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中国越来越高的科技水平让国外友人津津乐道。2017年,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曾以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世界进步的中国,正再次以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因此,理解一个时期的文化现象离不开对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思考。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激烈变化的时期,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封建国家建立后,为了控制思想,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技(一)青铜器、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地理和科技著作青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 最早出现青铜器夏朝 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朝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等方面,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代表作品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 代表作品为利簋(记载武王伐纣事实)。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数学 祖冲之 南朝人,在数学、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指南车、水锥磨、千里船等)方面有重大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天文 历法 炎帝 传说炎帝时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夏朝 夏朝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南朝 祖冲之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只差50秒;制定出《大明历》。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医学 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 东汉末年神医,发明了“麻沸散”;还能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了“五禽戏”。李时珍 明代医药学家,历时27年,编写出《本草纲目》,是一本医药学巨著,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科技 《农书》 元代王祯著,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天工开物》 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名称 时间 概况 地位都江堰 战国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0世纪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灵渠 秦朝 秦始皇派人开凿。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三)古代的伟大工程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名称 时间 概况 地位长城 秦朝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主要是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明朝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主要是用来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名称 时间 概况 地位大运河 隋朝 605年起,隋炀帝命人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最大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役使民力,是暴政的体现,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名称 时间 概况 地位都城 唐长安 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商业区(市)、居民区(坊);国内各族和外国人云集。 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大都 今北京。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建有钟楼、鼓楼等。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明北京 分为宫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体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建筑以宫殿为重点,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发明及应用 影响造纸术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世界最早);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①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②推动了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辽、宋、西夏、金时期流行。 活字印刷术 1)泥活字:北宋时期,匠人毕昇发明。 2)木活字:宋代发明,元代科学家王祯在 《农书》中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3)铜活字:元朝中期出现。 4)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 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 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四)四大发明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发明及应用 影响指南针 1)战国时期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2)宋代制成罗盘。北宋末年开始用于航海。 3)元朝,阿拉伯商人将它传至阿拉伯和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火药 1)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 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3)元朝发明火铳,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4)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 纪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变革。影响 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但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没有推动社会的转型。 教训 要注意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应用的环境。 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二、中国古代思想解放与思想控制(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①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②政治上:新旧制度交替,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同时出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因此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状态。③社会因素:社会大变革时期,统治者急需人才。④人才因素:私学盛行,士人阶层崛起。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学派 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及影响儒家 孔子 春秋 1)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上:主张德治,反对苛政 3)教育上: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1)著作:《春秋》2)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孟子 战国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收在《孟子》中,主张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荀子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学派 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及影响道家 老子 春秋 1)辩证思想:认为事物存在对立 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1)著作:《道德经》,这本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影响: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尊为道教教主庄子 战国 1)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 保持独立的人格。 1)著作:《庄子》。2)影响:后成为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还主张选贤用能和提倡节俭。 主张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学派 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及影响法家 韩非 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最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后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但也容易导致暴政,如秦王朝的短命。兵家 孙武 春秋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传有《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孙膑 战国 “战胜而强立” 著《孙膑兵法》意义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时间 特点 表现春秋 创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但不受统治者重视。战国 初步 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但仍然不受统治者重视。秦朝 沉重 打击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给我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西汉 成为 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时间 特点 表现唐朝 巩固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宋朝 继承 发展 重文轻武,提高进士的地位。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金朝 提倡 尊奉孔子,尊奉儒家思想。明清 僵化 禁锢 ①明朝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形式僵化,内容呆板。②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文化上提倡尊孔读经的同时大规模毁书禁书。(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时间 特点 表现新文化运动时期 正统地 位动摇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文革” 时期 毁灭性 打击 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的破坏,儒学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改革 开放 新时期 地位 提升 国家领导人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认识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先进思想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三)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1.措施:①秦朝:焚书坑儒;②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朝:八股取士;④清朝:大兴“文字狱”、毁书禁书。2.实质:思想文化专制。3.影响:①一方面,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统治。②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三、中国古代的文化汉字 的 演变 甲骨文 1)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法造字,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金文 从商代中晚期开始,代表作品为西周毛公鼎(是目前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个)大篆 西周晚期整理形成,战国时,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简、帛上写字小篆 秦统一全国后,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推行更为简便的隶书)楷书 曹魏时钟繇和胡昭,都擅长行、草、隶书,其中钟繇独创楷书。西晋时,规定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宗教 道教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同时期,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广泛传播。文学 唐诗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著名的是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其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称“诗史”)、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宋词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后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杰出词人有苏轼(词风豪迈飘逸)、李清照(前期委婉细腻,后期沉痛哀伤)、辛弃疾(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文学 明清 小说 明朝时,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是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1)《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它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3)《西游记》,明朝中期吴承恩所著。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4)《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前80回为曹雪芹,后40回为高鹗)所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不仅记述帝王将相,还有许多下层人物。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史书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后世称为“史学两司马”、“史学双璧”。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艺术 书法 1.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曹魏时,著名书法家钟繇和胡昭,都擅长行、草、隶书,其中钟繇独创楷书。西晋时,规定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2.东晋的王羲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书圣”;3.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4.唐朝时,艺术创作成就斐然。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俊丽,笔力劲健。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艺术 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2.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吴道子被称“画圣”,其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3.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艺术 雕刻 1.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2.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杰出代表。3.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4.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石窟,是闻明中外的艺术宝库。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艺术 戏剧 1.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2.元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3.明朝时期,最负盛名的是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昆曲)4.清朝时期的戏剧,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①清朝前期,昆曲发展到巅峰,代表作为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昆曲的传世之作;②京剧:道光年间,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它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1.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宋朝时期取得了重大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但在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世界,被欧美国家超越。特点 1.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2.应用(实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缺乏实验。3.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领先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3)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4)外交、民族:开放的外交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5)个人:科学家的努力与创新等精神品质衰落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与腐朽2)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3)“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4)文化专制、思想控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科技失去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西方科技开始领先的原因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经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3)思想: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认识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社会环境、制度促进或制约着科技发展;③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开拓创新的结果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2.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1)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思想上以“仁”为核心;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关注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认可。3)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3.如何正确看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1)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包含的民本思想,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其主张有利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2)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指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护身符”,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3)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弘扬其优秀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4.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历史·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