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曲靖市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历史、道德与法治合场考试,考试时间共计150分钟。同时发卷(卡)。考试结束后,分学科交回答题卡。
2.本卷为历史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历史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历史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1949年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区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该行为( )
A. 推动祖国大陆实现了和平统一 B. 体现西藏和平解放的艰难性
C. 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D. 使西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 上甘岭战役中,敌军投入兵力6万余人,倾泻近200万颗炸弹和炮弹。我军在敌火力、兵力、后勤等全方位绝对优势下,依靠坑道作战,在区区3.8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激战43天,寸土未失。这锻造了( )
A. 延安精神 B. 抗美援朝精神
C. 铁人精神 D. “两弹一星”精神
4. 1954年9月,在全国完成普选和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上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政协协商制度
5. 下表是195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两项比值。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431% 56.7%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5% 45%
A. 社会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 国民经济调整顺利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6.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为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政企分开
7. 学习历史要善于把握阶段特征,下图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两年徘徊时期
C.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8.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大船畅游东海上。”这是20世纪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上述劳动号子最有可能与以下哪个选项有关( )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这桩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的最大冤案终于得到平反昭雪。这次大会追悼的领导人是( )
A. 彭德怀 B. 刘少奇 C. 陈毅 D. 贺龙
10. 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各行各业得到快速发展。海南仅房地产公司就增加了3倍,在北京,各类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中共十四大决定( )
A. 加快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B. 积极推进分田包产到户
C.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如图所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木质小槌,又被称为“入世槌”。2001年,随着“入世槌”一锤定音,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故事由此展开。这柄“入世槌”见证了( )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1992年《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真实记录了邓小平视察深圳时所做的重要谈话。这两篇文章之所以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是因为它们都( )
A. 助推思想解放 B. 体现工作中心转移 C. 实现拨乱反正 D. 促进经济发展
13. 下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年代尺,其中③处对应的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七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14. 历史学习必须分清史实和史论。“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的构想
15.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并形成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面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深化教育
16.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材料反映的发展理念主要是( )
A. 创新 B. 共享 C. 开放 D. 协调
17.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人民踏上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这里的新征程指的是( )
A.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B.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 建立独立自主国家 D.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2006年通车,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天路”是( )
A. 宝成铁路 B. 鹰厦铁路 C. 青藏铁路 D. 包兰铁路
19. 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习近平表示,两岸同胞都盼望家园和平安宁、家人和谐相处,为此就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实现和平统一
C. 实行两岸“三通” D. 台湾高度自治
20. 航空母舰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海军水面战斗舰艇的最大舰种。我国于2012年9月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 “福建舰” B. “沈阳舰” C. “辽宁舰” D. “山东舰”
21. 1955年,周恩来在某个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中非合作论坛 D.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22. 史料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下列用于研究尼克松访华的一手史料是( )
A. 2012年出版的书籍 B. 1972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底稿
C. 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剧照 D. 历史学家的学术论文
23. 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再上新台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是(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七号 D. 神舟五号
24.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A. 鲁迅 B. 老舍 C. 莫言 D. 路遥
25. 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社会生活变迁 B. 教育事业的繁荣
C. 民族关系的和睦 D. 国防力量的壮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国梦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独立梦】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摘编自秦志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红线》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三 如果接受上述各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有关各国中每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互不侵犯有了保证,这些国家就能和平共处并相互友好。
——1954年6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民族团结梦】
材料四
【国家统一梦】
材料五 “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伟大复兴梦】
材料六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建国之初确立的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总理提到的“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中的“原则”是指什么原则?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点对应的省级自治区的名称;并指出其设立的政策依据。
(5)材料五中习总书记说“‘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请举一个成功“实践”的例子。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身为青少年的你们应该如何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27.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与形势变化,适时制定了积极的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土地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二:建立了“一大二公”的公社集体所有制时期,三: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
——摘编自陈方南《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评析》
材料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一汽”
材料三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摘自《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土地政策的三个时期分别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汽”发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材料四中“中国道路”指的是哪一道路?是谁最早提出这一道路?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策变化的认识。
2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设立中国科学院负责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1956年,制定了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到1966年,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为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尤其是“两弹一星”。正是“两弹一星”的出现,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了最为铿锵的骨气。
——摘编自《浅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发展成就》
材料二 截至2023年末,我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居世界首位,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2位;我国逐渐形成以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
材料三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书写传奇,为新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们的时代精神仍然激励鼓舞着我们。
示例: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接受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任务,在缺乏资料,外国封锁的情况下,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艰苦的环境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尊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建设模范
科技先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了最为铿锵的骨气”这句话的理解;请列举一个“两弹一星”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科技发展成效显著的原因。
(3)参考材料三中的示例,从①②③④中任选其中三个,分别介绍图片人物。(要求:明确选择的人物,并从人物事迹、贡献、影响等角度作答)
29. 阅读材料,论述观点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3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而这一切都是我党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的结果。
——摘编自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阅读以上材料,在“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0字左右)
曲靖市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历史、道德与法治合场考试,考试时间共计150分钟。同时发卷(卡)。考试结束后,分学科交回答题卡。
2.本卷为历史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历史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历史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标志: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名称:A是内蒙古自治区;政策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5)例子: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践行: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增强本领,提升建设祖国的能力和才干;关注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与时俱进,争做时代先锋;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言之成理即可)
【27题答案】
【答案】(1)时期:土地改革时期;人民公社化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2)背景:改革开放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对外开放的实行。
(3)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物:邓小平。 (5)认识:政策的变化是历史发展规律、时代需求与治理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福祉提升;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国情发展的需要;主要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28题答案】
【答案】(1)理解:“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立足提供了坚实的战略保障,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任举其一即可)。
(2)原因:国家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充足;重视人才培养。
(3)人物介绍(任选三个):①焦裕禄: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遭受严重的风沙、盐碱和内涝灾害,他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治理“三害”,走遍兰考县的每个村庄,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即使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王进喜: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作为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在油田开发初期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工人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搬运设备,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事迹推动了大庆油田的快速开发,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石油的垄断,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象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③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提取出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成就提升了中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④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他始终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问题,还被推广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激励着科研工作者扎根实践、服务民生。
【29题答案】
【答案】
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会议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标志着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