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必修1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必修1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必修2—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一:(总览、基础)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视野、公共参与)
选必二《法律与生活》
(法治意识)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
(科学精神)
选择性必修1—3(拓展延伸 )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什么、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串联全书的主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次飞跃)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站起来) 改革开放(富起来) 进入新时代(强起来)
结论: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一 中国特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描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本质特征;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描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2025山东卷、浙江卷、湖南卷等 2024浙江卷、黑吉辽卷、新课标卷、安徽卷等 2023浙江卷、新课标卷、湖南卷、江苏卷、河北卷、福建卷等 选择题为主;
1.重点关注与其他模块交叉知识,高考题经常综合考查。
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相关知识点,是备考的重点。比如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二次结合等时政素材结合的命题。结合二十届三中的决议内容,关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新题提法和新的观点。
3.结合必修四哲学模块“社会历史观”相关知识综合考查
4.结合必修三政治模块“党的领导”相关知识综合考查
5.结合我国近十年建成设就热点素材命题
课标、考情、预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私有制的确立的标志→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关系的特点
主要矛盾
生产关系的特点
主要矛盾
生产关系的特点
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生产关系的 特点
国家的产生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思想来源+历史前提
理论基石+诞生标志
首次尝试——一国胜利——曲折发展——中国特色
介绍社会形态的更替,论证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层层递进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由创立、再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思维导图
(1)含义: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内容/三要素:
①劳动者(人),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②劳动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机器人 )。
劳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③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物的因素,二者统称生产资料。
1.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
(1)含义: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内容: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核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2)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各个社会形态下的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极其低下的生产力
人类对于的
生存渴望
奴隶主
奴隶
地主
农民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具体体现
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地位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发展阶段 (生产力状况) 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磨制石器】
生产关系的特点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氏族制度 (上层建筑) 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解体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标志: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不是“万恶之源”】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
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
阶级 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生产力状况 掌握了青铜技术,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之后又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
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家 (上层建筑) 原因: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先有阶级,后有国家】
历史进步 (1)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表现: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正确评价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如果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进步;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倒退。
(三)封建社会
生产力状况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关系的 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 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其他方式:高利贷,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上层建筑)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政治统治】
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思想统治】
主要矛盾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矛盾表现: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三)资本主义社会
产生的原因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生产力状况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生产关系的 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 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 基本条件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意义(积极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消极影响) 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性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在阶级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为什么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采取的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进步性(积极意义):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
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别 阶级本质 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明确了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
革命斗争 否认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 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人民群众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规律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理想社会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处于理想状态 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对比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年)
②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③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
失败原因:自发分散的暴力斗争很难取得胜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群众在思想上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对受剥削的根源、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求得解放的途径等都缺乏科学的理解。
意义:①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内容/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①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②内容/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
②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看:《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目标)
③从未来社会蓝图看:《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一个政党)
相关链接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 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充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道、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本里的学问, 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存在了72天。
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战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
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发展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注意: 区分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二次飞跃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第三次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1.(2024·全国·高考真题)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纠正: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出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的主张。
2.(2024·浙江·高考真题)康帕内拉的主张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纠正:康帕内拉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3.(2024·浙江·高考真题)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 )
纠正: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4.(2023·全国·高考真题)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
纠正: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和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积极意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的原因。
5.(2023·河北·高考真题)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 × )
纠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但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所以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不是生产力的发展。
6.(2023·海南·高考真题)《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 )
纠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
7.(2023·江苏·高考真题)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 )
纠正: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通过科技革命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2025.山东高考真题】征程如歌,歌以咏史。《国际歌》唱响坚定信念,“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光明,“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的心。燎原的火种、闪烁共产主义真……开天辟地……民族复兴……”。从《国际歌》到《石库门的灯光》,生动诠释了( )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③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2025.浙江1月选考】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野蛮时代,以及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文明时代。这一论断( )
①描绘了阶级社会的不同形态
②可用于佐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描述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
④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2025.安徽高考真题】1920 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逐步划清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
①成功实现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自觉追求
③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④在中国进入了全面系统的传播阶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2025.湖南高考真题】 1867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的书评里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将从这本书里得知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指望得到这种乐趣,谁就大错特错了”。由此可知( )
①展望未来社会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了具体描绘
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③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并未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2024·全国·高考真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出此主张
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也不是其实践活动
C
【2024·浙江·高考真题】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全部财产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的工作、劳动、艺术、文化、教育等都是共享的,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合适的分配。上述主张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材料未体现
康帕内拉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
B
(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两个必然”: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
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
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吉林·高考】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阶级斗争和改革
过程的漫长并没有体现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
【2023·河北·高考真题】经济危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罪行的判决书。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力管理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物质丰富成了巨大的灾害,成了破产和贫困的根源。而人类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却成了一种救命手段,用以激活因危机而周期性地瘫痪的经济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
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的总爆发
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可缓解,但不是根本途径
(2023·浙江1月高考·T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她( )
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
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