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遗址(约公元前2600年)发现规划整齐的城市街道、大型公共浴场、标准化烧制的砖块,以及大量冻石印章、滑石项链和青铜工具。遗址中还出土了小麦与大麦的碳化颗粒。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当时该文明( )
A.有发达的城市与社会组织 B.青铜冶炼技术臻于成熟
C.已经建立起专制王权统治 D.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2.猎狮是一项起源于西亚的贵族传统活动,“帝王猎狮图”也是西亚一种常见的传统艺术创作主题。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后,举行了几场大型狩猎活动,而他手持马其顿长矛与雄狮搏斗的英勇场景也被创作成了各种画像(如图),供人敬仰。这可以用于说明( )

《亚历山大猎狮图》马赛克镶嵌画
A.狩猎运动符合帝国武力扩展需要 B.狩猎运动在帝国境内得到普及推广
C.统治者以猎狮文化强化自身权威 D.统治者的爱好左右艺术创作发展
3.在古代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人们从事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并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据此判断,这一文明是( )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4.902年,日本朝廷发布命令,禁止宫廷贵族私占新开垦的田地,禁止“百姓以田地舍宅卖寄权贵”,同时申明“原来相传为庄家,券契分明,无妨国务者,不在此限”。该命令意在(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朝廷经济基础 C.取缔封建庄园经济 D.规范民间商贸行为
5.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从拉丁语过渡为希腊语,拜占庭法学家一直致力于将拉丁语的法律术语转译成希腊语,现代学者称之为“希腊语翻译运动”。这体现了拜占庭法律( )
A.体系进入了完备阶段 B.适应帝国变化的需要
C.完成向万民法的过渡 D.影响了整个罗马帝国
6.13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城市,公证人阶层兴起。他们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商业合同、汇票、期票、信用证,以及与保险、利润和损失有关的详细法律条款,并将其登记入册。这直接说明当时意大利( )
A.公证人阶层贵族化 B.商业诉讼的激增
C.经济高度依赖信贷 D.商业贸易规范化
7.15至16世纪时期,由于受到剥削,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桑海帝国与葡萄牙人的海上贸易,贸易格局的变化虽然富有成效,但却也造成了之前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最终导致了桑海帝国的溃败。由此可见,桑海帝国溃败的原因是( )
A.外部贸易格局变化引发内部动荡 B.依赖传统贸易商道错失转型良机
C.实行中央集权影响经济发展活力 D.西方殖民者军事侵略与经济渗透
8.19世纪上半期,普鲁士开始大力发展铁路网络。到1852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意志铁路网建立起来。铁路不仅把东部农业经济区同西部钢铁工业区紧紧联结起来,而且穿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这一进程( )
A.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凝聚力 B.反映出德国统一助推经济腾飞
C.促进德意志工业革命全面爆发 D.消除了德意志各邦间经济壁垒
9.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这样写到,像北美原住民那样的群体,并没有运用理性来劳动的能力,因此他们生存的地方,就理应让当时具有充分劳动能力的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群体去占有。洛克意在( )
A.强调文明交流共融 B.美化殖民侵略
C.肯定劳动创造财富 D.宣扬理性主义
10.19世纪初的英国,每逢秋收,手织工们就储备起大量的粮食、奶酪和煤等,足够用到来年春季。19世纪30年代,手织工们家中的摆设逐年变坏,大人小孩衣着越来越差,许多人的生活已成问题。该变化表明( )
A.产业转型影响了财富分配 B.纺织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C.资本大量集中于中间阶层 D.垄断组织加剧贫富分化
11.巴黎公社期间,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主动将权力移交给民选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每日在区政府公开办公,接受选民监督,若某委员失职,民众可随时向公社提出罢免动议。这些措施( )
A.确立了工农联盟的领导核心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构建了高效的集权体制
12.1933年美国与拉美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国家权利与义务公约》,美国以放弃干涉政策为条件,换取拉美各国接受美国提出的互惠贸易计划,之后美国在拉美地区采取降低或取消关税、加大投资等措施。这体现了( )
A.美国放弃“门罗主义”外交 B.拉美对美国依附程度加深
C.西方在拉美殖民统治的崩溃 D.美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凯恩斯主义创立并盛行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国家力量介入经济运行
14.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 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
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 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5.“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言论描述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苏俄三年国内战争 C.苏俄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6.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17.据统计,1920年,西方直接统治了全球大约2550万平方英里(全球陆地面积,除南极洲外,共525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将近地球陆地面积的半。到1993年,西方控制的领土减少了一半,大约只有1270万平方英里。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欧洲文明日渐没落
C.西方霸权思想的消亡 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8.下图为二战时期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的作品——《“法西斯”炸弹将被移走》,钳子所夹者为希特勒。这幅漫画 ( )
A.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B.说明了法西斯集团失败已成定局
C.凸显了苏联的主战场地位 D.表明对德分区占领设想初步形成
19.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的做法意在( )
A.维护美国霸权主义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
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
20.据统计,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个社会产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三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0%,工业产值增长11倍,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8%。这些成就的取得( )
A.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深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C.借鉴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得益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
21.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了。这说明( )
A.二战后两极格局已瓦解 B.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被取代
C.欧日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2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因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主要得益于( )
A.国际格局的重新构建 B.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 D.全球产业的升级与转移
23.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其理念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 )
A.内外有别,远交近攻 B.天下一家,家国情怀
C.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D.求同存异,各取所需
24.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评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定。这表明
A.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共同问题 B.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缔约国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 D.发达国家大国责任的凸显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共和国时代,罗马总督贪婪无比,各行省民不聊生。进入帝国时代后,前几代皇帝对行省加以改革和监督,授予行省内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内的居民有了公民权后就可以上诉,总督便不能随便制裁行省的原住民。皇帝还提高行省总督的薪资,以抑制总督的贪欲。皇帝还经常到各个行省去巡视。
——摘编自晏绍祥《伟大归于罗马:古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统治》
材料二 中世纪的穆斯林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早期改革行省制度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没有认真考虑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英国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特殊关系”带有内在的不平等性和冲突性,不平等性源于双方实力的差距,美国凭借其实力和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摘编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扶德抑法”政策是一种错误政策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西欧建立“特殊关系”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自拟论题,谈谈你对欧洲“中世纪”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B D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C A B A A B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D C A
25.(1)措施: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提高行省总督的薪水;加强皇帝对行省的监督。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使行省公民更多地参与帝国事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省总督的贪腐。
(2)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帝国地域辽阔;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帝国经济多元、繁荣。
26.(1)理由:该政策与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及欧洲政治形势不符;加剧了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维护世界战后世界和平;助长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引发了新的世界大战。(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苏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
(3)因素: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政治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27.观点: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黑暗论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光明论述: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自治兴起。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