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030201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培养时空观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通过分析史料,探讨红军长征的意义,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感悟并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04唯物史观1、背景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29—1932年)◎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2、红军反“围剿”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第一次 至 第四次 1930—1933 (国)10万 (共)4万(国)20万 (共)3万 (国)30万 (共)3万 (国)50万 (共)7万 第五次 1933—1934 (国)50万 (共)8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李德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分散兵力冒险进攻保守防御胜利失败运动战阵地战2、红军反“围剿”指军事上冒险,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陷入空想、盲动、冒险的倾向。“左”倾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博古李德红军付出重大牺牲,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目的:保存革命力量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3、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学史崇德陈树湘(1905—1934),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苏醒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陈树湘塑像3、战略转移4、出现分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博古建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毛泽东红二、六军团强渡乌江攻克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概况1935年1月贵州遵义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时 间内 容地 点分 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2、意义两个开始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其重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王稼祥提议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来指挥;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铺平了道路。——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2、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郑广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三个挽救3、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的严重受挫。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由失败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毛泽东(1963年9月)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1、经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强渡大渡河1、经过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相关史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敌人被红军的英勇行为震惊了,立即燃起大火,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对岸桥头。◎泸定桥1、经过1、经过◎绘画《红军过雪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2、胜利会师3、历史意义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3、历史意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历史意义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这是《长征组歌》中的一段歌词。歌词作者是萧华,他18岁参加长征,过草地时任红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在杭州疗养时,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夜不能寐,奋笔疾书,用激情和泪水创作了《长征组歌》歌词。1965年8月1日,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在首都人民剧场首演。《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1.(2025·山西中考真题)下面是党的某次重要会议后,陈云同志留下的珍贵手稿。它记录了会议的酝酿过程、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央的组织变动。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这份手稿可用于研究( )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一大C陈云同志手稿2.(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据学者研究,某一时期,红军运用当地的驿站系统形成了两条传递指令和情报的交通网络:遵义—凤冈—湄潭—赤水、遵义—土城—古蔺—叙永。这最可能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A.1924—1927年 B.1927—1931年C.1934—1936年 D.1937—1945年C3.(2025·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盐都英烈: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遵义热血参谋长邓萍、傲雪红梅江竹筠,均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A.不怕牺牲、爱国主义的精神B.保家卫国、国际主义的精神C.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D.勇立潮头、改革创新的精神A4.(2025·河北中考真题)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A.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C.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D5.(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不仅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据此可知,“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 )A.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