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并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等有关信息。
2.答题内容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共4页,两大题,13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历史、道德与法治共计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的是一种有别于苏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英协商的政治制度。这种“精英协商的政治制度”指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材料中的“从此”指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开国大典 D.西藏和平解放
3.1950年刘少奇指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其中“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是指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5.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工业生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D.经济发展未受左倾错误影响
6.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B.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四大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7.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出示了思维导图,你认为空白处应当填写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
C.对外开放的有序推进 D.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
8.据下图,可知
A.我国进出口关税税率不断降低 B.我国重视边疆地区工业的发展
C.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D.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9.下表所示的历史复习课件,其主题应是
A.中国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 B.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C.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D.中国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10.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3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的开幕词
材料二
第一组图片:开国大典阅兵仪式
第二组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和网络
材料三
——摘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说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国防建设的重点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验证了这一目的的战争。(3分)
(2)材料二中第二组图片与第一组图片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哪些重要因素导致了上述变化?(4分)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是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部分先进集体,请任选一个集体写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最美奋斗者”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3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1949年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对交通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1953年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阶段,在苏联的帮助下,该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先行”等都得到落实。随着该计划的完成,交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效果,初步改善了我国交通业的结构与布局。
——摘编自邢新泰《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的演进与绩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我国已拥有先进、发达的铁路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铁路以市场化为导向,在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实现政企分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铁路发展把科技进步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不断提升铁路科技水平,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铁路孕育了具有铁路特色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推动铁路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材料三 信息化在综合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网约车、共享单车、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得到加强,公交费用支付可以扫二维码,微信小程序可以及时获知公交车到站信息,这些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摘编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计划”的名称并列举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两项成就。(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屠呦呦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1982年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2年 中国第一次派部队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海外维和行动。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选择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主题或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A D A D A C D C D D
二、材料题(11题10分,12题10分,13题10分,共30分)
11.(10分)
(1)重点:建立强大的空军和海军。(1分)
目的:捍卫祖国的安全,使祖国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1分)
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分)
(2)根本性变化:武器装备更加先进;国防力量更加强大。(意思相近即可,2分)
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人民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
(3)历史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任意一个时期,1分)
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爱国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独立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刻苦钻研,勤于探索,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等)。(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
12.(10分)
(1)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2分)
成就: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鹰厦、宝成铁路建成。(2分)
(2)原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坚持独立自主。铁路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科技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积累。中国铁路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4分)
(3)发展趋势: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逐渐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在综合交通领域应用广泛;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加强。(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
13.(10分)
等级 主题或观点 材料运用与说明
等级一(8-10分) 拟定主题或观点 选择与主题紧密关联的3个及3个以上史事,并运用史事加以说明,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等级二(5-7分) 拟定主题或观点 选择与主题紧密关联的2个史事,并运用史事加以说明,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等级三(2-4分) 拟定主题或观点 选择与主题紧密关联的1个史事,并运用史事加以说明,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等级四(0-1分) 拟定主题或观点 选择的史事中有部分与主题无关或关联不紧密(1分)
拟定主题或观点 未选择史事;选择史事全部与主题联系不紧密
未拟定主题或观点 未选择史事
【示例一】
主题: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
史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共建“一带一路”等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积极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示例二】
主题: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论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中国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示例三】
主题:中国的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史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了多边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诸多中国智慧和方案,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示例四】
主题:中国智慧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的选择,提供了中国方案。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论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胜利前进,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吃饭问题提供了范例。“一国两制”的提出,推动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归,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又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同类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总之,中国智慧引领时代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发展路径,也为推动世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其他观点示例】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智慧促进世界发展;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者;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者;
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