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史记·高祖本纪》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该材料反映的史事与下列哪一事件密切相关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2.(2025淄博期中)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汉两方”指的是 ( )A.刘邦和项羽 B.刘邦和吴广C.项羽和陈胜 D.陈胜和吴广3.刘邦率军到达咸阳后,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项羽率兵进入咸阳后,抢劫财物,放火毁城。由此可见,刘邦取胜的重要原因是 ( )A.注重收揽民心 B.善于重用人才C.战略战术正确 D.胸怀宽广、仁慈4.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汉代”的开创者和时间分别是 ( )A.禹 约公元前2070年 B.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C.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 D.刘邦 公元前202年5.右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分裂 B.战乱C.统一 D.开放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6.(新情境)“中国梦”画出最大同心圆,引领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西汉初年统治者当时的“中国梦”的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希望皇权至高无上C.解除朝中大将兵权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7.《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实行了 ( )A.休养生息政策 B.分封与郡县并举C.中央集权制度 D.巩固大一统的措施8.西汉初建,百废待兴,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此措施体现了汉高祖 ( )A.降低田赋,爱惜民力B.重视生产,释奴为民C.提倡节俭,反对奢华D.鼓励生育,轻徭薄赋9.汉高祖在位时实施了以下政策措施:组织士兵复员、招抚流亡的人并释放奴婢。实施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 )A.巩固封建统治 B.增加农业劳动力C.为国家积累大量的钱粮 D.废除严刑峻法10.(2025菏泽期中)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高祖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固政权恢复经济 B.缓和与匈奴的矛盾C.促进民族间的交流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11.汉文帝即位之后,逐步废除了各种株连律法和残酷刑罚;将“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据此推知,汉文帝的治国理念是 ( )A.“休养生息” B.“以法治国”C.君权至上 D.“兼爱非攻”12.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使百姓回到田地间劳作,以增强国本”。大臣晁错提出“让百姓去从事农桑,减少赋税”。这说明二位大臣共同主张 ( )A.以人为本 B.以农为本C.轻刑减罚 D.勤俭治国13.(2025淮安月考)“汉文帝在位20余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他拒绝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 ( )A.重视教育 B.发展军事C.注重节俭 D.善于改革14.下图文物最能说明西汉时期 ( )A.纺织技术水平高超B.长安城已初具规模C.手工业有较大发展D.各族往来更加频繁15.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下边对西汉初年史实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轻徭薄赋 B.文景之治 C.尊崇儒术 D.光武中兴16.右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风格迥异。阳陵陶俑的平和从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氛围及政策 ( )A.严刑峻法与战争频繁 B.休养生息与社会稳定C.尊崇儒术与文化繁荣 D.拓土开疆与军事扩张1.(2025石家庄期中)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 )A.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的战争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C.刘邦反抗秦朝统治的农民战争D.项羽反抗秦朝统治的贵族起义2.通过以下表格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时间 内容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等等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勤俭治国A.依法治国 B.休养生息C.勤俭治国 D.严刑峻法3.汉文帝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皇帝,下面是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这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A.重视农业 B.轻徭薄赋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4.汉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此后,他又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这些举措 ( )A.违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C.延续了秦朝政治的传统D.得益于先秦礼制的恢复5.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秦灭六国 B.楚汉之争 C.秦朝建立 D.“文景之治”6.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 )A.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B.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D.继承了法家法治思想7.(2025重庆期末)如下示意图反映了秦朝、汉高祖时期、文景两帝时期不同的赋税政策及其产生的结果。由此可知 ( )A.苛捐杂税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B.保障基层民生是政权稳固的关键C.赋税政策要根据统治的实际调整D.汉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8.(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解释 探缘由】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没有积蓄)。——《史记·平准书》(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析对策】材料二 项目 秦朝 刘邦、惠帝时期 文帝景帝时期赋税 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刑罚 连坐、肉刑 减轻刑罚 废除连坐和部分肉刑,以德化民开支 大兴土木 减少开支 提倡节俭(2)材料二反映出汉初几位皇帝都实行了什么政策 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家国情怀 论民生】材料三 “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景帝纪》(3)材料三体现的汉文帝、汉景帝共同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保障民生方面我国该怎么做 【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与楚汉之争有关,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善用人才,C项正确。2.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西汉,A项正确。3.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刘邦注重收揽民心,而项羽却放火烧城,失去民心,因此最终刘邦获胜的重要原因在于赢得民心,A项正确。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D项正确。5.C 解析:据题干“汉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秦朝之后统一了全国,“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统一,C项正确。6.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民众得不到温饱。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D项正确。7.A 解析:据西汉刚建立时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及所学可知,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选A。8.D 解析:“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的意思是百姓如果生儿子了,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这一措施体现了汉高祖鼓励生育,轻徭薄赋,D项正确。9.B 解析:组织士兵复员、招抚流亡的人并释放奴婢等是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故选B。10.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汉高祖刚建立汉朝,国内经济和政权都需要恢复和巩固。面对匈奴的不断袭扰,该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战争,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实质上是为了稳固政权并恢复经济,A项正确。11.A 解析:据题干“逐步废除了各种株连律法和残酷刑罚”“将‘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汉朝经济萧条的状况,汉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12.B 解析:材料“使百姓回到田地间劳作,以增强国本”的大致意思为让百姓们回归农业,以巩固国本;材料“让百姓去从事农桑,减少赋税”的大致意思为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故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故B项正确。13.C 解析:据题干“汉文帝在位20余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他拒绝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可知,汉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并且身体力行,C项正确。14.C 解析: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C项正确。15.B 解析:据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应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16.B 解析: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在这种环境下,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反映在陶俑上就表现为平和从容的风格,B项符合题意。能力提升1.A 解析:根据“秦朝灭亡之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A项正确。2.B 解析:题干政策都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通过减轻人民负担来恢复经济,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B项正确。3.A 解析:材料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说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体现了他重视农业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4.B 解析:据材料“汉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可知,汉景帝废除了秦朝严苛的法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B项正确。5.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是西汉建立的时间,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故D项正确。6.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以促进统治的长治久安,而这些措施也确实有利于促进汉朝封建统治的稳固,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更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C项正确。7.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秦朝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引发农民起义,最终短命而亡,汉朝建立后,轻徭薄赋,保障基层民生,使得社会经济恢复,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保障基层民生是政权稳固的关键,B符合题意。8.(1)状况: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好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3)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4)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