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不倒翁》教学设计课题 1.2不倒翁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不倒翁不倒与它的重心位置、底部形状有关;了解物体重心越低、底部越圆,越容易保持稳定。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学会对比不同不倒翁的特点,总结稳定的条件。探究实践: 1.能动手制作简单的不倒翁,并测试其稳定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对不倒翁进行改进。态度责任: 1.培养动手操作、细致观察的习惯;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重心低、底部圆)难点:通过制作和改进不倒翁,理解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影响。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出示不同样式的不倒翁,让学生玩一玩,观察不倒翁的特点(推不倒、会摇晃)。提问:“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呢?它的秘密藏在哪里?”学生自由猜测,激发探究兴趣。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不倒翁,玩一玩,找发现 1.操作与观察: 分发不同样式的不倒翁,让学生自由玩耍(推、摇、观察)。 引导记录:“推不倒翁时,它有什么变化?松手后会怎样?” 2.发现总结: 学生分享:“不管从哪个方向推,不倒翁都会摇晃,但最后总能站起来。” 进一步观察:不倒翁底部是圆弧形的,摸起来下面比上面重。 活动二:怎样制作一个不倒翁 1.材料准备: 球形塑料盒(或空蛋壳)、橡皮泥(或沙子)、彩纸、剪刀、胶水。 2.制作步骤: (1)在塑料盒底部放入适量橡皮泥(或沙子),压实固定(作为重物); (2)用彩纸剪出帽子、五官,粘贴在塑料盒上,装饰成不倒翁; (3)轻轻放在桌上,检查是否能站稳。 3.动手实践: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如使用剪刀时)。 活动三:测试制作的不倒翁 1.测试方法: 从不同方向轻轻推不倒翁,观察是否会倒下、摇晃后能否复位。 记录测试结果:“我的不倒翁能站稳吗?摇晃时稳不稳?” 2.问题收集: 引导学生记录遇到的情况,如“推一下就倒了”“站得歪歪扭扭”等。 活动四:有些不倒翁为什么容易倒,怎么改进 1.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不倒翁容易倒?可能和什么有关?” 总结:底部重物太轻或位置太高(重心高);底部不够圆(摆放不稳)。 2.改进方法: 尝试调整:增加底部橡皮泥的量(降低重心);把重物往底部压实(让重心更低);将底部打磨得更光滑圆润。 3.二次测试: 改进后再次推不倒翁,对比前后变化,记录“改进后更稳了吗?” 活动五:制作不倒翁经历了哪些过程 1.回顾梳理: 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遇到问题后又做了什么?” 2.过程总结: 完整流程:观察发现(不倒翁的特点)→动手制作→测试效果→分析问题→改进完善。 强调:科学探究就是从观察到实践,再从问题到改进的过程。1.让学生用鱼竿分别去钓不同的“小鱼”,观察并记录哪些能被钓起来,哪些不能,以及这些“小鱼”的样子。 活动六:拓展:制作纸蜻蜓 拓展:制作纸蜻蜓 1.材料:长方形彩纸(15厘米×5厘米)、剪刀、回形针(可选)。 2.步骤: 彩纸沿长边对折,再打开,两侧沿折痕向中间剪至一半(不剪断)。 剪好的两侧向外折,形成对称的“翅膀”,翅膀末端略向上弯。 捏住底部未剪的部分,或夹个回形针增加重量。 3.试飞:双手搓动底部,松开后纸蜻蜓会旋转下落,调整翅膀角度可让飞行更平稳。课堂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观察不倒翁的有趣现象开始,发现了它“推不倒”的秘密——底部圆圆的、重心很低。接着,大家动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不倒翁,还通过测试找出了它可能“站不稳”的问题,比如重物太轻、底部不够圆,然后想办法改进让它更稳定。最后,我们还一起回顾了整个过程:从观察到制作,再到测试和改进,这就是科学探究的小步骤呀! 另外,我们还尝试了简单的纸蜻蜓制作,感受了旋转飞行的乐趣。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不倒翁、纸蜻蜓这样藏着科学道理的小东西,只要我们多观察、多动手,就能发现更多奥秘哦!板书设计 不倒翁 一、我的发现 推它会摇晃,松手能站稳 底部圆圆的,下面比上面重 二、不倒翁的秘密 秘密1:底部是圆弧形→容易摇晃复位 秘密2:底部有重物→重心低,更稳定 三、制作与改进 步骤:装重物(底部)→装饰→测试 改进:加重底部→调低重心;磨圆底部→更平稳 四、生活联系 台灯底座、落地扇底座→利用“重心低、底部稳”的原理教学反思 《不倒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不倒翁原理,有成效也有不足。 优势在于,“观察-制作-测试-改进”流程让学生深度参与,多数能发现底部圆形、重心低的奥秘,还能联系生活实例,科学思维得以锻炼。但材料方面,球形塑料盒等虽避免破碎,却少了利用天然材料的体验;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重物固定、形状对称的要求把控差,成品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时间上,小组讨论改进环节易超时,分享交流不充分。 后续要优化引导,示范关键步骤;丰富材料类型,保留塑料盒同时,增添黏土等可塑形材料;细化时间管理,保障各环节完整。还要延伸拓展,鼓励课后用不同材料创作,深化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