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都指国都,鄙指边远地区。)廪庾(廪庾: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
的巩固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诸侯王和地方豪强的势力危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恩令”、迁徙豪强等措施的实施,分析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 认识汉武帝推行的措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 结合史料说明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的原因,归纳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具体举措;认识到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影响深远。
4. 结合地图叙述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史事,感悟卫青、霍去病英勇无畏的精神,认识到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课标:知道秦朝统一、西汉与东汉的统治,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大一统的概念
大一统是春秋末年出现的一种理论主张,秦汉时期是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是指天下统一,诸侯皆统系于天子。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领导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大一统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符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君主治理天下的愿望。


王朝的统治危机
(背景)
一、王朝的统治危机(背景)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2024版)》
①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政治上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上遇到什么难题?
汉初封国分布示意图
一、王朝的统治危机(背景)
材料二 当此之时(汉武帝时期),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那时候,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史记·平淮书》
②豪强势力强大,官员徇私枉法。
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政治上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上遇到什么难题?
诸侯王
地方豪强
一、王朝的统治危机(背景)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上遇到什么难题?
材料三 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略衰耗而不赡(官府财物匮乏不足)。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
——《史记·平淮书》
材料四 富商大贾[gǔ],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大商人冶铁铸币卖盐,家财积累至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史记 平淮书》
经济上
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②商人控制冶铁铸币卖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家大事。
一、王朝的统治危机(背景)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上遇到什么难题?
材料五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思想上
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一、王朝的统治危机(背景)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上遇到什么难题?
冒顿,匈奴单于。公元前 209 年,他杀父自立,不久,便发起对外战争,东灭东胡……匈奴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政权。西汉建立后,冒顿单于经常出兵南下袭扰,曾一度围困汉高祖于平城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北)。
军事上
北方匈奴强大,经常南下侵扰,汉初只能实行“和亲政策”。

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说说汉武帝是如何巧妙化解政治上的难题的?
材料一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主父偃传》
政治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
汉初,诸侯王拥有广阔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承袭所有封地。
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作用: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说说汉武帝是如何巧妙化解政治上的难题的?
酎金夺爵
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酎金是古代汉朝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西汉海昏侯墓葬出土的马蹄金
政治上
②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作用: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说说汉武帝是如何巧妙化解政治上的难题的?
材料二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2024版)》
政治上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并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作用: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政治上
①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②豪强势力强大,官员徇私枉法。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
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并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困难(背景)
解决措施
影响: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材料三 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民众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止住水患。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2024版)》
材料四 自郑国渠起,至元鼎(汉武帝年号)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
——《汉书·沟洫志》
汉朝耧车(模型)
经济上
①农业: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型播种工具耧(lóu)车。(六辅渠、白渠)
原始社会
石器、耒耜
奴隶社会
青铜器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牛耕
西汉
耧车
2.根据材料,说说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经济上的难题的?这一时期的经济又有什么发展?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2.根据材料,说说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经济上的难题的?这一时期的经济又有什么发展?
长信宫灯体高 48 厘米,宫女高 44.5 厘米,重 15.85 千克,通体鎏金。其造型为一个跪坐宫女,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灯罩由两块弧形的铜板合拢而成,嵌于圆形灯盘的槽中,可以左右开合,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长信宫灯是艺术品与实用品的结合,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超,在汉朝宫灯中首屈一指。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经济上
②手工业: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2.根据材料,说说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经济上的难题的?这一时期的经济又有什么发展?
五铢钱
《史记·平准书》
《平准书》叙述了西汉武帝时期产生的平准均输政策的由来。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
③商业 (1)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3)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经济上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经济上
③商业: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困难(背景)
解决措施
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②商人控制冶铁铸币卖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家大事。
①农业: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②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3.根据材料,说说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思想不一的难题的?
材料五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凡是不属于孔子的儒学范围之内的学说,都要加以禁止,使它们不能发展。不正确的学说灭绝之后,纲纪才能统一 ,法令制度才能明确,民众才知道应该遵从什么。)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文化上
汉代太学讲经图
①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②教育上:在长安兴办太学,以“五经”作为教材。
②选官上: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太学复原图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思想文化上
困难(背景)
解决措施
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①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②教育上:在长安兴办太学,以“五经”作为教材。
②选官上: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4.根据材料,说说汉武帝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是如何应对的?
卫青,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卫青墓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是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马踏匈奴”石雕
霍去病墓
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
二、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
4.根据材料,说说汉武帝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是如何应对的?
重要战役:漠北战役 时间
人物
过程
影响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率军穿越大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决战,取得胜利。霍去病也挥师北击匈奴,大获全胜。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河西四郡”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封狼居胥”

开创“汉武盛世”
三、开创“汉武盛世”
西汉形势图
相关史事
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滇等,被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阯(zhǐ)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豪强势力强大,官员徇私枉法。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商人控制冶铁铸币卖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家大事。
西汉初年,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北方匈奴强大,经常南下侵扰。
课后小结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
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建立刺史制度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在长安兴办太学
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作业测评
1.秦始皇规定历法的岁首(过年的时间)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将其改为正月初一。岁首的规定,让全国有了一致的行政时间。由此可知,他们的做法( )
A.促进了科技发展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丰富了节日文化 D.推广了法家思想
2.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有效管辖西域 B.加强中央集
C.抑制地方豪强度 D.废除封国制
3.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
B
B
B
作业测评
4.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
汉武帝在位前五岳示意图 汉武帝在位中后期五岳示意图
作业测评
5.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6.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A
C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