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用铅笔把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答卷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涂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不给分)
1. “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这里评价大运河的角度是( )
A. 方便了水上运输 B. 加重百姓徭役负担 C.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巩固隋朝统治
2.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
A. “康乾盛世” B. “安史之乱”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3. 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面两幅作品可以用来探究唐朝( )
A. 经济的繁荣 B.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发达的手工业 D. 对外开放的政策
4. 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 安史之乱 B. 隋朝建立 C. 武则天统治 D. 五代十国
5. 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图中信息反映了( )
A. 唐玄宗励精图治 B. 唐朝走向衰落 C. 隋炀帝的暴政 D.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
6. 历史课上,学生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史料。这说明这节历史课探究的主要内容是唐代( )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中外交流的情况 C. 民族关系的和睦 D. 社会矛盾的尖锐
7. 对于下表关于隋唐科技文化内容的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石拱桥之一
雕版印刷《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A. 吸收了外来文化 B. 影响了周边国家 C. 处于世界领先 D. 促进了农业发展
8. “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外敌入侵,率军抵抗,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文中对于宋朝建立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点 B. 人物 C. 政权 D. 时间
9. 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 皇帝权力 B. 政府财政收入 C. 人才选拔 D. 商品贸易
10. 下列示意图演变中,①②分别代表的应是( )
A. 鲜卑、突厥 B. 蜀、汉 C. 蒙古、辽 D. 辽、金
11. 1005年宋辽签订盟约,给断断续续长达26年的争战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后的120年中,宋辽双方弥兵敦好,“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这个观点认为《澶渊之盟》( )
A. 具有积极意义 B. 是北宋耻辱 C. 使宋财政负担加重 D. 加速了北宋灭亡
12. 下面图示应该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个王朝(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13. 如果二愣同学生活在宋朝,关于他的日常生活情景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 早上在家喝了两碗玉米粥 B. 中午在勾栏看京剧
C. 下午在公园看戏《窦娥冤》 D. 晚上去瓦子听说书
14. 肥肥同学找到了下面的史料,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①宋朝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②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③南宋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A. 繁华的都市生活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农业的发展 D. 宋朝民族关系
15. 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对这种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科举制的影响 C.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 印刷术的进步
16. 明朝“罢丞相不设,把中书省权力分归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叙述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 )
A. 措施 B. 原因 C. 影响 D. 危害
17. “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这一叙述认为,郑和下西洋( )
A 加强了中外交流 B. 巩固了边疆海防 C. 有利于南洋开发 D. 拓展了明朝疆域
18. 顺治皇帝册封了“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这些都属于对哪一个地方加强管理的措施( )
A. 新疆 B. 西藏 C. 台湾 D. 东北
19. 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上述材料作者对文字狱的观点是( )
A. 支持 B. 赞扬 C. 肯定 D. 否定
20. 明清时期,丝、棉等远销海外,有利可图促进了专业化城镇的普遍发展,出现了南浔镇、南翔镇、盛泽镇等以丝、绸、棉驰名的市镇。这些市镇主要出现在我国的( )
A. 江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中原地区
第II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炀帝使用民力统计表
项目 营建洛阳 开凿运河 修筑长城 远征辽东 巡游江南
人数(万人) 每月200 380 20多 300多 40多
(1)材料一谈论的是隋朝哪一个重大工程?作者对该工程的建成是什么态度?
(2)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指出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3)根据材料二信息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2. 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以下关于唐朝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材料二
(1)上述两则材料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唐朝经济发展情况?
(2)唐朝繁荣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唐朝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探究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方面?(3点即可)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汲取晚唐五代的教训,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人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大批文臣多受儒家伦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
材料二 两宋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北宋对辽夏的妥协退让,并不标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称之为“弱宋”,是不恰当的。
(1)材料一信息说明了宋朝什么样的治理国家的政策?
(2)北宋被称为“弱宋”,有哪些史实论证这个观点?
(3)材料二作者认为宋朝不“弱”,而且很“强”,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看待宋朝的?
24. 下列搜集是关于明朝的史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 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朱元璋通过这些机构布下了一张监视网络,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僚到百姓,都处于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之下。
材料三 严格规定考试题目,考生对于题目的解释,只能按照标准答案,不得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一篇文章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1)从所收集的史料来看,是探究明朝哪一方面的历史?
(2)明朝建立了哪些特务机构?
(3)材料三中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什么?清朝在这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最基本的因素当然是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经济高度成长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政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雍正时期的“摊丁入地”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再次,传统农业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土地的劳动力,人口增加便成为提高产量的主要生产力来源。复次,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材料二 1753—1812年清朝初期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总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材料一论述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除了材料一中说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说明主题
(2)根据材料二信息说明清朝初年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信息,解释材料二中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用铅笔把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答卷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涂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不给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第II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题答案】
【答案】(1)隋朝大运河,肯定或者赞扬
(2)兴建大型工程,战争,巡游
(3)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破坏了农业生产,农民无法正常生产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
【22题答案】
【答案】(1)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2)主要表现: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3)方面:政治开明,对外开放,君主励精图治,科举考试,南北朝民族融合,制度创新等(任3点或其他符合史实均可)
【23题答案】
【答案】(1)重文轻武或者崇文抑武
(2)在同辽西夏作战中失败妥协退让,北宋被金灭(任两点均可)
(3)从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看待宋朝的
【24题答案】
【答案】(1)君主专制加强
(2)锦衣卫、东厂 (3)科举考试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25题答案】
【答案】(1)明清人口增长的原因,社会稳定(符合史实均可)
(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3)人口的快速增长,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