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郴州市2025年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抽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6页,有两道大题,共2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三彩”是低温多彩釉陶,颜色以黄、绿、蓝、褐、紫等釉色为装饰,造型以马、骆驼、人的形象最为生动传神。“唐三彩”的出现说明唐朝( )
A. 冶炼水平改进 B. 纺织工艺高超
C. 造船技术发达 D. 制陶技术提升
2. 下图是《唐朝发展历程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入的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B. 唐蕃会盟 C. 黄巢起义 D. 朱温建梁
3. 下图为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描绘了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前三位鸿胪寺官员气度沉稳、雍容自若,后三位外国使节拱手躬身、毕恭毕敬,向唐朝的官员表达敬意。该壁画反映出唐朝( )
A. 中外友好往来 B. 民族交往密切 C. 社会风气开放 D. 经济发展繁荣
4. 小明同学搜集了“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国际都会长安城”“玄奘和鉴真”等关键信息。由此推断他探究的单元主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 北宋初年,一名出身武将世家的青年,渴望像祖辈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父亲却劝他:“如今朝廷政策有变,你还是安心读书考取功名……”。材料中“朝廷政策有变”是指宋朝( )
A. 尊崇儒术 B. 崇文抑武 C. 八股取士 D. 大兴文字狱
6. 陆游生活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时代,一生渴望收复中原。他在临终之际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表达的遗憾主要源于南宋( )
A. 藩镇割据 B. 分化事权 C. 偏安江南 D. 发展理学
7.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图中“?”处应填写( )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8. 写学习笔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下面是小华学习宋代历史时写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重点知识是( )
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A. 中央集权加强 B. 社会经济发展
C. 科学技术领先 D. 思想控制加强
9. 沉船,是探索文明交流的“时空胶囊”。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遗存了丰富的香料、药品、胡椒、铜钱、瓷器、皮革制品等,这艘古船的发现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B. 香料种植面积广大
C. 辽宋边境贸易频繁 D. 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10. 以下关于《资治通鉴》史学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研究原始社会历史的二手史料
B. 详细记载了夏商周政治经济文化
C. 是研究战国到五代历史的文献史料
D. 为研究明朝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史料
11.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皇权 B. 禁锢思想 C. 发展经济 D. 巩固边疆
12.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20周年,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他曾对明仁宗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主张( )
A. 提高海防意识 B. 扩大海外贸易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取消远洋航行
13. 下面是明朝万历年间某农民的交税账簿对比表。明朝赋税变化主要源于( )
改革前 改革后
田赋:粮食10石 丁税:布匹2匹 杂役:修河堤5天 统一税:白银1两2钱
A. 租庸调制 B. 方田均税法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14. 1786—1833年的48年中,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从广州购买的松江棉布共计4400万匹。外商不去松江而要去广州购买棉布的原因是清朝( )
A. 实行重农抑商 B. 实行文化专制 C. 强化君主专制 D. 实行闭关政策
15. 如下图,清朝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矛盾加剧 B. 土地大量兼并 C. 官僚体制腐败 D. 统治者鼓励垦荒
16.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材料表明京剧的形成( )
A. 具有时代特色 B. 体现继承创新 C. 脱离社会现实 D. 符合市民需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郴州市某中学七年级学生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学习任务一:史料搜集,见证民族交融
货币直径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模仿中原王朝钱币,形制为圆形方孔,铸有契丹文字,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辽朝契丹大字银币。 鎏金铜牛长1.2米、宽0.38米、高0.45米,重188公斤。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石碑高3.2米,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身左右边缘阴刻忍冬草纹饰,正面刻有汉字碑文815字,背面刻有女真大字碑文1500余字。
地区 朝代 西南地区(西藏) 西北地区(新疆) 东南地区(台湾)
元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 设立澎湖巡检司
清(至鸦片战争前)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驻藏大臣、噶厦;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立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习任务三:鉴往知来,共绘复兴蓝图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摘自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学习任务一,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融表现。
(2)根据学习任务二,归纳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作用。
(3)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项目式学习,请写出你的学习感悟。
18. 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交通变化看南北经济互动
材料二 从史料互证看古代城市繁荣
图3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瓦中多有货药、卖卦、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图4 《姑苏繁华图》(局部) 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商贾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百货骈阗(聚集一起的意思)。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摘编自高晋《南巡盛典》
材料三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南方经济崛起是人口、技术、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中国古代经济地理格局的根本转变。从城市经济到区域市场网络,商品经济专业化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通过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中国古代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体系,并推动全球化互动,但闭关锁国政策最终阻碍长期发展。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隋朝和元朝两条大运河在路线方面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经济方面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北宋东京和清朝苏州城市繁荣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9. 杰出的历史人物总是以其行动和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政治家的治国谋略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元世祖的治国措施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材料二 军事家的爱国情怀
【示例】选择文天祥。他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将领,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其被俘后,表现出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值得人们尊崇和怀念。
材料三 思想家的教化润心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他一生“三仕郴阳”,30岁的周敦颐首任郴县(今郴州市区)县令,任职四年,勤政兴学,政绩卓著。皇祐二年(1050年),调任桂阳(今汝城县)县令,著《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世人推崇至今。在城郊朱家湾完成《太极图说》,奠定理学基础。熙宁元年(1068年),52岁升任郴州知军(相当于知州)。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明,深孚众望。他在郴州广修书院,培养人才,培养出程颢、程颐,实现“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郴州通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和元世祖治国措施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示例,任选一位人物结合事迹阐述其爱国情怀。(示例除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周敦颐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围绕“弘扬周敦颐精神,打造郴州文化名城”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回望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都是发扬创新精神取得的成果。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时期两例科技创新成果。
(2)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两个观点,请你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郴州市2025年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抽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6页,有两道大题,共2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货币受中原货币形制影响,同时体现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少数民族学习牛耕等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制文字;少数民族在冶炼、文字、农业生产等方面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2)方式:设立管理机构;册封宗教领袖;平定叛乱;颁布法规;建立制度等。
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感悟: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坚决与分裂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18题答案】
【答案】(1)不同之处: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路线曲折;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截弯取直,开通海运航线。
共同作用: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2)表现:
北宋东京: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出现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
清朝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大商帮,商业繁荣。
(3)趋势: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专业化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由开放到闭关自守(或由参与全球经济互动到闭关锁国)。
因素: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政策;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革新;人口迁移;交通条件完善等。
【19题答案】
【答案】(1)相似之处:都重用人才;都主张仁政;都主张以民为本;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都注重对官吏的考查和整治。
(2)选择岳飞。他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保护了南宋人民的安全。其一生廉洁正直,尽忠报国。
选择戚继光。他率领戚家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选择郑成功。他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与主权完整,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地位: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建议:举办周敦颐思想的主题讲座或展览,进一步扩大濂溪书院的影响力;大力宣传湖湘濂溪文化,促进郴州文旅发展;加大开发爱莲湖清廉主题公园,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周敦颐廉政思想。
【20题答案】
【答案】(1)成果:雕版印刷术;《大衍历》;《唐本草》;《千金方》;火药;活字印刷术;十二气历;《梦溪笔谈》;水运仪象台;指南针。
(2)【示例一】
观点: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述:创新贯穿中国历史,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与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宋朝在科技领域创新成果显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综上所述,创新能提升综合国力,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示例二】
观点: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
论述:中华民族从科技发明到制度创建和文明传承,都具有重要创举,体现了伟大的创新精神。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的改进,《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的编写,十二气历、《授时历》等历法的创制,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科技的发明,都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制度创新,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体革新,文学艺术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中华民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卓越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我国应与时俱进,坚持和发扬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