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编写说明: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条目编写【核心概念】浙教版科学八上 专题五 运动与相互作用(教师版)【内容要求1】描述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1.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答案】D【解析】A.磁体对钢珠会产生引力的作用,而对玻璃球没有吸引力,故A错误;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会受到磁体产生的引力,故B错误;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方向和速度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故C错误;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正确。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B.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投球后球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球具有惯性D.行驶中的公交车刹车时,站立的乘客身体会前倾,是由于人受到惯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A.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带来的伤害,而不是减小惯性,因为只与质量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B.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速度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投球后球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球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球继续在空中飞,故C符合题意;D.惯性不是力,不能用作用来描述,应该是人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站立的乘客身体会前倾,故D不符合题意。3.如图所示,小球和小车先一起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相机先后拍下了甲、乙两图片,拍照过程中小车可能( )A.向西减速 B.向西加速 C.向东减速 D.向东加速【答案】C【解析】由图知,以灯泡为参照物,甲、乙两图比较,小车是靠近灯泡的,所以小车向东运动;甲图中小球位于小车的左侧,乙图中小球位于小车的右侧,已知小车向东运动,而小球一段时间内从小车左侧运动到了小车右侧,可能原因是小车突然减速,小球由于惯性仍然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造成的。综合分析可知,小车可能向东做减速运动。4.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相当于物体不受重力)。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宫抛物》实验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到对面叶光富的手中(叶光富手的位置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拋冰墩墩时,冰墩墩对王亚平没有力的作用B.抛冰墩墩时,抛出的方向应向叶光富的手偏上C.冰墩墩在空中飞行时,做曲线运动D.冰墩墩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解析】抛出冰墩墩时,冰墩墩有静止变为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王亚平对冰墩墩有力的作用。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冰墩墩同时对王亚平有力的作用;在太空中,冰墩墩处于失重状态,即它不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因此冰墩墩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向下运动,因此沿水平方向抛出即可;抛出的冰墩墩不受任何力作用,即受到的外力为零,那么它应该做匀速直线运动,D正确。5.下列现象中,属于防范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通过拍打衣服清除它上面的浮灰B.汽车的驾驶员和乘客系好安全带C.撞击锤柄下端,可以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D.标枪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投掷标枪前需要助跑【答案】B【解析】A.拍打衣服前衣服和浮灰一起静止,当拍打时衣服运动,浮灰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浮灰从衣服上掉下来,这是利用惯性。故A不符合题意;B.汽车急刹车或减速时,人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使用安全带可以阻止人向前运动,避免造成人体伤害,因此系安全带可以防范惯性带来危害。故B符合题意;C.撞击锤柄下端时,锤柄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所以就使锤头套紧在锤柄上了,这是利用惯性。故C不符合题意;D.标枪运动员掷枪前助跑,因为标枪在手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当离开手后,由于惯性,标枪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会继续向前运动,是利用惯性。故D不符合题意。6.如图是樊振东打乒乓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只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B.乒乓球被击打后在空中能继续飞行,是受到惯性的作用C.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解析】A.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故A错误;B.乒乓球之所以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它具有惯性,即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不能描述为“受到惯性”,故B错误;C.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阻力,所以乒乓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故C正确;D.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7.跳远是高阳县运动会田赛项目之一,跳远的几个阶段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B.起跳后,运动员能继续往前是由于他受到惯性作用C.助跑过程可以增大运动员的惯性,从而增大跳远的距离D.在最高点时若运动员受的一切力都消失,则运动员会静止在最高点【答案】A【解析】A.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速度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故A正确;B.惯性是一个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因为这个惯性就是该物体本来就具有的,故B错误;C.跳远时助跑是利用运动员的惯性,从而提高成绩,但不能增大惯性,因为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故C错误;D.运动员到最高点时有一定的速度,如果所有力都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错误。8.如图AOB是光滑轨道,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时,小球沿轨道AOB到达B后离开(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迹最可能是 。【答案】c【解析】AOB是光滑轨道,不计空气阻力,且小球在A点时速度为0,所以小球离开B点后到达的高度不可能超过A点的高度,故运动轨迹a不符合实际;如果小球能到达的高度等于A点的高度,则此时小球的速度为0,在重力作用下会自由下落,故运动轨迹b不符合实际;因小球离开B点后由于惯性会继续向斜上方运动,同时小球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运动轨迹c最符合实际。9.踢毽子起源于汉代,高承《事物纪原》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如图所示,用脚踢毽子时,脚会感觉疼是因为 ;毽子被踢出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毽子到达最高点时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答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运动状态 非平衡【解析】用脚踢毽子时,脚会感觉疼是因为脚给毽子一个力,同时毽子也给脚一个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毽子被踢出,说明毽子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主要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被踢出后,毽子上升到最高处时,毽子此时只受到重力作用,合力不为0,因此处于非平衡状态。10.小明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参加立定跳远项目,从跳起到落地的过程(忽略空气对小明的作用力)。小明在空中 (选填“有”或“没有”)受到向前的力;小明在空中可以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原因是:小明具有 。【答案】 没有 惯性【解析】小明参加立定跳远项目,在空中向前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在空中运动的小明只受到重力,没有向前的力。小明跳起后,由于小明具有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在空中可以向前运动一段距离。11.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某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相同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相同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1)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相同处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 ;(2)三种情况,小车速度变化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3)实验可以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进一步推论: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运动;(4)通过该实验可以___________。A.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B.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答案】(1)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2)相同(3) 远 匀速直线(4)B【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2)在上述实验中,因小车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而最终的速度为0,故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相同。(3)[1][2]在实验过程中,小车运动距离最长的是在木板表面,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受到摩擦阻力越小,速度的减小得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由此可以推导出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4)由图可知,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最远,说明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通过该实验可以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内容要求2】举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以及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12.如图所示,一小闹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A【解析】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则二者为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二者的方向相同,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等于桌子和闹钟的总重力,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等于闹钟的重力,二者大小不等,不是平衡力,故C错误;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二者方向相同,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故选A。13.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骑行赛车在水平、斜坡、弯道等不同路面上骑行的某一个情景,在骑行中有关力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匀速过弯道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B.无论哪种路面,支持力一定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C.无论速度如何变化,惯性力的大小一定不会改变D.用力蹬踏脚踏板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一定在增加【答案】A【解析】A.过弯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方向一定变了);B.转弯时,支持力与重力不在一条直线上;C.惯性不属于力;D.上坡时 用力蹬踏脚踏板 ,速度不一定增加。故答案为:A15.室内天花板悬线上挂着一只吊灯。吊灯受到重力和 ,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悬线,这两个力是一对 。【答案】 拉力 地球 平衡力【解析】室内天花板悬线上挂着的吊灯,它主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首先,吊灯受到重力的作用,这是由于地球对吊灯的吸引而产生的。因此,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次,吊灯还受到悬线的拉力作用,这是因为悬线将吊灯悬挂起来,对吊灯有一个向上的拉力。所以,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悬线。重力和拉力,都作用在吊灯上,且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平衡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16.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1)实验原理:当物体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此时物体处于静止或 状态;(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 (选填“甲”或“乙”)更科学;(3)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上,物体才能平衡;(4)如果将图乙中的小车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2)乙(3)直线(4)5【解析】(1)当物体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物体会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乙更科学,因为乙装置中选用的是小车,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相对比甲装置摩擦力小,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3)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此时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即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4)弹簧测力计只测钩码上的力,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17.如图所示是小义和小乌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卡片和细线的质量、滑轮的摩擦不计。(1)如图(甲),当卡片平衡时,小义同学将卡片旋转一个角度,松手时卡片会转动。此实验用于证明的二力平衡条件是 ;(2)如图(乙),小乌同学将左侧滑轮的高度调低,并在轻质卡片两端的细绳上左右各挂一个等质量的钩码,可观察到卡片将 。A.向左下方运动 B.向右上方运动 C.仍静止不动 D.转过一定角度【答案】(1)一对平衡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C【解析】(1)根据描述可知,将卡片旋转一个角度后,两侧的拉力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那么此实验用于证明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根据图乙可知,小乌同学将左侧滑轮的高度调低,并在轻质卡片两端的细绳上左右各挂一个等质量的钩码。根据定滑轮的特点可知,定滑轮不省力不费力,且拉力大小与方向无关,因此卡片两侧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那么肯定二力平衡,即卡片保持静止不动。故选C。18.降落伞俗称保险伞,是一种使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航空工具。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沿竖直方向降落,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最后安全着地。已知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为700牛,跳伞过程中下降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2)当t=30秒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 (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3)图乙是跳伞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情景及受力示意图,其中①与图甲曲线中 (用字母表示)阶段对应。【答案】(1)运动员在50一70 秒内下降的高度 (2)等于 (3)BC【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阴影部分为长方形,它的面积S=ab。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根据s=vt=ab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运动员在50~70s内下降的高度。(2)根据图甲可知,t=30s时运动员和设备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处于平衡状态,即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等于阻力。(3)根据图1可知,此时运动员和设备受到向上的阻力1100N,向下的重力700N,那么f>G。此时合力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它们一起做减速运动,则①与图甲曲线中BC阶段对应。19.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明设置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砝码的质量相同。(1)实验中是通过 来改变木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的;(2)实验时,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 (选填“等重”或“不等重”) 的砝码,这时木块保持静止; 但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若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木块仍然保持静止,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现保持F1与F2的大小相等,将木块换成小车,然后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发生转动,据此可以得出二力平衡时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红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红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小卡片容易扭转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5)小红在图乙的装置上用剪刀从小卡片的中间将小卡片剪开,可以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6)如图甲,在木块的左右两边挂上相同的砝码,木块静止时,小木块受到 对平衡力作用;(7)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两个滑轮安装成不同的高度,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答案】(1)改变钩码的数量(2) 等重 见解析(3)平衡的两个力一定在同一直线上(4)D(5)见解析(6)两(7)能【解析】(1)木块受到的拉力F1和F2分别等于水平桌面两端所挂砝码的重力,可以通过调整砝码的质量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2)[1][2]实验时在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边小盘中的砝码质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说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实验时发现当两边所挂砝码不相等时,木块也能平衡,可能木块与桌面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3)将小车转动一个角度,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将转动回来,说明一对平衡力需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验证二力平衡时的两个力一定在同一直线上。(4)小红实验用的小卡片重力小,悬在空中不受桌面对它的摩擦力影响;小明实验用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和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力,摩擦力是不能消除的,实验要受到摩擦力影响,所以还是小红的实验方案好,故选D。(5)用剪刀从小卡片的中间将小卡片剪开,使这两个力不再共物,物体就不能静止,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可以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6)如图甲,在木块的左右两边挂上相同的砝码,木块静止时,木块水平方向受到两个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小木块受到两对平衡力作用。(7)因为左右两侧各通过一个定滑轮,定滑轮的位置虽然不等高,但是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小卡片还是处于静止状态,照样能完成实验。【内容要求3】认识摩擦力并能说明其意义。20.如图所示,某乘客乘坐火车前将行李放到安检仪接受检查,行李在水平传送带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则行李的受力情况为( )A.重力、对行李的支持力B.重力、对传送带的压力C.重力、对行李的支持力、向右的摩擦力D.重力、对行李的支持力、向左的摩擦力【答案】A【解析】如图,行李在水平传送带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行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行李相对于传送带没有运动或运动的趋势,则行李没有受到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21.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s时物体没有运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B.0~6s内,物体始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2~6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变D.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答案】CD【解析】A.据乙图可知,时间1s时物质受到水平向右的推力为1N,据丙图可知,物体当前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B.由图丙可知,0~6s内,其中2-4s物体在做加速运动,不处于平衡状态,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C.2~6s内,物体运动,产生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摩擦力不变,故C正确;D.t=3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力,据丙图可知,4-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摩擦力与推力大小相等,根据乙图可知为2N,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摩擦力不变,因此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也为2N,故D正确。22.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B.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有滑动摩擦力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D.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答案】B【解析】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物体表面要粗糙,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A.相互压紧的物体间如果没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就不存在摩擦力,故A错误;B.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有滑动摩擦力,故B正确;C.静止的物体如果没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就不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D.运动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比如叠放在一起的两个木块,用力拉着下面的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如下图所示,上面的木块随下面的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上面的木块相对下面的木块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上面的木块不受滑动摩擦力,故D错误。23.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①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②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③骑自行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④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其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答案】B【解析】①人走路时,使人前进的动力是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为了防止人走路时摔倒,也要用到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因此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②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阻碍汽车的前进,因此这个摩擦属于有害摩擦;对前轮来说,与地面的摩擦阻碍了车子的前进,因此属于有害摩擦。③骑自行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阻碍车轮转动属于有害摩擦。④皮带转动时,主动轮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带动了皮带的转动;同时皮带与被动轮之间的摩擦带动了被动轮的转动。若这种摩擦力过小,将会出现皮带打滑的现象。因此说这两者之间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故②③符合题意。24.一个重为100牛的箱子放在水平面上。给箱子施加6牛的水平推力时箱子未动,这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牛;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牛时,箱子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答案】等于;10【解析】(1)箱子受6N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说明箱子处于静止状态,则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推力与静摩擦力相互平衡,摩擦力等于推力等于6N。(2)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N时,箱子恰好做匀速运动,所以此时滑动摩擦力与推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等于10N。25.用手握住一个重6N的啤酒瓶,瓶口向上静止在手中,此时手对瓶有一个向上的摩擦力(静摩擦力),已知手对瓶的压力为8N,则手对瓶的摩擦力f1= N;当手对瓶的压力增大到15N时,手对瓶的摩擦力f2 (选填“>”“=”或“<”)f1,当往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时,瓶仍静止在手中,手对瓶的摩擦力f3 (选填“>”“=”或“<”)f1。【答案】 6 = >【解析】瓶子静止悬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大小始终等于瓶子的重力大小,不会随握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手对瓶的摩擦力当往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时,瓶仍静止在手中,手对瓶的摩擦力等于瓶子和水的重力之和,摩擦力将增大,即26.水平桌子上放着一个静止的物体,当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推这个物体时,没有推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用12N的力水平匀速推动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若用15N的力水平推动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答案】 10 12 12【解析】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未动,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桌子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推力与摩擦力平衡,所以f=F=10N方向与推力方向相反。若用12N的力水平匀速推动桌面上的物体,所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推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即为12N。若用15N的力水平推动物体,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有改变,所以摩擦力保持12N不变。27.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5牛的拉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乙受到甲的摩擦力方向 (填“水平向左"“水平向右”或“不确定")。【答案】5;水平向右【解析】(1)在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甲、乙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甲、乙都受力平衡力;甲受到向右为5N的拉力,同时受到乙对甲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摩擦力f=F=5N。(2)乙相对甲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以乙受到甲水平向右的摩擦力。28.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拉力F水平向左,不计弹簧测力计重(1)当F=10N时,物体A保持静止,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 N;(2)当F=20N时,物体A水平向左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N且保持不变 。【答案】(1)0 (2)水平向左【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B对A产生压力且二者接触,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B受到的摩擦力为0。B受到的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石灰水为0;(2)当A水平向左运动时,B保持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测力计的拉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摩擦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29.为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1)该实验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原理是 。(2)实验中适合用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定木块A与水平放置的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优是 。(3)按图乙,只改变砝码,做了4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实验次数 1 2 3 4砝码重G1(N) 3 5 7 9木块G2(N) 1 1 1 1弹簧秤示数(N) 0.8 1.2 1.6 2.0【答案】(1)二力平衡(2)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3)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或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解析】(1)该实验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原理是二力平衡。(2)实验中适合用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定木块A与水平放置的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优点是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3)实验中,下面的木块A不变,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增加砝码的重力,即增大压力,那么得到结论: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或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0.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操作都要求水平 拉动木块,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F2和F3,其中示数最大的是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在丙图中,木块A向右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牛,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3牛,此时的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为 牛.(4)实验装置改为丁图后, (“必须”/“不必”)拉着木板做匀速运动。【答案】(1)匀速;F3 (2)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2 (4)不必【解析】(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操作都要求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根据图片可知,丙图中毛巾表面最粗糙,且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最大,因此丙图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最大。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丙中测力计的拉力最大,即示数最大的是F3。(2)甲和乙图中,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在丙图中,木块A向右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2N。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3N时,由于木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木块受到的压力不变,还是2N。(4)在丁图中,无论木板是否匀速运动,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31.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力传感器可以显示对木块拉力的大小,从而得到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实验时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而传送带匀速运动,以实现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实验数据如下。传送带速度(cm/s) 3 5 8 11 13力传感器示数(N) 0.25 0.26 0.26 0.25 0.25(1)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科同学想利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则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 。【答案】(1)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3)在木块.上方放上不同质量(重力)的物体,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或保持粗糙程度不变, 改变木块压力的大小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木块保持静止状态,那么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木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为水平向右。(2)根据表格数据可,当传送带的速度增大时,拉力传感器的示数保持不变,那么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3)小科同学想利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则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在木块上方放上不同质量(重力)的物体,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或保持粗糙程度不变, 改变木块压力的大小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32.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英做了如图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实验中第1次和第2次用相同的长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板。(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 。(2)比较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3)刚开始小英做第1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为 N。(4)小芳同学将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2)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3(4)水平向右;不用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操作简单【解析】(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由1、2两次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故可以得到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由图丙知:2~6s物体做匀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由图乙知此过程的拉力为3N,6~8s物体做减速运动,但由于压力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摩擦力不变,仍为3N,故第7s时,摩擦力为3N;(4)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方向水平向左,故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右;这样的好处在于 不用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操作简单 。3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利用完全相同的两块铁块A、B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压力传感器F压/N 1 2 3 4 …拉力传感器F拉/N 0.2 0.4 0.6 0.8 …(1)测量前,发现弹簧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线上,应先在 (填“竖直”或“水平”)方向对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零;(2)实验过程中小明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图中甲、乙两次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根据图乙可推出图内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3)小亮又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 (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在铁块上继续逐个叠放相同的铁块,传感器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当拉力传感器的读数F拉=2N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N。【答案】(1)水平(2) 压力 1.2(3) 不需要 10【解析】(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沿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1]比较图甲、乙两次实验可知,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不同,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滑动摩擦力不同,可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2]丙、乙两次实验,物体对木板的压力相等,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相同,只是两次实验中物块与木板的接触面积不等,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所以两次实验中测力计的示数相同,都是等于1.2N。(3)[1]实验过程中,铁块相对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受到测力传感器的拉力与受到长木板施加的滑动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2]由表格分析可得即当拉力传感器的读数F拉=2N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编写说明: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条目编写【核心概念】浙教版科学八上 专题五 运动与相互作用(教师版)【内容要求1】描述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1.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B.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投球后球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球具有惯性D.行驶中的公交车刹车时,站立的乘客身体会前倾,是由于人受到惯性的作用3.如图所示,小球和小车先一起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相机先后拍下了甲、乙两图片,拍照过程中小车可能( )A.向西减速 B.向西加速 C.向东减速 D.向东加速4.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相当于物体不受重力)。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宫抛物》实验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到对面叶光富的手中(叶光富手的位置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拋冰墩墩时,冰墩墩对王亚平没有力的作用B.抛冰墩墩时,抛出的方向应向叶光富的手偏上C.冰墩墩在空中飞行时,做曲线运动D.冰墩墩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直线运动5.下列现象中,属于防范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通过拍打衣服清除它上面的浮灰B.汽车的驾驶员和乘客系好安全带C.撞击锤柄下端,可以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D.标枪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投掷标枪前需要助跑6.如图是樊振东打乒乓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只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B.乒乓球被击打后在空中能继续飞行,是受到惯性的作用C.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乒乓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7.跳远是高阳县运动会田赛项目之一,跳远的几个阶段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B.起跳后,运动员能继续往前是由于他受到惯性作用C.助跑过程可以增大运动员的惯性,从而增大跳远的距离D.在最高点时若运动员受的一切力都消失,则运动员会静止在最高点8.如图AOB是光滑轨道,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时,小球沿轨道AOB到达B后离开(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迹最可能是 。9.踢毽子起源于汉代,高承《事物纪原》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如图所示,用脚踢毽子时,脚会感觉疼是因为 ;毽子被踢出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毽子到达最高点时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10.小明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参加立定跳远项目,从跳起到落地的过程(忽略空气对小明的作用力)。小明在空中 (选填“有”或“没有”)受到向前的力;小明在空中可以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原因是:小明具有 。11.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某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相同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相同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1)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相同处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 ;(2)三种情况,小车速度变化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3)实验可以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进一步推论: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运动;(4)通过该实验可以___________。A.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B.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要求2】举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以及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12.如图所示,一小闹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13.如图,小明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车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小明所受的重力与平衡车对小明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平衡车受到小明的压力与平衡车对小明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小明所受的重力与小明对平衡车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14.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骑行赛车在水平、斜坡、弯道等不同路面上骑行的某一个情景,在骑行中有关力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匀速过弯道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B.无论哪种路面,支持力一定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C.无论速度如何变化,惯性力的大小一定不会改变D.用力蹬踏脚踏板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一定在增加15.室内天花板悬线上挂着一只吊灯。吊灯受到重力和 ,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悬线,这两个力是一对 。16.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1)实验原理:当物体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此时物体处于静止或 状态;(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 (选填“甲”或“乙”)更科学;(3)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上,物体才能平衡;(4)如果将图乙中的小车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17.如图所示是小义和小乌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卡片和细线的质量、滑轮的摩擦不计。(1)如图(甲),当卡片平衡时,小义同学将卡片旋转一个角度,松手时卡片会转动。此实验用于证明的二力平衡条件是 ;(2)如图(乙),小乌同学将左侧滑轮的高度调低,并在轻质卡片两端的细绳上左右各挂一个等质量的钩码,可观察到卡片将 。A.向左下方运动 B.向右上方运动 C.仍静止不动 D.转过一定角度18.降落伞俗称保险伞,是一种使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航空工具。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沿竖直方向降落,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最后安全着地。已知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为700牛,跳伞过程中下降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2)当t=30秒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 (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3)图乙是跳伞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情景及受力示意图,其中①与图甲曲线中 (用字母表示)阶段对应。19.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明设置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砝码的质量相同。(1)实验中是通过 来改变木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的;(2)实验时,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 (选填“等重”或“不等重”) 的砝码,这时木块保持静止; 但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若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木块仍然保持静止,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现保持F1与F2的大小相等,将木块换成小车,然后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发生转动,据此可以得出二力平衡时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红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红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小卡片容易扭转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5)小红在图乙的装置上用剪刀从小卡片的中间将小卡片剪开,可以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6)如图甲,在木块的左右两边挂上相同的砝码,木块静止时,小木块受到 对平衡力作用;(7)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两个滑轮安装成不同的高度,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内容要求3】认识摩擦力并能说明其意义。20.如图所示,某乘客乘坐火车前将行李放到安检仪接受检查,行李在水平传送带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则行李的受力情况为( )A.重力、对行李的支持力B.重力、对传送带的压力C.重力、对行李的支持力、向右的摩擦力D.重力、对行李的支持力、向左的摩擦力21.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s时物体没有运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0~6s内,物体始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2~6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D.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22.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B.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有滑动摩擦力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D.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23.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①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②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③骑自行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④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其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24.一个重为100牛的箱子放在水平面上。给箱子施加6牛的水平推力时箱子未动,这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牛;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牛时,箱子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25.用手握住一个重6N的啤酒瓶,瓶口向上静止在手中,此时手对瓶有一个向上的摩擦力(静摩擦力),已知手对瓶的压力为8N,则手对瓶的摩擦力f1= N;当手对瓶的压力增大到15N时,手对瓶的摩擦力f2 (选填“>”“=”或“<”)f1,当往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时,瓶仍静止在手中,手对瓶的摩擦力f3 (选填“>”“=”或“<”)f1。26.水平桌子上放着一个静止的物体,当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推这个物体时,没有推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用12N的力水平匀速推动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若用15N的力水平推动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27.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5牛的拉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乙受到甲的摩擦力方向 (填“水平向左"“水平向右”或“不确定")。28.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拉力F水平向左,不计弹簧测力计重(1)当F=10N时,物体A保持静止,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 N;(2)当F=20N时,物体A水平向左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N且保持不变 。29.为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1)该实验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原理是 。(2)实验中适合用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定木块A与水平放置的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优是 。(3)按图乙,只改变砝码,做了4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实验次数 1 2 3 4砝码重G1(N) 3 5 7 9木块G2(N) 1 1 1 1弹簧秤示数(N) 0.8 1.2 1.6 2.030.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操作都要求水平 拉动木块,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F2和F3,其中示数最大的是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在丙图中,木块A向右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牛,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3牛,此时的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为 牛.(4)实验装置改为丁图后, (“必须”/“不必”)拉着木板做匀速运动。31.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力传感器可以显示对木块拉力的大小,从而得到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实验时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而传送带匀速运动,以实现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实验数据如下。传送带速度(cm/s) 3 5 8 11 13力传感器示数(N) 0.25 0.26 0.26 0.25 0.25(1)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科同学想利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则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 。32.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英做了如图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实验中第1次和第2次用相同的长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板。(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 。(2)比较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3)刚开始小英做第1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为 N。(4)小芳同学将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3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利用完全相同的两块铁块A、B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压力传感器F压/N 1 2 3 4 …拉力传感器F拉/N 0.2 0.4 0.6 0.8 …(1)测量前,发现弹簧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线上,应先在 (填“竖直”或“水平”)方向对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零;(2)实验过程中小明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图中甲、乙两次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根据图乙可推出图内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3)小亮又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 (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在铁块上继续逐个叠放相同的铁块,传感器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当拉力传感器的读数F拉=2N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N。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概念】浙教版八上专题5 运动与相互作用(学生版).docx 【核心概念】浙教版八上专题5 运动与相互作用(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