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埃及现存最早的纪年石碑——巴勒莫石碑,记载了许多王室活动。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两年一次的“荷鲁斯巡游”国王在大臣们的陪同下巡游全国,并对重要案件进行判决。此外,举行仪式活动和捕食神话活动记载的频率也较多。这反映出古埃及( )
A.王权具有多重职能 B.强调王权来源的合法性
C.重视进行祖先崇拜 D.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2.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还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教会( )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3.9世纪早期,阿巴斯王朝在首都巴格达建立了智慧宫,收藏有希腊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梵语、阿拉伯语等有关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及语言学的原本和手抄本数万册,供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和教学。这体现出( )
A.巴格达成为希腊文化中 B.阿拉伯文具有融合性
C.欧洲文化发端于古希腊 D.拜占庭注重传承古典文化
4.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目的是建立商业殖民区,建立矿业、农业和商业基地。为此,他把旧大陆的大量工具和种子源源不断运进新大陆。同时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等运回旧大陆。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引发了“价格革命” B.目的在于掠夺财富 C.有利于殖民地发展 D.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5.随着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加剧,欧洲“白人”向世界各地扩散,形成了许多新的“白人家园”以及“白人殖民地”。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用强大的工业力量征服世界,逐渐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并热衷于把西方的统治强加给其他地区,迫使世界按照资本主义的面貌改造自己。这体现殖民主义( )
A.扭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 B.推动了工业文明在全世界的扩展
C.促使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D.改变文明的地理分布和相互关系
6.英国亨利八世与妻子凯瑟琳只有大女儿玛丽存活下来。为此亨利八世决心通过休妻的方式解决继承人的问题,但他的离婚计划没有获得罗马教廷的支持。最终,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休掉了凯瑟琳,并另娶安妮为后。这说明,英国宗教改革( )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带有信仰政治化的趋势
C.根源于王位继承的问题 D.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
7.1746年,英国首相佩勒姆要求国王任命重要内阁大臣遭拒,他便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抗议,最终迫使国王让步。1765年,乔治三世任命罗金汉侯爵组阁,在罗金汉侯爵的坚持下,新内阁成员全部由首相提名的人选组成,由此首相提名内阁成员成为惯例。这表明英国( )
A.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和首相矛盾激化 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 D.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
8.图为1840年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创作的漫画。漫画将整个英国社会比喻成一个蜂巢,描绘了严格划分的社会等级中英国的各类职业和人群。蜂巢包含9层54个单元。例如:皇室居于顶端,中间部分数量最多,包括书商、机修工人、纺织工人、珠宝商、玻璃工茶商和发明家等;底部是运煤工人、清洁工人等。此漫画折射出( )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 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细化
C.工业革命使社会流动加速 D.工业革命推动生活节奏加快
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虽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 )
A.强调工人运动应坚持国际联合 B.强调应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认为应尊重世界各国民族差异 D.认为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一致
10.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在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美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1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13.1946年,美国出台了针对德国科学家的“曲别针”计划。该计划主要由美国陆军部、海军部以及商务部提议并经由联合情报调查局鉴定后确定名单,最后由美军驻欧司令部负责科学家的签约与转移工作。据统计,1948—1952年间共有518名德国科学家通过该计划进入美国。该计划( )
A.契合了美苏战略竞争的意图与逻辑 B.旨在削弱战后德国科技军事潜力
C.为美国引领科技革命奠定坚实基础 D.得益于欧洲复兴计划的协作机制
14.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知( )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业问题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15.有学者研究指出,从1970年到1980年,埃及出口的石油在本国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从4.6%攀升到57.8%,乌干达出口的咖啡在本国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从50.4%攀升到98.7%,博茨瓦纳出口的钻石占比亦从14.7%攀升到60.8%。据此可推知,此时期( )
A.非洲各国主权不断丧失 B.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C.国际经济秩序弊端明显 D.不结盟运动成效有限
16.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工业4.0、3D打印等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随着后工业化水平的迅猛升级,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资结构被迫转型,“高消费—知识附加值”的经济运行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全新的变化( )
A.说明欧美国家逐渐丧失经济主导权 B.推动美国等欧美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C.表明各国的经济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D.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进一步分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所以,农业是一种扩张的力量,它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农耕社会的理想是自给自足,但正如古人早已意识到的,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总会缺乏这样或那样的资源,尤其是土地和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如金属、马匹、某些特定的物品等。为了获得新的土地,控制战略资源,侵略拥有这些资源但实力又不足以自卫的地区,是最为直接和经济的手段。
——摘编自《西方那块土》等
材料三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的边远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并分析古代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上,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8分)
三、开放性试题(共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水是一种和人类社会交织最广泛、最密切的自然物质。在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过程中,水往往超越了其物质特性,在人类社会中被赋予了诸多文化意义。不论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还是物质创造活动中,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和人类生存发展的交织互动过程由此成为人类的一部历史。因此,世界史是一部水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同样是一部水历史。
——摘编自郑晓云《从文明的范式理解水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水与人类文明”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