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5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5.1.1 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1.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践行安全与健康生活. 5.1.3 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践行低碳生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 1.了解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并能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了解跨学科实践的过程,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集慧解惑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阅读教材本节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时,我们先观察厨房中都有哪些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再分析这些现象中的物理问题.(2)从物理学的视角,对烹饪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总结认识体会.(3)煮饺子时会观察到水的 和 (以上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要煮熟饺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虽然加大火力可以加快水的沸腾,但是水沸腾后仍然大火加热 (选填“会”或“不会”)使饺子更快煮熟.这是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 ,继续使用大火力只会加速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浪费水和燃料.因此,在水沸腾后,应将 .(4)由于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时要 (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锅中冒出的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 .因此,在水煮沸时,若要揭开锅盖须注意避开水蒸气,以免烫伤.典例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为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了各种劳动教育活动.有同学在家进行炒菜实践活动时,不小心将水滴入烧热的油锅,顿时“油花四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选填“高”或“低”),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产生气泡,气泡变大破裂时的能量推动油向四周飞溅.变式 (2024·成都中考)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D.漂着一层油排骨汤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典例2 [科学探究]小小厨房,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1)如图甲所示,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2)图乙是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一块冻肉,过一会儿看到其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一种 现象;用湿手触摸片刻会感觉手指被“黏”住了,这是因为手上的水发生了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3)图丙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里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4)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 ℃)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他通过查询得知,是冷冻室门的密封条漏气,外部空气进入冷冻室,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霜.(5)小明在家为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于是小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冷水(质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明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填字母).A B C D(6)如图丁所示,细心的小明发现家里烧开水的水壶是铝材料做的,查阅资料发现铝的导热性能好,在同等体积下更轻一些,但铝的熔点只有660 ℃,而燃气火焰的温度可高达1 000 ℃,那水壶为什么还能用铝做呢?小明分析后发现:水沸腾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铝的温度 (选填“低于”或“高于”)铝的熔点.丁@慧化亮人1.(2024·惠州模拟)如图是莆田传统美食——炸豆腐,制作时将豆腐放入油锅中能听到“呲啦”声,该现象是豆腐中的水分遇热油发生了 ( )A.熔化B.汽化C.升华D.凝固2.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实践小组的同学记录了厨房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水烧开时壶嘴周围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炒菜时碘盐和油不宜同时加热,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升华C.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高液体沸点低D.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液化后凝固形成的3.(2024·安徽二模改编)厨师在制作“尖椒牛柳”这道菜时,总是先将牛柳切好放到碗里腌制,再用淀粉、水和油混合包裹在牛柳外,称为上浆,然后放入锅中炒,这样牛柳里的水分难以 (填物态变化名称),能保持牛柳的鲜嫩.肉片刚放入锅中时发出的“呲啦”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的.炒菜比炖菜温度高,导致炒的菜容易焦,这是因为油的 比水高.4.[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原因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沸油烫伤往往比沸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油的 比水高.5.厨房里正在用锅烧水,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时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会有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2)有时蔬菜上会有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形成的.“小冰粒”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小水珠,是因为“小冰粒” 变成了小水珠.(均填物态变化名称)(3)环保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压缩机通过 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内 (填物态变化名称)带走内部热量.3.5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5.1.1 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1.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践行安全与健康生活. 5.1.3 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践行低碳生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 1.了解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并能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了解跨学科实践的过程,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集慧解惑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阅读教材本节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时,我们先观察厨房中都有哪些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再分析这些现象中的物理问题.(2)从物理学的视角,对烹饪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总结认识体会.(3)煮饺子时会观察到水的 汽化 和 液化 (以上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要煮熟饺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虽然加大火力可以加快水的沸腾,但是水沸腾后仍然大火加热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使饺子更快煮熟.这是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 保持不变 ,继续使用大火力只会加速水的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浪费水和燃料.因此,在水沸腾后,应将 大火改为小火 .(4)由于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时要 放出 (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锅中冒出的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 更严重 .因此,在水煮沸时,若要揭开锅盖须注意避开水蒸气,以免烫伤.典例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为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了各种劳动教育活动.有同学在家进行炒菜实践活动时,不小心将水滴入烧热的油锅,顿时“油花四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高 (选填“高”或“低”),水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产生气泡,气泡变大破裂时的能量推动油向四周飞溅.变式 (2024·成都中考)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D.漂着一层油排骨汤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典例2 [科学探究]小小厨房,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1)如图甲所示,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2)图乙是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一块冻肉,过一会儿看到其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一种 凝华 现象;用湿手触摸片刻会感觉手指被“黏”住了,这是因为手上的水发生了 凝固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3)图丙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里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4)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 ℃)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他通过查询得知,是冷冻室门的密封条漏气,外部空气进入冷冻室,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形成霜.(5)小明在家为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于是小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冷水(质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明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A (填字母).A B C D(6)如图丁所示,细心的小明发现家里烧开水的水壶是铝材料做的,查阅资料发现铝的导热性能好,在同等体积下更轻一些,但铝的熔点只有660 ℃,而燃气火焰的温度可高达1 000 ℃,那水壶为什么还能用铝做呢?小明分析后发现:水沸腾时需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铝的温度 低于 (选填“低于”或“高于”)铝的熔点.丁@慧化亮人1.(2024·惠州模拟)如图是莆田传统美食——炸豆腐,制作时将豆腐放入油锅中能听到“呲啦”声,该现象是豆腐中的水分遇热油发生了 ( B )A.熔化B.汽化C.升华D.凝固2.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实践小组的同学记录了厨房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B )A.水烧开时壶嘴周围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炒菜时碘盐和油不宜同时加热,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升华C.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高液体沸点低D.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液化后凝固形成的【解析】水烧开时壶嘴周围冒“白气”,这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炒菜时,若碘盐和油同时加热,固态的碘在高温下极易升华变成碘蒸气,故B正确;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时,水的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的沸点升高,故C错误;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故D错误.3.(2024·安徽二模改编)厨师在制作“尖椒牛柳”这道菜时,总是先将牛柳切好放到碗里腌制,再用淀粉、水和油混合包裹在牛柳外,称为上浆,然后放入锅中炒,这样牛柳里的水分难以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能保持牛柳的鲜嫩.肉片刚放入锅中时发出的“呲啦”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的.炒菜比炖菜温度高,导致炒的菜容易焦,这是因为油的 沸点 比水高.4.[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原因是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沸油烫伤往往比沸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油的 沸点 比水高.5.厨房里正在用锅烧水,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时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会有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白气”的形成是 热锅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2)有时蔬菜上会有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凝固 形成的.“小冰粒”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小水珠,是因为“小冰粒” 熔化 变成了小水珠.(均填物态变化名称)(3)环保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压缩机通过 压缩体积 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内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带走内部热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5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 - 学生版.docx 3.5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