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1950年,我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41.1%,次年增至43.0%,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全中国的需要 B.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C.“一五”计划的需要 D.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2.太原“双合成”是山西食品业的著名品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双合成”成为国有企业。国家对其的改造形式为( )
A.强制没收 B.互助合作 C.公私合营 D.自主经营
3.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毛泽东旨在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
A.要适合本国情况 B.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要坚持独立自主 D.主要学习苏联的经验
4.张丽同学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该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A.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实行统一经营与统一分配
5.1978年和1987年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变化情况如下所示。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6.如下图所示为1978-2006年商品零售环节三种价格形式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我国( )
A.多种所有经济开始共同发展 B.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C.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7.从1984年到2023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311.9倍;1990年,上海浦东开始从“烂泥渡”发展成经济“摩天柱”。这主要得益于( )
A.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B.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C.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出现 D.城乡发展逐渐均衡
8.2025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4周年。目前,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B.适应了文化多样性趋势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9.截至2020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约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9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坚持理论创新 B.坚持敢于斗争 C.坚持自我革命 D.坚持人民至上
10.它适用于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其相关政策……它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是( )
A.教育强国战略 B.“863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西部大开发政策
11.下图为“澳门回归20年经济和民生变化图”,图中信息最能说明 ( )

A.澳门回归祖国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B.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洗雪了百年国耻 D.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
1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硕果累累,出现了长篇小说《红岩》、话剧《茶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等优秀作品,这直接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外交领域成就辉煌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14.根据下面专题纪录片《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的内容,判断该纪录片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 )
《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第1集 绿色之路(治理千岛湖污染) 第2集 攻坚之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3集 生态之美(中华大地的生态系统) 第4集 治理之道(将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等载入宪法) 第5集 全球之约(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的共同责任)
A.理论建设 B.经济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 D.法治建设
15.纪录片《军工巡礼·第三季》指出,在国家持续推动关键技术自主攻关的情况下,我国在新型高超音速导弹、电磁炮技术等尖端武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注重科技在国防领域的应用 B.我国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
C.国家不断引进外国先进军事技术 D.传统机械化战争理论指导
二、综合题
16.钱币载史·勋章褒英。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解读纪念密码·感知时代精神
【项目目标】通过解读纪念币的相关信息,铭记国家发展的伟大历程;聚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项目任务】
任务一 第一组同学以“钱币载历史·见证社会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准备布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币 ②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 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币
发行理由:________ 发行理由:它以国家体育场“鸟巢”为图案,纪念中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历史突破,是我国体育强国的见证。 发行理由:________
任务二 第二组同学以“勋章授英雄·书写时代之光”为主题,搜集了共和国勋章的简介制作手抄报。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敏、申纪兰(女)、袁隆平、屠呦呦(女)等8人获得共和国勋章。
(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①、③纪念币写出发行理由。
(2)请结合上面图文材料,任选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写出他们的贡献,并概括这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共同的精神品质。
17.国家发展·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以开放为鲜明标识,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融入全球,为世界发展与繁荣注入不竭动力。
【思想解放·推动发展】
(1)根据下面示意图,结合史实说明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
【国之重器·保障发展】
(2)根据下面两组图片,分别指出其应用领域,并任选一组简述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一组 二组
图一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二 准备下潜的核潜艇 图三 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 图四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站
【中国特色·创新发展】
(3)请从下面大事年表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54年 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2012年 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三、材料题
18.社会生活·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摘编自傅志寰《共和国回响:工业化奠基之役》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53—1957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此时期交通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 1978—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情况表(部分)
项目 1978年 1990年 2010年 2013年
食品支出 67.7% 54.2% 35.7% 35%
交通通信支出 ≤2% 3.2% 14.7% 15.2%
文教娱乐支出 ≤3% 8.8% 12.1% 12.7%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年份 举措
1949 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
1950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8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开展各项提高妇女素质的培训活动
1992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0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扩大了法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确定了判决分割共同财产时照顾女方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寻求妇女解放所作的努力及其意义。
19.对外交往·大国风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面对美苏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作为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倒向苏联是自然选择,通过共建社会主义阵营来巩固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
——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在前30年间,外交重点在于维护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利益。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终于打开了新局面,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
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性质的出访达59次。
——摘编自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背景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终于打开了新局面”的事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D
6.B
7.B
8.C
9.D
10.D
11.A
12.D
13.C
14.C
15.A
16.(1)①理由:它以开国大典的历史性时刻为图案,承载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伟大意义。③理由:它以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为图案,铭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的重要意义,是科技强国的印证。
(2)贡献示例: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精神品质:自力更生,意志坚定;热爱祖国,赤胆忠心;勤于探索,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将个人理想和时代需求相结合。
17.(1)20世纪70年代,“两个凡是”严重束缚思想,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为打破僵局、恢复和发展经济,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邓小平立足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领域:一组:军事;国防。二组:交通;民生。
作用:选择一组: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捍卫了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等。
选择二组:改善了民生,便利了民众的出行;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与协同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带动了高端制造业的进步;提升了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等。
(3)示例:观点1:中国制度建设推动了国家发展。
论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允许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新途径,成功推动香港、澳门回归,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维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考虑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制度建设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国家发展进程。
观点2:团结合作有利于国家发展。
论述:略
18.(1)特点: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发展;公路建设增速更快;注重西部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等等。
保障: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等。
(2)变化:食品支出占比在逐渐下降;交通通信支出占比逐渐提升;文教娱乐支出占比逐渐提升。
原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等等。
(3)努力:发行妇女刊物;颁布多部法律;成立帮助妇女的组织和机构;等等。
意义:保障了妇女的权益;打破了性别歧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推进了中国的法治建设;等等。
19.(1)背景:帝国主义的孤立与封锁;美苏对立;新中国巩固政权的需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果:1949年10月,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等。
(2)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1972年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3)特点:出访次数多;出访目的地遍及各大洲(或覆盖地域广泛);国事访问与多边外交相结合。
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
(4)国家利益;国际局势;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科技文化水平;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