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开凿“大运河”的( )A.背景 B.目的 C.经过 D.意义2.建构历史主旨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进行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的历史主旨是(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3.《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A.用于皇帝享乐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隋文帝时开设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⑤北宋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5.《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指出,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这表明科举制度(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6.目击唐朝建立的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述李渊“勇敢、刚烈和足智多谋”,在后世的新、旧《唐书》中,李渊却是碌碌无能、暮气沉沉且胸无大志之辈。这说明( )A.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 B.历史人物无法评价C.历史认识受时代变迁影响 D.历史真相无从考证7.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认为君主与百姓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他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发展科举选拔人才C.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8.根据历史现象探究历史原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造成下面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户数 人口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90 52919390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933174 16990386A.宦官乱政 B.外戚专权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9.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诗句 来源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卢照邻《长安古意》A.社会经济繁荣 B.农业科技改进 C.对外交往频繁 D.体育活动丰富10.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圣杜甫“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诗僧皎然“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以上诗句描绘了唐朝的( )A.农业的进步 B.手工业成就 C.商业的繁荣 D.技能的改进11.《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击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梦粱录》记载:“杭城(即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记载反映( )A.南宋商业活动已突破严格的时间限制 B.唐代商品的种类不及南宋丰富C.唐宋商业活动都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 D.宋代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村1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C.黄巢起义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灭亡 D.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13.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唐朝时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元朝时 1264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统辖吐蕃之地,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清朝时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等。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B.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C.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D.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4.“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有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③文成公主入藏④日本派使者来唐朝学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5.日本平城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呈棋盘状布局,宫殿、官署、市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新罗引入唐朝的茶种,并学习唐朝的制茶工艺和茶文化,在国内大力推广饮茶之风。这说明( )A.唐朝建筑技术先进 B.唐文化在亚洲的传播范围有限C.中国文化影响广泛 D.日本和新罗缺乏文化创新能力16.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17.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名称 地位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18.为平抑物价,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在汴京设立了“京师市易务”,后改称为“都市易司”,同时在重要城市和边境地区宋朝设立了“市易务”。这些举措( )A.阻碍了中外贸易往来 B.规范了商业经营活动C.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D.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19.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A.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C.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20.苏轼在杭州知府任上准备要修理一座寺庙时,却发现按照制度,超过一万钱的公费,竟然需要中央批准。就此类问题,苏辙曾形象地总结道:“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三司即宋代中央财政的最高管理机构)。”这体现了北宋(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地方官员权力过大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寺庙经济独立21.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它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作品。宋词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的提倡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C.科举制的推动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22.澶渊之盟后,出现了“辽海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辽之农谷至是为盛”的景象。宋每年按约所输岁币,使辽的“军国经费多所仰给”……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澶渊之盟( )A.使北宋的财政状况日益好转 B.加速了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辽宋民族之间的矛盾 D.造成北宋官僚队伍日益膨胀23.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对宋、辽、西夏、大理政权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这一时期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繁荣开放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民族政权并立24.戚继光在《韬钤深处》中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成功在《复台》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诗中“海波平”“逐荷夷”的壮举( )A.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B.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政权的统治秩序 D.抗击了当时世界头号殖民帝国25.有学者认为,西夏党项人与鲜卑吐谷浑、隋唐以来的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往密切,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而形成了西夏文化,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杂糅了中原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回鹘文化,也与契丹文化及女真文化关系密切。可见,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元朝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D.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6.明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立内阁,但内阁起初仅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六部的权力较弱。到了仁宣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逐渐向内阁和六部转移。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明朝尊孔崇儒思想传播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使明朝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7.在山东蓬莱戚继光故居,浙江义乌、慈溪戚继光练兵处,浙江台州、临海戚继光得胜处,均建有戚继光纪念馆。这些纪念馆,除了展现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外,更承载着他当年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戚继光的贡献是(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28.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这主要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一共在海洋上航行了二十余年 B.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威望C.具备宏大规模和先进航海技术 D.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9.清康熙《陕州志》载:顺治末,秦人自南洋携玉米种归,其株耐寒、不择壤,陇亩山陂皆可植,亩收廿石。初作辅粮,渐为主食。至康熙中,陕中丁册较国初增五倍,民谚曰“玉米一熟,万家添口”。由此可知,这一现象直接推动了( )A.人口迅速增长 B.农业技术进步C.土地兼并加剧 D.海外贸易扩大30.乾隆中后期,农耕社会已无力吸纳人口暴涨后的剩余人力。人地争食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财富也无法有效地累积,社会普遍贫困化。材料论述了(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清朝经济 B.人口增长与清朝盛世的危机C.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D.小农自然经济旺盛的生命力二、综合题3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三: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材料四:阅读《大唐帝国》的有关目录:第一章自立门户:大唐奠基;第二章“天可汗”盛名下的唐太宗;第三章千古一帝:圣神皇帝武则天;第四章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第五章由盛到乱的转折:安史之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写明皇帝及事件)(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制度的创立在我国古代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3)从大唐帝国的兴衰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依靠强大的国力,大力发展海军,建立起强大的特混舰队。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容的大国,有1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郑和曾说: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条件与科技保障》材料二 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的活动,而是重在进行友谊的传播、维护和平。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思考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对我国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三、材料题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材料二: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材料三:历史现象 出处“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击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东京梦华录》卷十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业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影响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D2.B3.C4.B5.C6.C7.D8.C9.A10.B11.A12.C13.A14.A15.C16.D17.B18.B19.C20.A21.B22.B23.D24.B25.D26.A27.B28.C29.A30.B31.(1)制度:科举制度。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3)启示: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任用贤才;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两点即可)32.(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中国形象:对外友好、睦邻的大国形象。(3)政策名称: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4)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国际关系应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等。33.(1)原因:南方相对和平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3)变化:唐朝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宋朝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限制,买卖昼夜不绝。因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的发达;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