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材料1: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 “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我们甲午战败(1895),非由于器械之不精也,资源之不广也,或人才之不足也。我们之败,是败在颟[man]顸[han]落伍、贪污无能的政治制度。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抄件)
学技术
学制度
第6课 戊戌变法(1898年)
核心素养:
1.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背景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半殖民地半化程度不断加深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新的探索
1840年
1856年
1870年
1894年
1898年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2.背景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材料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也说:“曱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材料5:“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君民同体,上下同心。” ——《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4: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产生了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甲午中日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器物”限制,开始转向西方政治制度,为变法做了理论准备。
2.领导人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托古改制 经世致用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3.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背景:
代表:
《马关条约》签订激起朝野上下反对;
康有为、梁启超;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意义:
内容:
拒和、迁都、变法;
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起身,神情激昂):诸位同仁!如今列强环伺,咱大清如风中残烛,再守着旧法子,亡国就在眼前!(拍案)咱们得变法啊!要开民智、兴民权,让天下百姓都能参与国事,这国家才能有救!
梁启超(拱手,目光坚定):先生所言极是!科举考八股,选出的尽是些死读经书、不懂时务之人。当务之急,得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让学子们研习声光化电、万国公法,方能造就有用之才,支撑国家变法图强!
湖北举人(起身作揖):康先生、梁先生,我等也深知国家危亡,可这变法…… 难啊!满朝旧臣守着祖制,不肯变通。
康有为(摆手):正因旧臣守旧,咱才更要上书!要倡设议院,让君臣共治、上下相通,把民意传上去,把新法推开来!咱不能再让朝廷闭门造车,得学西方议院制度,集众智、定良策!
广东举人(附和):对!还有那实业,洋人机器一响,咱手工作坊就垮了。得鼓励民间办厂,仿造洋器,既富民又强兵,把利权从洋人手里夺回来!
梁启超(点头):是啊!经济、政治、教育,都得变!今日聚在此处,就是要联起各省举人之力,上书光绪帝,恳请下诏变法。诸位,为了大清不亡,为了华夏存续,拼这一回!
【课堂活动】角色扮演,哪些台词体现了维新思想?
“开民智、兴民权,让天下百姓都能参与国事”,体现维新派追求政治变革,希望突破封建专制,赋予民众一定政治权利的思想
“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针对封建教育弊端,主张学习西方实用知识,为维新变法培育新式人才,是维新思想在教育改革上的体现
“倡设议院,君臣共治、上下相通”,借鉴西方政治制度,试图突破封建君主专制,构建更具民主色彩的政治体制,是维新派政治制度变革的核心思想体现
“鼓励民间办厂,仿造洋器,夺回利权”,体现维新思想中经济层面发展近代工商业、与列强争利的主张
1.组织学会
二、维新变法的开展: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强学会
强学会,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杨锐、沈曾桐、徐世昌、袁世凯、张之洞、聂士成、汪大燮、孙家鼐、李提摩太、李佳白等数十人为会员。
“强学会”的宗旨是“求中国自强之学”
2.创办报刊
二、维新变法的开展:
《国闻报》严复主笔
《时务报》梁启超主笔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图报报纸。
严复(1854-1921)
二、维新变法的开展:
材料7: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在能“自强保种”。 ——严复
材料6: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创办报刊
材料8: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历史解释】这些活动主要宣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有何影响?
3.创办学堂
二、维新变法的开展: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国家培养有识之士与栋梁之才,特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讲学,之后更是在万木草堂策源发起中外闻名的戊戌变法。万木草堂不同于封建旧式学府,它与封建教育分庭抗礼, 培养学生志在用新的观念与方式改造中国与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维新变法骨干。
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后,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观念,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为维新运动酝酿思想、准备干部。时务学堂既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阵地,又是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还是戊戌维新期间全国最具影响的学校之一。
三、百日维新:
1.背景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
材料9: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1898年初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10: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濮兰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纪》
外:帝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内: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操纵着大权。
三、百日维新:
2.变法开始
光绪帝急需解决的问题: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材料11:(1898.1)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4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逝世后由慈禧太后独裁)。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三、百日维新:
3.主要措施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和培养人才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资产阶级
北京大学
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三、百日维新:
【课堂活动】你认为在变法中,哪些阶层可能会反
对变法?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12: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业者,将及万人。 ——《梦蕉亭杂记》
材料13: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14: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封建官僚
科举学子
八旗子弟
反对变法的阶层较多,且缺乏群众基础,变法很难成功。
三、百日维新:
4. 结果:失败——戊戌政变
中南海瀛台,光绪帝被囚禁在此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
顽固派
VS
维新派
三、百日维新:
4. 结果:失败——戊戌政变
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三、百日维新:
4. 结果:失败——戊戌政变
康有为已于政变前一日离京赴沪,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离香港;
梁启超则在日本人的掩护下化妆出京,由天津逃往日本。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叫蔡锷,一个叫杨昌济。蔡锷有一个学生叫朱德,杨昌济有一个学生叫毛泽东。人间正道是沧桑,少年中国最终在他们脚下实现。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教训?
材料15: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 (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材料16: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17: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③缺乏群众基础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
②操之过急、违背规律、脱离现实
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维新派大力传播着……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三:戊戌之败,使国人知非革命不足以救国。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戊戌变法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同时也加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步伐。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余音
1901年1月,慈禧默许清廷实行新政;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各国君主立宪之制”;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成立;
1912年2月,宣统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思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均由清臣所策动,虽然推行时间有长有短,但均归于失败,能否比较二者失败原因之异同?
相同点:①二者均遭守旧势力反对;②皆因清朝腐败难救而不果。
不同点:①洋务运动失败在于只学西方之皮毛,舍本逐末;②维新运动倡导者官职卑微、缺乏权势,支持者光绪帝名为皇帝却没有实权。
课堂小结
资产阶级维新派
领导阶级
影响
戊戌变法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戊戌变法
性质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经过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果
检测提升
1.(2025·安徽·一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2.(2025·河南信阳·二模)社团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直接产物。公车上书后,康梁等人组织“强学会”“南学会”,重扬士人关注国事之风。在此影响下,以自强救国为宗旨的各类新式社团大量涌现。据此可知维新派社团( )
A.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B.开启了推翻政府和集会结社先河
C.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 D.增进了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联合
B
A
3.(2025·安徽安庆·二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这表明当时维新志士( )
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 B.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对近代国家概念有一定认识 D.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4.(2025·四川成都·三模)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C
C
5.民国史学泰斗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近代化的独特视角为核心,讲述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激荡。书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
A.军备落后 B.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6.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 )
A.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 D.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D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