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①时间:
②地点:
③经过: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南郊的卢沟桥
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日本失踪士兵 志村菊次郎
志村菊次朗(实际上他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七七事变后,被遣送回到家乡,1941年,重新入伍。
④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材料一:1937年太原成成中学400余名师生在刘墉如校长的带领下组成抗日游击队,举校从戎,共赴国难,走上了抗日战场,成就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一大创举,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材料二:1937年广州街头,一个名叫标仔的擦鞋童,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
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的前三年,华侨汇回祖国的各种捐款共达国币20亿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元,占当时全国军费开支的85%。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共同抗日。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抗战名将: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佟麟阁、赵登禹壮烈牺牲。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东北沦陷
华北危机
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北平失陷
天津失陷
1.背景:
中华民族到了
生死存亡的关头
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最后关头”演说》
②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华侵略,在七七事变以前和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从局部性侵略发展到全面侵华。
2.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中国工农红军
八路军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朱德
南方八省
游击队
新四军
军长:叶挺
叶挺
3.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合作方式:
合作的标志
党外合作,保持独立,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意义:①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②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国共两党
表明抗战立场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第二次
国共合作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6.12.12
1937.7.7
1937.9
温故知新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比较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
政治基础
合作结果
领导权
相 同 点 阶级矛盾尖锐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因国民党右派叛变而破裂
共产党放弃领导权
中日民族矛盾
抗日救亡
党外合作
共同抗日
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
②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
③都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对比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淞沪会战
东北沦陷
华北危机
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北平失陷
天津失陷
三、淞沪会战
1.背景: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日本制造
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三、淞沪会战
2.概况:
①时间:
②地点:
③双方实力:
1937年8月—11月(持续3个月)
上海
日方约30万兵力,出动飞机坦克;
中方7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的战役
④英雄人物: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性。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
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
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⑤结果:
1937年11月,
上海沦陷
三、淞沪会战
项目 中国 日本
部 队 全国兵力200万,蒋介石的中央军只占到1/4,其他都是地方军阀拉壮丁而来的。 现役部队50万,300万受到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预备役
文化 程度 成年男子的识字率才15%。 初中以上文化,可操纵望远镜、迫击炮,看懂地图。
空 军 305架飞机,第一代木制的双翼的战斗机 2600多架飞机。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被击落的日机残骸
中央航校第十二期飞行员毕业照
三、淞沪会战
意义:
材料一:淞沪会战虽制空、制海权操之于敌手……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藉的全是爱国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将及三个月,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白崇禧《回忆八一三淞沪抗战》
材料二:淞沪会战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材料三: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南京大屠杀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日军认为“皇军在外国首都入城乃有史以来盛事”为“使中国军民敬仰皇军之威武而归服之”,日军组织盛大的入城仪式。
四、南京大屠杀
日本人的暴行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8日,日军将囚于南京幕府山的男女老幼5.7万多人,全部用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在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均被刺刀戮。日军将全部尸体焚化。
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四、南京大屠杀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机枪声响个不停。
——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日记
约翰·拉贝,德国人,南京大屠杀期间,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由约翰·拉贝本人所著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四、南京大屠杀
日本兵帮助中国老人 日本教科书事件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南京大屠杀)
把现行版本中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南京大屠杀)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否认历史
篡改历史
一个将战死军人美化为“战神”,进行牌位供奉和祭拜的地方。供奉的人包括数十位在二战中对中国犯下兽性罪恶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
四、南京大屠杀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习近平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讲话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①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
②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
我们的启示(教训):
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②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③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④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赵登禹
五、课堂小结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937年8月—11月
标志:1939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北平卢沟桥
姚子青、谢晋元
意义:①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②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上海
1937年7月7日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佟麟阁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六、链接中考
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维护团结抗战大局。这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c
2.(2025·河南)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由此可知,抗日战争( )
A.需要得到国际援助 B.坚持国共两党合作
C.具有双重历史任务 D.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d
六、链接中考
3、(2025·云南)下图是1938年刊登的漫画《救国捐》,描绘了儿童将钱币投入到“救国捐”箱子中。漫画反映出( )
c
A.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B.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
C.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D.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谢 谢 聆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