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动物考古是研究古代先民生业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表是陕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的动物遗存出土情况,据此可知( )
时期 遗址 家养动物种类 标本量 家畜占比 家畜中猪占比 家畜中牛羊类占比
仰韶晚期 靖边五庄果梁 猪、狗 143 34.97% 90.00% 0.00%
横山大古界 猪、狗 133 8.27% 90.91% 0.00%
龙出早期 横山贾大峁 猪、狗、黄牛、绵羊 439 70.16% 81.17% 10.39%
靖边庙梁 猪、黄牛、绵羊 227 26.43% 10.00% 90.00%
龙山晚期 榆林火石梁 猪、狗、黄牛、山羊、绵羊 1109 95.22% 12.41% 86.17%
榆林寨峁梁 猪、狗、黄牛、山羊、绵羊 397 95.97% 26.25% 72.70%
A.该区域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食物生产逐步取代采集渔猎
C.原始畜牧养殖业开始出现 D.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进程
2.北魏在与南朝的交往中不再强调华夷之辨,而是考虑政权更替是否正当。《魏书·帝纪》记载,得知南朝齐萧鸾篡位,北魏孝文帝“遣使临江数其杀主自立之罪”。北魏此举( )
A.彰显了大一统观念 B.表明南北民族矛盾尖锐
C.凸显北魏正统地位 D.反映儒家思想仍居主流
3.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陈寅恪的研究表明( )
A.东南藩镇维护中央权威 B.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
C.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D.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
4.京北地区(今北京昌平等地)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昌平城外关帝庙的碑文记载,由盐商和布商构成的晋商队伍与俄国私商开展互市;山西布商的活跃状态则与俄国同期棉布进口数据相契合。这反映了( )
A.明清时期跨国贸易繁荣 B.清政府对外交往政策发生转变
C.晋商垄断了中俄间贸易 D.万里茶道促进长途贸易的发展
5.如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出超地位
C.传统制钱丧失了竞争力 D.西方对中国殖民侵略不断加剧
6.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而1918年在《与熊纯如书》中却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逐渐深入 B.西方文明弊端日益显现
C.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维新思想阻碍时代发展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推行“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减租减息,允许地主剥削存在”、“实现耕者有其田,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政策。这种变化主要基于( )
A.地主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对象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共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8.如图是《人民画报》(1953年2月号)关于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的报道。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建设情况反映了( )
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 新华通讯社记者任家骥著文 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 早在一九五〇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
A.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B.当时工业建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C.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 D.农民成为当时工业化建设的主力
9.如表是我国80年代以来在社会总职业群体结构中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变化统计,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职业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商业、服务业人员 4.01 5.41 9.18 16.17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71.98 70.58 64.A.6 48.1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5.99 15.16 15.83 22.49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10.如图为欧洲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两股相向而行的潮流,由此带来了( )
民族大迁徙示意图
A.欧洲新文化的孕育 B.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C.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D.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11.7世纪,日本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19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三大政策。这两次变革都( )
A.确立了幕府政治体制 B.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C.源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缘于对外来文明的鉴别取舍
1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一无所获”,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反映出( )
A.社会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主义运动寻找到新的道路
13.如表为1750—1938年英国、法国、美国、俄国(苏俄—苏联)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其中丙代表的国家是( )
1750 1830 1860 1880 1900 1913 1928 1938
甲 1.9 9.5 19.9 22.9 18.5 13.6 9.9 10.7
乙 0.1 2.4 7.2 14.7 23.6 32.0 39.3 31.4
丙 5.0 5.6 7.0 7.6 8.8 8.2 5.3 9.0
丁 4.0 5.2 7.9 7.8 6.8 6.1 6.0 4.4
A.英国 B.俄国(苏俄—苏联) C.美国 D.法国
14.如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1919年1月23日创作的漫画《大熔锅》。该漫画揭示出( )
画面中,威尔逊持一瓶“蜜油”(Sweetol)倒入盛满刀枪剑戟,上写“和平浓汤”(Peacesoup)正被烈焰烹煮的大熔锅中。左边意大利紧抱“国家利益”的罐子,置之不理。右方有着同样罐子的英、法正在窃窃私语。身材瘦小的澳大利亚却面露惊异和惶恐
A.英法主导战后国际格局 B.战后和平秩序的脆弱性
C.欧洲各国利益分歧严重 D.一战具有非正义的特性
15.当代语言学大师杭士基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属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发展 B.加剧了“逆全球化”的现象
C.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风险 D.降低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时期良贱制度的演变
奴婢畜产,即是总同财物;奴婢同资财,故不别言。 《唐律疏议·贼盗律》
买卖奴婢,皆须西市署出公券,仍经本县长吏,引验正身,谓之过贱,及问父母见在处分,明立文券,并关太府。(奴婢被放良)皆由家长手书,长子以下连署,仍经本属中牒除附。 《唐大诏令集·卷五·改元天复赦》《唐会要·卷八六·奴婢》
诸与奴娶良人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疏议曰: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 《唐律疏议·户婚律》
两税法实施后,对质卖为奴婢者采取计佣折直的办法放免。如“蜀人多鬻女为人妾,(李)德裕为著科约,凡十三而止。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 《新唐书·李德裕传》
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皆当删去。 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
买婢妾须问其应典卖不应典卖,如不应典卖,则不可成契。或果穷乏,无所依倚,须令经官自陈,下保审会,方可成契。 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
——摘编自李天石《唐宋奴婢的雇佣化趋势与中古良贱制的消亡》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宋时期良贱制度演变”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工业化
(1)概括说明两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作出合理的解释。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美的历史演变
材料一 由于发现银矿,至1650年波托西已拥有十六万居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十七世纪初,全城已拥有三十六座装饰奢华的教堂,众多的赌场和十四所舞蹈学校。……18世纪是以波托西为中心的白银经济枯竭的开始,波托西富饶的银矿供养了欧洲工业和城市的成长,却没有使自己成长为工业化的城市。西方拿走白银、抽走资金以后,波托西就剩下污染与被挖空的大山。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材料二 19世纪初是拉美社会变革的重要分水岭,拉美的社会政治结构较之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下图是拉美学者依据社会阶层人数统计所绘制的19世纪拉美社会政治结构图。
——摘编自霍华德·J·威亚尔达《拉丁美洲政治与发展》
材料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从建立到消亡的百年历史,马孔多的历史也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小说的主人公乌苏拉发出了“时间像是在打圈圈”的感叹!乌苏拉的这一句话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不是螺旋的上升,而是重复宿命的轮回。拉丁美洲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只能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摘编自《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体现了怎样的不幸与苦难》
(1)波托西的兴衰对研究认识拉美的命运有何历史价值及不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拉美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及所面临的挑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拉丁美洲“宿命的轮回”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D
6.B
7.B
8.B
9.C
10.A
11.D
12.A
13.B
14.B
15.C
16.在唐代,良贱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 从法律条文来看,如《唐律疏议·贼盗律》中“奴婢畜产,即是总同财物:奴婢同资财”表明,奴婢被视为财物。《唐律疏议·户婚律》中“诸与奴娶良人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体现出,良贱之间婚姻的严格限制,反映出良贱身份的差异和不平等。
然而,唐宋时期良贱制度也在发生演变。 唐代在奴婢放良方面有一定的规定,如“《唐大诏令集·卷五·改元天复赦》买卖奴婢、皆须西市署出公券、仍经本县长吏、引验正身、谓之过贱、及问父母见在处分,明立文券,并关太府。(奴婢被放良)皆由家长手书,长子以下连署,仍经本属中牒除附”,这说明在一定程序和条件下,奴婢有被放良的可能。
到了宋代,良贱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皆当删去”,反映出对奴婢地位的看法有所改变。“买婢妾须问其应典卖不应典卖,如不应典卖,则不可成契。或果穷乏,无所依倚、须令经官自陈、下保审会,方可成契”表明,对奴婢买卖的程序和限制更加严格和规范。
唐宋时期良贱制度的演变,总体上呈现出良贱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良贱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的趋势。这一演变与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原卷答案:
认识:唐前期人身依附性强,法律地位不平等(或奴婢如同私产);唐中后期,两税法推动雇佣关系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或雇佣性奴婢增多);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关系强调契约精神,脱离贱民身份。唐中期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国家赋税政策(或两税法)及土地政策(或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良贱制逐渐走向衰落,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唐宋时期良贱制度演变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17.(1)特点:
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特点: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长江沿江地区,而内陆和边疆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以轻工业为主,行业发展不平衡。
建国初期的工业发展特点:工业发展呈现出均衡化趋势,尤其是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发展较快。
(2)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沿海城市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最早瓦解,为近代企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作用下,早期中国的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于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近代企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或国防建设的需要):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门类残缺不全,这种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迫切要求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当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很大程度还要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故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或国家政策导向影响)。
18.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毛泽东等领导人借鉴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杨承训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学者们,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原卷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需要(或建国初期,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朝鲜战争的爆发);国家领导人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或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增强;中共十二大、十三大推动思想不断解放。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主张借鉴新经济政策搞活经济。 90年代,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苏联解体推动人们审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或苏联解体推动人们审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时期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加深入。 “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根据国情的变化逐步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19.(1)
历史价值:波托西的兴衰展示了西方殖民侵略在拉美留下的印记(或逐渐沦为西方殖民地、经济附庸)不足:波托西只是拉美的一个城市,属于个例(或只能从一个层面和角度展示拉美的命运)
(2)社会变革: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或: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权力从欧洲殖民者手中转移到上层土生白人手中)。挑战:拉美国家在政治上仍然面临着专制独裁统治的威胁;拉美国家在经济上仍然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拉美国家还面临着社会动荡和分裂的问题。(或:等级森严、广大民众仍然处于被压迫状态,社会矛盾尖锐)。
(3)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拉丁美洲遭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入侵,沦为西方的殖民地。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基本获得独立,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大棒政策),拉美事实上成为西方的半殖民地,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当今,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还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挑战,发展仍然面临重重问题。 拉丁美洲想要摆脱命运的循环,需要进行如下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民族意识,加强国内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