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 升华和凝华@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1.1.3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难点)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 4.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重点)@集慧解惑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如图所示,使用水浴法直接对装有碘颗粒的封闭玻璃容器(碘锤)加热,可以观察到容器内固态碘消失,容器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说明固态碘颗粒 吸收 热量变成了 气 态碘.该物态变化叫作 升华 .停止加热,观察到紫色碘蒸气慢慢消失,容器上出现固态碘颗粒,此过程物态变化叫作 凝华 ,需要 放出 热量.结论:物质可以不经液态,直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换.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升华吸热.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凝华放热.3.总结:熔化、升华、汽化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如图所示.(巧记:熔升汽吸热,凝液凝放热)典例1 在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若用图甲的加热方式,固态碘会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和 升华 ;若用图乙的加热方式,碘锤内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液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是113.5 ℃,沸点是184.4 ℃) 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看到的紫色碘蒸气就可能不是升华现象;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变式1 (2024·聊城中考)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干冰变成气体是汽化现象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熔化或凝华现象D.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要吸收热量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典例2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态变化让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下列物态变化不属于升华的是( B )A.樟脑丸变小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C.利用干冰来运输食物防止腐烂 D.冬天,结冰的衣服被晒干变式2 [传统文化](2024·滨州中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B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升华现象:①樟脑丸变小;②结冰的衣服变干;③使用干冰人工降雨;④固体空气清新剂散发香气变小;⑤灯泡内钨丝变细;⑥寒冬里,未见雪人、冰雕等熔化,却越来越小.2.凝华现象:①霜;②雪;③冰花;④雾凇;⑤灯泡壁变黑.水循环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结合生活中水的各种形态,如水、冰、雾、露、霜、雪、雨等,并阅读教材中“水循环”的内容,总结水三态之间转化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其吸、放热情况,如图所示.吸.吸.吸.放.放.放.知识点3图典例3图典例3 (回归教材)阅读教材“水循环”的内容,结合图示,回答以下问题.(1)水吸热 汽化 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2)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成为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云.(3)小水滴在高空中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 凝固 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4)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 凝华 形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形成雪花飘落.(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变式3 [科学思维](2024·佛山期中)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循环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B )A.①是海水升华成水蒸气B.②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C.③是水蒸气凝固成小冰晶D.④是小冰珠凝华成雹@慧化亮人1.[物理观念]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B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2.[传统文化](2024·广安中考)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C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3.(2024·揭阳期中)在“霜的形成”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往金属罐中装入大半罐的碎冰块,再向冰块中撒入适量食盐.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金属罐下部和底部形成了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撒盐的目的是提高冰的熔点B.金属罐下端形成的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如果不加盐,则罐底会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D.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形成霜4.(2024·广州期中)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自然现象,如图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雨的形成是甲到丙的过程【解析】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甲→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固态.冰雪消融是固态熔化为液态的过程,是乙到甲的过程,故A错误;露珠消失是液态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是甲到丙的过程,故B错误;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丙到甲的过程,故C正确;雨可能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如果遇到地面附近的气温较高,熔化形成的水珠,是乙到甲的过程;也可能是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时,遇冷温度下降液化形成的水珠,是丙到甲的过程,故D错误.5.某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变成碳粉,这样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分别是先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3.4 升华和凝华@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1.1.3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难点)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 4.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重点)@集慧解惑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如图所示,使用水浴法直接对装有碘颗粒的封闭玻璃容器(碘锤)加热,可以观察到容器内固态碘消失,容器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说明固态碘颗粒 热量变成了 态碘.该物态变化叫作 .停止加热,观察到紫色碘蒸气慢慢消失,容器上出现固态碘颗粒,此过程物态变化叫作 ,需要 热量.结论:物质可以不经液态,直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换.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升华吸热.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凝华放热.3.总结:熔化、升华、汽化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如图所示.(巧记:熔升汽吸热,凝液凝放热)典例1 在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若用图甲的加热方式,固态碘会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若用图乙的加热方式,碘锤内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液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是113.5 ℃,沸点是184.4 ℃) 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看到的紫色碘蒸气就可能不是升华现象;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变式1 (2024·聊城中考)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干冰变成气体是汽化现象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熔化或凝华现象D.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要吸收热量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典例2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态变化让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下列物态变化不属于升华的是( )A.樟脑丸变小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C.利用干冰来运输食物防止腐烂 D.冬天,结冰的衣服被晒干变式2 [传统文化](2024·滨州中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升华现象:①樟脑丸变小;②结冰的衣服变干;③使用干冰人工降雨;④固体空气清新剂散发香气变小;⑤灯泡内钨丝变细;⑥寒冬里,未见雪人、冰雕等熔化,却越来越小.2.凝华现象:①霜;②雪;③冰花;④雾凇;⑤灯泡壁变黑.水循环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结合生活中水的各种形态,如水、冰、雾、露、霜、雪、雨等,并阅读教材中“水循环”的内容,总结水三态之间转化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其吸、放热情况,如图所示.. . . . . .知识点3图典例3图典例3 (回归教材)阅读教材“水循环”的内容,结合图示,回答以下问题.(1)水吸热 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2)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为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云.(3)小水滴在高空中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 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4)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 形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形成雪花飘落.(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变式3 [科学思维](2024·佛山期中)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循环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海水升华成水蒸气B.②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C.③是水蒸气凝固成小冰晶D.④是小冰珠凝华成雹@慧化亮人1.[物理观念]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2.[传统文化](2024·广安中考)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3.(2024·揭阳期中)在“霜的形成”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往金属罐中装入大半罐的碎冰块,再向冰块中撒入适量食盐.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金属罐下部和底部形成了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撒盐的目的是提高冰的熔点B.金属罐下端形成的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如果不加盐,则罐底会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D.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形成霜4.(2024·广州期中)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自然现象,如图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雨的形成是甲到丙的过程5.某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变成碳粉,这样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分别是先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4 升华和凝华 - 学生版.docx 3.4 升华和凝华.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