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训话:“成周之时……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良不从,故乱。”由此可知,当时的朱元璋
A.决定仿行西周政治制度 B.找到了废相理由与依据
C.认识到以法治国的危害 D.决心摆脱政局不稳困局
2.在秦代行政文书的运作中,“某手”成为了一个核心标识,它代表公文处理过程中每一步骤的责任者。无论是公文的撰写、审核、转发,还是收文记录,都要在相应的位置以“某手”的形式签署,该文书处理方式( )
A.反映中枢权力机构体系完备 B.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
C.说明地方行政体系效率低下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3.1929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考试合格人员取得一定任职资格后,由铨叙部分发或分派至各机关。分发是将过去曾有一定任职资历的公务员安排至有关机关任用;分派则是将无曾任经历或曾任经历年资不足人员送至有关机关学习。据此可推断民国政府的官员任用( )
A.保证优秀人才集聚 B.形成完备官僚体系
C.有效提升行政水平 D.制度构建趋向规范
4.军机处出现以前,清朝皇帝挑选亲信顾问,一切但凭个人之好恶。军机处出现以后,参与机密重务的大臣资格,在官品上明确规定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1799年以前,军机章京均由军机大臣负责挑补,皇帝并不过问。这说明
A.军机大臣任人唯亲 B.军机处形成制度化用人机制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军机处的封闭性和保密性强
5.下表所示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法规、章程 主要内容
1904年 公司律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1906年 奖给商勋章程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A.洋务运动推动实业建设 B.近代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C.商业改制成为新政重心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6.北宋前期,对势家子弟(高官子弟)参加科举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宋太宗取消考中进士的势家子弟的成绩,宋真宗朝创立糊名、眷录等制度。北宋推行这些措施旨在( )
A.削弱世家地主的影响 B.保障选官制度公平性
C.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 D.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7.明宣宗时期,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此后,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继而成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督抚职能的演变
A.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 D.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设立三公九卿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9.如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唐开元( )
年代 省数 道数、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A.地方行政层级已成定制 B.唐代行政区划趋向成熟
C.制度调整意图基本一致 D.历史记载缺乏统一标准
10.西周时代的天命观不再像商代那样盲目迷信、依赖“帝”或“上天”,而是认为是否得到上天的庇佑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修德养民”“以德配天”成为周统治者新的执政理念。这一变化( )
A.有利于规范统治者的执政行为 B.消除了商代天命观的影响
C.服务于构建全新儒家政治伦理 D.开创了“天人感应”理论
11.《隋书·百官志》记载南朝制度:“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指皇帝将意见交给草拟官员),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结合所学推断,南朝( )
A.中枢体制和行政体系对后世有奠基性 B.门下省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统治者以制举方式自设科目考试选官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
12.司马懿言汉初:“虽有刺史,奉六条而已,故刺史称传车,其吏言从事,居无常治。”而西汉后期,冀州刺史却令“所部百姓有言二千石墨绶长吏之过者,到其治所回话”。这反映了刺史( )
A.越权行为严重 B.地方属性增强 C.监察职能减弱 D.监察对象单一
13.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为了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
A.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 B.重在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
C.开启分科考试的方式 D.根除了考试中的舞弊之风
1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例举了多项清朝未遵守经义或违背经义的事件,并提出“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康有为意在( )
A.践行“中体西用” B.宣传儒学主张 C.减轻变法的阻力 D.促进思想启蒙
15.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围绕调整公私关系做出了重大决策:政府要求国营经济机构根据需要,对私营工业企业实行有组织的加工订货和收购农产品,解决私营工业在原料来源、产品销路和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帮助他们维持和恢复生产。这一决策( )
A.从根本上改变了私营工商业的性质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路径
C.实质上对私营工商业开始初步改造 D.标志着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开端
16.有学者对晚清某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做如下总结:其一是突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其二是广设学堂,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其三是教育观的发展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务实性。其存在的局限主要是分散化推进,缺乏整体认知和顶层设计。据此推断,在这一时期( )
A.废除八股文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B.教育救亡与实业救国实现良性互动
C.选派留学生以适应工业化需要 D.废除科举制度为实施新政提供条件
17.宋代建立了完善的官员巡行制度,监司、台谏、特使等官员被派遣到各地进行巡视,了解地方治理的实际情况。他们在巡行过程中,会深入基层,与百姓交流,听取民意,搜集各种信息。宋代官员巡行制度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是( )
A.强调君主专制,权力高度集中
B.注重官员监督与考核,强化责任意识
C.倡导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
D.实行分权制衡,避免权力滥用
18.汉武帝时期曾担任过御史一职的张汤、赵禹均参与制定了汉代律典《越宫律》和《朝会正见律》;汉昭宣时期曾担任过御史的丞相于定国也以广博律学而著称;《史记》《后汉书》等所载御史事迹,皆以“明法、好学、谦虚”为特征。这反映出汉代( )
A.崇尚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B.选官增加了法律知识考核
C.重视监察官职业技能考察
D.中央监察体系已趋于完善
19.1883年,美国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考绩制”的选官方法,但这一制度并未全面迅速地铺开。在改革的最初20年中,“分赃制”(政府职位分配制度)仍与其并行,改革进展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党之间利益之争 B.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C.宪法存在严重缺陷 D.工业革命进展受阻
20.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初步改革;1870年颁布改革命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 )
A.适应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 B.避免内阁倒台以后的混乱
C.杜绝政治腐败现象的发生 D.实现所有职位的公开竞争
21.1898年7月4日,张之洞与陈宝箴提议将科举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中国经济,以策论为文体;第二场考西方经济、技艺以及政治;第三场考四书五经。张之洞与陈宝箴的建议( )
A.强化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带有一定经世致用色彩
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形成 D.凸显了西学的主导地位
22.我国的《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管理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等相关细则;这些细则又推动了《公务员法》的修订,从而形成“有效且无漏洞”的公务员管理体系。这可用以说明我国( )
A.党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法律 B.全面依法治国以党规为公民根本准则
C.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的一体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稳定性
23.东汉初年的哲学家桓谭在《新论》中展示了治理国事的两条思路:一是“治国者,辅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二是“一其法度”,即整理、编纂法令,废除过时的条目,统一制度。桓谭的政治主张( )
A.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D.顺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24.明代江南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万历《琼州府志》记载,临高王原恺妻唐氏“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 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世俗文化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传统伦理观受到冲击
25.12世纪以来,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复兴的高潮。君主们积极吸收罗马法中伸张君权的原则来制定实体法;同时,城市参照罗马法中的民法原则,形成了城市的商业法规。罗马法的复兴得益于其(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变相地冲击了教会的势力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与中世纪发展需要相适应
26.有学者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罗马教皇的袒护下,通过对美洲和亚洲的巧取豪夺获得大量财富,使得欧洲一些国家垂涎欲滴。因此,推动了这些国家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政治诉求,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罗马教皇为了自身利益而赋予南欧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垄断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诞生 B.早期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
C.经济利益刺激宗教改革的爆发 D.欧洲传统政治秩序亟需变革
27.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在自纠自查以及他律的规范中,逐渐发展成型,如“首届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聚焦于对教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对象;凤凰卫视打造财经人物评选,挖掘经济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等,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
A.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B.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弘扬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精神
28.先秦时期,汉族男子娶亲时,夫妻交拜是在原有居室中,无须搭临时帐篷。北朝时中原地区举行婚礼仿照草原民族“庐帐为屋”的形式,盛行使用“青庐”,即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一变化表明北朝时期( )
A.胡化之风日益盛行 B.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下降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
29.1789年安南国王派遣使者进京朝贡,广西巡抚孙永清安排该使者先在广西暂住等候,直到一个月后乾隆皇帝的谕旨送达,他才奉旨送使者进京,结果该使者未能赶上北京城里上元节的盛大庆典。乾隆皇帝为此恼怒不已,批评孙永清过于拘泥糊涂,重罚了他两年俸禄。皇帝震怒主要出于( )
A.重视中国主权 B.专制权威受挑战 C.痛恨官僚作风 D.天朝上国的心态
30.到2008年,全国共建成15所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90多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些现象体现出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D.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重视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家以礼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行为标准,主张德主刑辅,立法是保证礼得以实施的强制手段,并将道德教化作为执法目的。至魏晋,法典都由当时造诣极深的儒者制定,杜预、张裴曾分别注释晋律,经晋武帝“诏班天下”,后世称为“张杜律”,使儒家思想法律条文化。隋唐时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 完成阶段,《唐律》把大量道德规范转化成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来惩罚所谓的不道德行为,最终完成了 法律儒学化、礼教法典化。古代法律的儒学化起到了法律规范与普及的作用,为后世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并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而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周导杰《立法、司法、守法视域的中国古代法律儒学化》等
材料二 公元4世纪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罗马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基督教影响:衡平法的产生为以后人权平等的观念奠定基础,而罗马法的系统化也被认为是体现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必由之路。至中世纪,在政教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法律被认为等同于神的理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法律具有宗教一样的内在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够成为现实,还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基督教所强调的“倚靠神而不依靠人”的观念,也为非人治以及法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后,平等、自由观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润在近代法律之中,这些教义和近代法律一道成为建立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总之,基督教与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并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柴英《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给养》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西法律演变历程中体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法律演变的历史价值。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初的道为监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恢复封建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孝亲观念源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亲情、尊祖祭祖的情怀和氏族养老尊老的古老传统。包括子女要奉养父母,听从父母,不违背父母意愿的“生孝”和子女对父母、祖宗崇拜、敬仰的“死孝”。孔子指出“孝为仁之本”,《孝经》记载“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代统治者十分业视对孝道的推行“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赡养父母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的和谐离不开亲情、爱心与孝顺。
——摘编自乔晓妍《中西方家庭稳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的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已婚子女一般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欧洲孝文化的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并没有对父母的服从,强调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独立与平等。中古欧洲有三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组成:自治城市社会、基督教社会和蛮族社会。在自治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被放到一个次要的位置;在基督教社会,人们信仰上帝和追求来世,放弃世俗生活,教会教导人们“忘掉父母,你自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在蛮族社会中,人们热爱独立和自由,崇尚冒险事业和以武力征服其他民族,作为武士的年轻人常常是家庭的中心,妇女和老人都要为武士服务,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难以得到尊重和赡养。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家庭孝文化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家庭孝文化形成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家庭孝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B
6.B
7.C
8.C
9.C
10.A
11.A
12.B
13.A
14.C
15.C
16.B
17.B
18.C
19.A
20.B
21.B
22.C
23.D
24.A
25.D
26.C
27.B
28.A
29.D
30.B
31.(1)中国: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处于辅助地位,服务道德教化,突出等级性;立法内容儒学化,强调道德规范;维护政治统治。
西方:追求平等,体现博爱观念;法律至上,追求法治;内容体现分权和制衡色彩。
(2)中国:法律规范与普及,发展中国法律文明,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形成中华法系,影响其他国家;独特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西方: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以分权和制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
32.(1)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答出两点即可)
(2)同:都属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具有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权力。(答出一点即可)
异:唐代后期道的权力较为集中,清代省的权力相对分散;唐代后期道的财权较重,清代省的财权较轻;唐代后期的道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清代的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出两点即可)
(3)演变趋势: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一级行政区的划界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到以犬牙交错为主。(答出两点即可)
33.(1)差异:与父母关系不同:前者要奉养、听从父母,后者尊敬父母,但不用服从;赡养老人的态度不同:前者尊敬老人,重视奉养父母,后者老年人难以得到尊重和赡养;家庭形态不同:前者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后者已婚子女一般独立居住。
(2)背景:古代中国:血缘关系下产生的古老传统;统治者的倡导;小农经济的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世纪欧洲: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组织形态;日耳曼蛮族的影响;基督教会的影响;自治城市的发展和个体的自主意识。
(3)启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东西方孝亲文化都立足于各自的社会发展;二者各有利弊,应相互借鉴学习;应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重视老年人的赡养,注重家庭的和谐,以发挥家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