年”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可知,1954年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论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人民通过选举参与国家权力运行,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②材料中“中央选举委员会”及代表证的形式表明新中国实行的是由选举产生代表的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参与,反映出当时选举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性。论证:新中国重视通过法定程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巩固了工农大众的政治地位,也推动了国家政权建设走向制度化,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30题答案】
(1)举措:利用开国大典等节日庆典,以“新中国”标志(如五星红旗等核心元素)构建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运用群众运动,通过“翻身”意识建立积极国家形象;拒绝继承旧中国外交遗产,在战略上掌握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2)条件: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使土地改革能有计划、有序推进。
(3)原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提供人力、物力等支持;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团结协作;战争的正义性,捍卫国家主权、援助邻邦,得到广泛支持。
(4)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31题答案】
(1)
特点:从无到有,逐步突破关键技术;由导弹、卫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领域不断扩展;注重国际合作,和平利用太空资源。
(2)
举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加强自主研发,推动技术自主可控;政府通过政策(税收优惠、产业基金)引导创新资源投入。
(3)
关系:技术革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政策支持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二者相互促进。
【32题答案】
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选材料为①④;
论证:①1950年开始,我国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结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