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 历史 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2页)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3.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有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长城2. 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以前是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如魏征还曾策划要谋害他。但唐太宗对他们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表明唐太宗( )A. 以民为本 B. 勤于政事 C. 用人唯贤 D. 勤俭治国3.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自身困顿之际仍心系天下贫寒之士。这体现了他( )A. 忧国忧民的情怀 B. 浪漫豪放的个性C. 消极避世的态度 D. 超凡脱俗的境界4. 下图是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骆驼背上驮着五位乐俑,他们分别持琵琶、箜篌、排箫等乐器,乐俑面容饱满,深目高鼻,身着胡服。该文物可以用来佐证( )A. 唐代贵族生活奢靡成风 B.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C. 唐三彩制作工艺精湛 D. 唐代音乐艺术的世俗化5.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A. 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 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C. 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6. 如图情境反映的是( )A.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B. 唐玄宗整顿吏治C.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D. 明太祖设立“三司”7. 自北宋中期起,朝廷逐渐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以往因身份低微或出身寒微而难以获得科举机会的佃农、手工业者等群体,也被赋予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这项举措主要反映出科举制( )A. 注重家世背景 B. 选拔方式僵化C 重视门第高低 D. 打破阶层壁垒8. 《续资治通鉴》载,宋辽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同时边境榷场贸易额逐年攀升。这一现象说明宋辽关系导致( )A. 宋朝财政负担加重 B. 双方经济联系增强C. 民间贸易蓬勃发展 D. 军事对抗完全停止9. 有同学将《北宋时期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两幅地图组合在一起,并拟定一个主题,下列主题名称最为合理的是( )A. 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B. 政权分裂与地方割据C.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 边疆治理机构的完善10. 南宋时期,临安城(今杭州)“户口蕃息,商贾辐辏”,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同时期北方因战乱频繁,“田畴荒芜,民多流徙”。这一对比可以说明( )A. 南方商业优势更显著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D. 北方社会秩序遭破坏11. 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 )A. 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 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C. 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 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12. 元代行省制度规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重要政务需呈报中央裁决。这反映了元代行省制( )A. 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 实现了权力合理分配 D.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13. 北宋时期,政府设立“司天监”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修订,并招募民间天文学家如沈括等参与其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多项天文发现,并改进了观测仪器。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B. 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 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D.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14.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形势图是(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15. 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互开马市十一处,长城沿线“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时人记载“汉得休养生息,虏获衣食之资”。这表明和议( )A. 实现边疆长治久安 B. 强化明朝边防实力C. 确立朝贡贸易体系 D. 促进蒙汉互利共赢16. 明代《顺风相送》航海指南记载:“船行大海,全凭罗盘定向,针路差谬,舟覆人亡。”《郑和航海图》中详细标注了各航线针位。这些记载共同说明( )A. 航海风险始终难以规避 B. 导航技术关乎航行安全C. 明代测绘技术世界第一 D. 郑和船队屡次遇险脱困17. 某民族英雄的故里所在——戚府,其中的表功祠内绘有“严治军”“创鸳鸯阵”“著《纪效新书》”等画面。该民族英雄( )A. 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军主力 B. 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C.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D.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8. 万历朝鲜之役后,明朝国力损耗严重,女真势力趁机崛起;朝鲜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日本丰臣政权垮台,德川幕府开始锁国。这场战争导致( )A. 东亚格局重大变革 B. 三国均未达成目标C. 倭寇之患彻底消除 D. 三方实力均衡发展19. 以下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原有的赋税)难缓,额外复急。 ——郑廉《豫变纪略崇祯元年(1628年) 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计六奇《明季北略》A.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B. 明朝建立的背景C.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 满洲兴起的过程20. 清初顺治帝亲政后,立即恢复科举取士,康熙帝南巡时多次拜谒明孝陵,乾隆帝更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这些举措旨在( )A. 发展文化教育 B. 笼络汉族士人 C. 促进民族融合 D. 巩固清朝统治21. 军机处设立后,所有奏折均由军机大臣直接呈递皇帝,皇帝口述旨意后,军机大臣即刻拟写谕旨,“虽午夜必缮就”,且“不假手于人,不泄漏于外”。这一运作方式表明军机处( )A. 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B. 决策程序变得复杂C. 保密制度极其严格 D. 将内阁职能完全取代22. 明清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文,并限字数。这实质上( )A. 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 促进了科举制发展C. 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D. 禁锢了民众的思想23. 明代《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新安(徽州)贾客,茶、木、典当为业,拥资巨万者比比;山陕(山西、陕西)商帮,或盐铁,或票号,或皮货,富甲海内。”材料中“新安”与“山陕”所指最可能是( )A. 粤商与晋商 B. 徽商与晋商 C. 浙商与陕商 D. 苏商与徽商24. 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A. 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 手工技艺推陈出新C. 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 古代科技经验总结25. 18世纪中叶,北京戏坛“合徽汉之腔,采昆梆之长”,经数十年融汇革新,形成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的新剧种。这一“国粹”艺术是( )A. 京剧 B. 昆曲 C. 徽调 D. 秦腔二、辨析改错(共12分)26.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填写“错误”,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韩愈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2)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其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文化的传播。(3)元朝时期,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著名的元杂剧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4)清朝时期,施耐庵创作的《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后,大力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民们使用新农具,改进种植方法,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东京开封城商业繁荣,店铺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交易时间不再受限制,夜市热闹非凡,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往来。——摘编自王明荪主编《中国通史·宋代卷》材料二 元朝实现大一统后,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国内外贸易往来频繁。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和使者汇聚于此,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文化。元朝政府重视农业发展,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田水利,推广棉花种植,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也随之兴起,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摘编自海默、尚论聪主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商业繁荣的表现,并列举一项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经济发展特点,并指出元朝棉纺织业发展的关键人物。(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和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用竹简、丝帛等记录信息。竹简笨重,丝帛昂贵,使用都有诸多不便。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出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大大降低了纸张的制作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和产量,使纸张逐渐普及开来。——摘编自李燕、罗日明主编《中华古代科技》材料二 据相关统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科技发明成果众多,如印刷术、火药在军事和生活中的应用等,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成果总量中占比较高,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传统科技仍有一定发展,但西方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科技快速发展,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的占比逐渐下降,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摘编自金秋鹏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书写材料的弊端以及改进后纸张的优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到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兴衰历程的感悟。四、活动与探究(共14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唐朝至清朝中前期的边疆治理朝代 概况唐朝 在边疆地区推行羁縻政策,任用当地首领管理,同时设立都护府进行监管。如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 A (机构),有效管辖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与吐蕃通过和亲等方式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元朝 疆域空前辽阔,在边疆管理上有诸多创新。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在澎湖设置 B (机构),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明朝 前期积极经营边疆,在北方修筑长城以抵御 C (民族)侵扰;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部分地区后来进行“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清朝 中前期 重视边疆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治。在西藏,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办事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新疆,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在东北,抗击俄国侵略,签订 D (条约),明确了中俄东段边界——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A、B、C、D四项填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清朝金瓶掣签制度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作用,并谈谈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启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 历史 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2页)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3.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C【18题答案】【答案】A【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D【23题答案】【答案】B【24题答案】【答案】D【25题答案】【答案】A二、辨析改错(共12分)【26题答案】【答案】(1)错误,韩愈改为柳宗元(2)错误,雕版印刷术改为活字印刷术(3)正确 (4)错误,施耐庵改为曹雪芹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7题答案】【答案】(1)表现:出现交子(纸币)、夜市热闹非凡、店铺林立等。工具:秧马。 (2)特点:海陆贸易发达、棉纺织业兴起等。关键人物:黄道婆。 (3)共同因素:政府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社会稳定等。【28题答案】【答案】(1)弊端:竹简笨重,丝帛昂贵;优势:成本低、质量高、产量大。(2)变化:从世界领先到逐渐落后;原因: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科举束缚思想。(3)开放创新则兴,封闭守旧则衰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四、活动与探究(共14分)【29题答案】【答案】(1) ①. 北庭都护府 ②. 澎湖巡检司 ③. 蒙古族 ④. 《尼布楚条约》(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传播了中原文化;金瓶掣签制度:规范活佛转世,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等。(3)共同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等。启示:坚持民族平等、因地制宜治理、加强边疆建设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