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选择题)年份 考点分布2025 1.黑吉辽蒙卷武则天赐大酺的政治意图唐代限制商贾蓄钱政策雕版印刷推动手工业分工细化2.广东卷隋炀帝历史评价的史料辨析宋代田产继承的皇权干预3.四川卷唐代度牒售卖反映财政危机南宋保留蜀地类省试特权4.湖北卷唐代官员墓志与史书记载差异元朝江南赋税征收不平衡5.重庆卷唐文宗效法太宗纳谏金朝迁徙契丹人促民族融合元代海外贸易政策调整北宋告身文书的三省签署6.山东卷封建赋役制度调整的共性目的北宋节度使的宗室化倾向魏晋学术文化地理分布7.河南卷五代政权更迭的"受禅"模式金朝官员选任注重地方经验8.湖南卷唐代节日世俗化转向宋代理学家重建宗族制度9.浙江卷永泰公主死因的史料矛盾唐中叶商品南北流向元代海路运输路线图10.安徽卷两税法下钱重物轻的农民困境南宋佃户土地权益缺失11.陕晋青宁卷唐代政事堂迁移与宰相议事资格元代散曲的方言化特征10.云南卷唐代纺织品纹样本土化12.北京卷东晋"土断"政策建议13.甘肃卷宋代人口统计数据可靠性14.辽宁卷宋代赦书印刷规范化元代上都商业繁荣2024 全国甲·隋唐城市能源问题 湖南·唐末新藩镇军队 辽宁·明经科考 广东·两税法 浙江·两税法弊端 江苏·儒学复兴 浙江·隋唐宋元天文学成就 甘肃·唐朝对外交流 安徽·唐朝文化特点 湖南·唐末至后周军事体制的变化 辽宁·敕令的规范 浙江·宋代三司使的职能 重庆·王安石唯物思想 广东·宋代文人政策 山东·宋代的社会变化 全国新课标·南宋与金关系史料实证 浙江·后金猛安谋克制 广东·元朝大一统秩序 浙江·元代的选官制度 湖北·元朝对江南经济的重视 浙江·宋代人口 辽宁·元代商品经济发展 重庆·元代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浙江·元代海路促进南北交流 安徽·元代南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2023 山东·隋代京畿区域的变化 北京·贞观之治的特点 福建·唐长安商品经济发展 江苏·唐政府规范借贷行为 湖北·唐政府的边疆治理 天津·汉唐时期的地方治理 广东·唐藩镇割据 重庆·唐后期科举制的弊端 天津·唐朝的赋税制度 全国乙·唐中后期诗歌 重庆·宋代抑武方针 海南 ·宋代崇文风尚 湖南 ·宋代监察制度 辽宁·金与南宋的交流 福建·元朝民族交融 湖北·宋代的土地兼并 河北·宋代的海外贸易 全国甲·宋代市民的社会生活 全国乙·南宋的文化生活 江苏·宋代理学 山东·北宋张载主张 浙江·元朝郭守敬科技成就备考建议: 在唐宋元变革专题备考中,需紧扣近三年真题(2023-2025)的核心脉络,聚焦制度创新、经济转型 、民族交融及文化整合(理学兴起与三教合流趋势),复习时强化对比分析(如唐藩镇vs宋抑武)、史料实证,并注重图表题训练以覆盖人口、赋税等长效考点,以制度变迁为轴,串联经济转型与文化交融,注重跨朝代主题(如海运从唐宋到元的延续),结合图表题训练确保全面覆盖命题维度。1.(2025·广东·高考真题)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选项 材料 解读A 〔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 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B 〔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C 〔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D 〔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 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和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指出隋炀帝因长期巡游江淮地区而忽视关中战略要地,导致李渊趁机占据关中并最终颠覆隋朝,这强调了政权更迭中地理因素的重要性,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A项中李渊的批评主要针对隋炀帝的个人行为(巡幸无度、穷兵黩武等),并未直接否定运河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可知,诗句表达的是对隋炀帝巡游的讽刺及物是人非的感慨,而非直接关联运河荒废与扬州衰败,排除B项;据材料“〔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终为国家之用者”可知,张泊认为运河虽为巡游而建,但客观上长期发挥经济作用,未提及隋亡必然性,排除C项。故选D项。2.(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武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酺”作为朝廷特许的官民聚饮,本质是统治者强化权威、凝聚社会认同的政治仪式。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篡唐建周,颠覆传统皇权继承逻辑,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可见,武则天高频次、超规格赐大酺,核心意图是在称帝前后快速建立政治认同,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大酺频次与时长的增加,本质是对李唐旧礼制的突破,而非“规范”,排除A项;武则天通过大酺等仪式,将政治认同从李唐皇室转移到武周政权,意在形成“新朝气象”的社会认知,并非出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排除B项;大酺的参与主体包括 “官民”,并非单纯的“君臣”。武则天时期大酺常伴随大赦、赏赐百姓等举措,更侧重争取民间支持,而非仅针对官僚集团,排除C项。故选D项。3.(2025·四川·高考真题)度牒是唐代官方颁发的僧尼身份凭证。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奏请“鬻官及度牒以佐军用”,朝廷遂以售卖官职与度牒充盈财政,此后地方节度使亦竞相效仿。这反映了( )A.赋税改革后经济恢复 B.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缓和C.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 D.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严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中央赋税收入锐减,军费开支激增。政府通过售卖度牒(原本是官方控制僧尼身份的凭证)来获取收入,正是财政困难的体现。地方节度使效仿,更说明中央财政危机已蔓延至地方,需通过非常规手段维持运转,D项正确;唐代后期的赋税改革指“两税法”(780年由杨炎推行),但材料中“鬻官及度牒”发生在安史之乱后至两税法实施前,且售卖度牒本质是财政危机的应急手段,而非经济恢复的表现,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与藩镇关系持续紧张,排除B项;材料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售卖度牒“充盈财政”,而非强调寺院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4.(2025·湖北·高考真题)下表为唐人李祐出任夏绥节度使后仕宦履历的记载。据此可知( )时间 出处 履历唐朝 《李祐墓志》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沧景节度使五代 《旧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北宋 《新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神武将军→左右神策剑南西川行营节度使→龙武统军A.《旧唐书》采信了墓志记载 B.晚出文献的史料价值较高C.两《唐书》记载可相互证实 D.三者的史料来源不尽一致【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李祐墓志》为唐代墓主亲属或门生所撰,侧重记录墓主重要履历,可能省略部分职位;《旧唐书》成书于五代,依托唐代国史、实录等官方史料,可能补充了墓志未载的 “泾原节度使”;《新唐书》成书于北宋,欧阳修等人重修时可能参考了更多私家笔记、奏疏等,因此记载更为详细(如增加“神武将军”“龙武统军”等)。 由此可见。三者对仕宦履历的记载差异,直接反映了史料来源的不同,导致内容详略与顺序存在出入,D项正确;墓志记载中无“泾原节度使”,而《旧唐书》增加了这一职位,且顺序与墓志不同,说明《旧唐书》并未完全采信墓志,排除A项;史料价值并非由成书时间决定。《李祐墓志》为唐代一手史料(墓主同时期文献),可信度较高;《新唐书》虽晚出,但可能整合了更多官方档案或私家记录,其价值需具体分析。题干中《新唐书》记载更为详细,但不代表“晚出文献价值一定高”,排除B项;《旧唐书》记载为“夏绥→金吾→泾原→沧景”,《新唐书》记载为“夏绥→泾原→沧景→神武→左右神策剑南西川行营→龙武统军”。两书在“金吾大将军”的有无、“泾原节度使”的顺序上存在矛盾,无法相互证实,反而体现了记载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5.(2025·重庆·高考真题)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任命魏征五世孙魏謩为谏官时说:“每览国史,未尝不沉吟伸卷,嘉尚(魏征)久之,尔为拾遗,其风不坠,屡献章疏,必道其所以”“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 ”唐文宗旨在( )A.表扬魏征的功绩 B.效仿太宗以求治世C.肯定魏謩的谏言 D.彰显自己知人善任【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可知,唐文宗通过任命魏征后人并引用贞观之治典故,核心意图是效仿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以实现治世,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表扬魏征功绩(“嘉尚久之”)仅是引子而非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魏謩此时刚被任命,尚未进谏,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知人善任”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6.(2025·湖南·高考真题)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A.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B.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以前节日核心是信仰与巫术(如端午驱邪、重阳避灾),而唐代民众在节日中热衷于踏青郊游、聚会饮宴,体现了对现实享乐的追求。这种转变与唐代社会“及时行乐”的世俗观念相呼应,反映了民众对现世生活的关注,A项正确;节日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非庶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且题干也未涉及庶民与其他阶层的地位对比,排除B项;唐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占据优势”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代节日中的信仰元素并未“消失”,而是与世俗活动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7.(2025·浙江·高考真题)墓志铭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据出土的唐朝《永泰公主墓志铭》载,“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隐喻永泰公主为丈夫守寡而孤独地生活。铭文并载,“(公主)珠胎毁月……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意谓永泰公主是因怀孕患病去世。但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永泰公主与其丈夫等人是因触怒武则天而招致杀身之祸。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直让人困惑于历史的多重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实的一面。文献记载的这样一种矛盾悖论,说明( )A.每一种陈述都是一种文本,反映出历史建构的多元性B.史料记载体例的不同,影响历史记录与叙述的对与错C.旁观者清,时间越久越接近历史的真相D.眼见为实,距离越近越接近历史的真相【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墓志铭属于实物史料,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属于文献史料,但两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不同,反映历史的记述和解释的多元多样,A项正确;影响历史记录与叙述的对与错的,主要是记录与叙述的内容本身,而非体例,不能武断认为某种体例的历史记述一定可信,或一定不可信,排除B项;久远的历史事件可能因史料保存不当、损毁或遗失,导致关键信息缺失,难以还原真相。可见并非时间越久越接近历史的真相,排除C项;距离历史事件较近的史料和见证者,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影响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可见并非距离越近越接近历史的真相,排除D项。故选A项。8.(2025·山东·高考真题)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的相同出发点是( )A.调节社会矛盾 B.维护小农经济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税依据,按丁征收粮食(租)、布匹(调)和劳役(庸),但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人丁流失导致国家税收锐减。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征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直接目的是扩大税基,确保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方田均税法指的是清查土地,按实际亩数和肥瘠征税,抑制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现象,增加政府田赋收入。募役法指的是以钱代役,允许百姓缴纳免役钱,由政府雇人服役。此举既保障了农业生产,又通过向官僚、地主征收 “助役钱” 扩大财政来源。明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征收,简化税制的同时,按田亩征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增加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将丁税分摊到田赋中,废除人头税。此举消除了隐匿人口的现象,使国家税收与土地直接挂钩,确保财政收入稳定。从这些调整中,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所有调整都发生在原有制度弊端暴露时,如土地兼并、赋税不均、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激化,因此其出发点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维护小农的前提是确保其能持续纳税。当小农因负担过重破产时,统治者调整制度(如以钱代役)是为了防止税源流失,而非单纯保护小农经济,排除B项;“放松人身控制”是赋役制度演变的客观结果(如从劳役到货币税),但非统治者主动追求的目标,其核心仍是确保税收,排除C项;“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缓和、调节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9.(2025·浙江·高考真题)下图所示为唐中叶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据此分析可知( )A.商品流向呈南北均衡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长途和大额贸易兴起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叶后(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叶后,图中南方城市如成都、荆鄂、江淮城市群、广州等在经济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且海上贸易也有所发展,体现出南方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B项正确;主要经济流向显示南方城市之间以及南方与北方城市的经济联系更为突出,且南方城市在贸易线路和经济互动的活跃度上高于北方城市,所以商品流向并非呈南北均衡,排除A项;长途和大额贸易兴起于明清时期,并非唐朝,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开辟,并非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5·河南·高考真题)808年,唐宪宗告谕天下限制商贾蓄钱。后仍“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他又颁布救令,强调蓄钱过量者须限时“市别物收贮”,违者“重科处分”。830年,唐文宗重申了这些政策。上述政策旨在( )A.打击民间私铸钱币的行为 B.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C.助推两税法的进一步实行 D.削弱藩镇的经济实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货币流通需求增加,但“蓄钱”(囤积货币)现象导致市场流通货币减少(“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唐宪宗、文宗多次颁布诏令限制商贾蓄钱,要求将囤积货币用于购买其他物品(“市别物收贮”)。限制蓄钱的核心是促使货币投入市场流通,避免因囤积导致“钱荒”,意在维护金融秩序,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铸钱币”,政策针对的是“蓄钱过量”而非货币铸造,排除A项;两税法以“钱”计税,需充足货币流通量,但政策目的是解决“钱荒”,而非直接服务于两税法推行,排除C项;藩镇问题的经济基础是地方财税割据,材料政策针对商贾蓄钱,与削弱藩镇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5·安徽·高考真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物轻钱重,民以为患”和“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农人日困,末业日增”可知,两税法实行后,由于货币贬值导致农民实际负担加重,而商业活动因货币经济活跃而受益,D项正确;据材料“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和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而非人丁,排除A项;材料明确“物轻钱重”“需八匹(原二匹半)”直接体现货币升值,这是实物贬值导致实际税负上升,而不是货币贬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未涉及“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宰相议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A.宰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力核心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政事堂迁至中书省”和“未获‘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无法参议朝政”可知,政事堂作为宰相议政核心机构迁至中书省,但尚书省长官仍需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才可入政事堂议事,说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能通过政事堂进一步整合,中枢机构呈现一体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宰相行政权力的增减,仅体现议事资格的变化,排除A项;政事堂迁移后中书省地位提升,但“三省权力核心”表述片面,且材料未体现中书省独掌核心权力,排除B项;豆卢钦望作为尚书省长官因无“同三品”头衔被排除议政,直接否定“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5·云南·高考真题)唐朝纺织品广泛应用了从波斯传入的鸟衔花纹样(图1)。工匠巧用自然元素做装饰,并将禽鸟替换为凤鸟、鸳鸯、大雁等瑞鸟,形成了能够体现唐朝雍容富丽、袅娜大气风貌的全新纹样(图2)。材料反映出( ) 图1 波斯风格含绶鸟纹样 图2 唐朝宝花窠对凤纹样A.中外审美差异显著 B.外来文化中国化C.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D.朝贡贸易常态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文化以开放包容著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改造创新。波斯鸟衔花纹样的中国化改造,既体现了唐朝对异域文化的接纳,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将外来元素“本土化”的独特能力,B项正确;题干重点并非强调中外审美“差异”,而是唐朝对波斯纹样的吸收与改造,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纹样设计的文化融合,未提及纺织技术(如织造工艺、染色技术等)的水平,无法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官方贸易往来,材料提到纹样“从波斯传入”,但未提及传入方式,更未涉及朝贡贸易的常态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5·甘肃·高考真题)从下表所载金世宗时交聘史事可知( )时间 金 南宋 西夏大定二十年 (1180) 遣贺宋生日使 遣贺夏生日使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金世宗生辰)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大定二十九年 (1189) 遣使至宋报哀 遣使至宋贺即位 遣使至金吊祭 遣使至金贺登位 遣使至金入奠 遣使至金贺登位A.金夏两国全面接受中原礼仪 B.三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多民族政权并立呈交融趋势 D.南北对峙局面已经得到缓和【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金、南宋、西夏互派使节进行正旦、生辰、登位等礼仪性交往”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多民族政权并立状态下仍保持着制度化的外交礼仪往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政治趋势,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礼仪性交往,不能得出“全面接受中原礼仪”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外交使节往来,未体现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与南宋仍处于南北对峙状态,材料中的礼仪往来不能说明对峙局面缓和,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5·重庆·高考真题)金灭辽后,东北地区有不少由契丹人组成的猛安、谋克。金世宗“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后来又迁徙西北路的契丹人到上京等路安顿,“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与婚姻。”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 )A.改革猛安谋克制度 B.鼓励契丹人口增长C.发展东北地区经济 D.促成契丹融入女真【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和“彼地土肥绕,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与婚姻”可知,金世宗通过解散契丹人的军事组织、将其编入女真体系,并鼓励通婚,目的是促进契丹人与女真人的融合,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政策直接目的是解散契丹军事组织而非改革猛安谋克制度本身,排除A项;材料主要措施是促进契丹人与女真人的融合,未体现鼓励契丹人口增长的特殊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土肥绕”仅为迁徙理由之一,经济开发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5·河南·高考真题)据《金史》记载,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金朝官员选任( )A.推动察举制的不断完善 B.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D.缺乏规范的考核升迁标准【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昂和孟奎均通过科举入仕,并在地方任职期间因政绩突出(“有异政”“察廉”)得到升迁,说明金朝官员选任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与金朝科举制和考核升迁无关,排除A项;金朝并未实现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材料中官员升迁有明确标准(政绩和廉察),说明考核升迁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从文化领域(书籍)向纺织领域(花布印花)渗透,催生了新的工艺流派(夹缬法)和职业群体(花板雕刻工匠)。由此可见,原本服务于书籍印刷的雕版工匠,因市场需求分化出专门从事 “花板雕刻” 的分支,体现手工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细化,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花布或雕版产品的“买卖流通”或“市场交易规模”,核心强调技术进步与分工,而非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宋代手工业仍与农业紧密结合,且题干也未涉及农业生产,无法体现“分离”,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城市发展要素,其核心因果关系是 “技术改进促进分工细化”,而非城市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5·广东·高考真题)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A.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C.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 D.财政改革的显著成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天圣年间,雄州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纠纷中,皇帝裁决“悉令均给之”,这一事件本质上体现了宋代治国理念对民间实际利益的考量。儒家“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应以仁德体恤民生,避免与民争利。皇帝拒绝将田产“没官”,转而“均给之”,体现了对百姓私产的尊重,符合“德治”中“藏富于民”的理念,B项正确;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为核心,强调嫡长子继承,而外甥(母系亲属)和出嫁女(已属外姓)在传统宗法中继承权较弱。皇帝的裁决打破了宗法对继承权的限制,更注重实际居住关系和产业归属,排除A项;程朱理学形成于南宋,北宋天圣年间尚未成为主流思想,且题干未体现“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财政改革的相关信息,皇帝的裁决核心是保护私产,而非强调财政改革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5·山东·高考真题)下图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A.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B.传统儒学受到冲击C.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D.文化重心向南转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魏晋玄学是三国至两晋时期以《老子》《庄子》《周易》(合称“三 玄”)为思想核心的哲学思潮,旨在以道家本体论重构儒家伦理,应对汉末礼教崩坏的社会危机,从图中可以看到玄学在一定区域流行且经学流行地区和玄学流行地区有部分重合,说明传统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B项正确;民族交融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血缘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而图中主要展示的是经学和玄学在南北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排除A项;南方在东晋时期经济有所发展,但魏晋整体战乱频繁,经济并非普遍繁荣,学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政治避难和文化南迁,而非经济因素,排除C项;文化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过程,魏晋时期虽然南方文化有发展,但还未实现重心南移,且图中信息不足以支撑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0.(2025·四川·高考真题)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类省试的单独举行使蜀地形成稳定的科举选拔机制,地方政府与民间为培养人才,会加大教育投入,这有助于推动蜀地教育发展,D项正确;门阀政治在唐宋之际已因科举制推广而逐渐衰落,南宋类省试本质是科举的变体,且蜀地保留类省试与“打破门阀”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类省试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主要影响文化教育与选官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联不大,排除B项;儒学复兴(理学兴起)是宋代整体的文化趋势,但巴蜀保留类省试的核心原因是地理阻隔与政治稳定需求,而非儒学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1.(2025·安徽·高考真题)南宋时期,“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瘴(困苦),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诉),勉从驱使”。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 B.朝廷给予佃户租佃自由C.户籍管理松弛 D.契约适用领域愈加广泛【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瘴,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可知,材料反映了战乱导致土地契约混乱,地方豪强趁机兼并土地,贫弱农户无力反抗,说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未提及朝廷对佃户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土地问题而非户籍管理,排除C项;材料强调契约不明导致土地兼并,而非契约适用领域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22.(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元代北方的散曲是宋词与北方各民族乐曲的综合产物,其在句式上可根据需要增添衬字;内容上运用大量方言、俚语,语言表现更加自由。这( )A.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C.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兴起 D.受到了儒学复兴的影响【答案】B【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散曲融合“宋词”(汉族文学)与“北方各民族乐曲”,且语言中使用方言、俚语,明显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城市经济繁荣确实推动市民文化发展(如宋词、元曲),但题干未提及城市商业、市民消费等经济层面的内容,而是强调文化元素的融合,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是元曲发展的社会基础,但题干未直接涉及市民阶层的需求或推动作用,而是侧重文化元素的来源与融合,排除C项;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25·重庆·高考真题)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朝乐府民歌中,以“江陵”“襄阳”等城市命名的诗歌,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以“估客”“贾客”(均指商人)命名的作品,直接以商人为主题。这两类题材通过文学创作折射出商人在城市间的频繁流动与商业活动的活跃,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周代以来的等级文化体系,侧重祭祀、礼仪等官方规范,而乐府民歌属于世俗民间文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南朝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虽经济实力增强,但政治地位受士庶制度限制,且材料未体现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乐府民歌是汉代以来的传统文学形式,材料未提及新体裁(如诗、赋之外的创新),仅强调内容题材与商业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24.(2025·云南·高考真题)北宋前期朝廷向大批普通官员颁授“敕授告身”作为委任凭证,其文词虽由中书门下的舍人院负责起草,但告身文书在形式上却由三省和吏部签署下发。这说明( )A.三省体制影响尚存 B.中枢机构互相制衡 C.朝廷变法重建三省D.官僚队伍极度膨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唐三省制下,三省分掌决策、审议、执行权,北宋前期虽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职权被大幅削弱,但告身文书仍需三省和吏部“形式签署”,说明三省体制的传统流程和象征意义仍在延续,A项正确;北宋中枢制衡主要体现在“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分权,而非三省与中书门下的制衡。题干中三省仅参与“形式签署”,未体现实际权力制衡,排除B项;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未涉及重建三省,且题干中三省仅保留形式职能,并非“重建”,排除C项;北宋中后期存在“冗官”问题,但题干聚焦于告身文书的签署流程,未涉及官员数量变化,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2025·湖北·高考真题)北宋政府清查田土占有的力度远超前代。太祖派遣中央官员“诣诸州度民田”。仁宗时,某地方官员清丈土地,查出无地有税者四百家、有地无税者百余家,并订正税额,共追缴积欠的田赋80万贯。上述举措旨在( )A.掌握田亩实数 B.保障财政收入 C.适应税制变革 D.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北宋政府清查田土占有的力度远超前代”“查出无地有税者四百家、有地无税者百余家,并订正税额,共追缴积欠的田赋80万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通过清查土地、纠正税赋不公现象,直接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庞大的财政支出(如军费、官僚俸禄等),B项正确;清查田亩确实掌握了土地实数,但这只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北宋并未进行大规模税制变革(如两税法已在中唐推行),排除C项;清查土地虽可能间接抑制兼并,但材料未直接体现打击豪强的措施,且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6.(2025·山东·高考真题)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A.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C.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长期削弱武将实权。徽宗时期大量任用亲王、皇子、外戚、宦官等为节度使,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军事势力膨胀,B项正确;A项对材料概括不全,前执政、大将、宦官不属于宗室贵戚,且节度使无实权,无法节制地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权力分割”(如分割节度使兵权、财权等)或“行政效率低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北宋“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的制度设计在宋初已确立,与材料中“节度使人员构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7.(2025·湖南·高考真题)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纷纷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文臣范仲淹建“义庄”,积极强化宗族势力,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等也在宗族制度上下过功夫。这是因为宋代( )A.儒学地位动摇 B.贫富无定势 C.政治因循保守 D.崇文而抑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制盛行,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范仲淹“义庄”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族产(如义田)接济贫困族人,欧阳修等人推崇的族谱编纂则强化血缘认同,二者均旨在应对“贫富无定势”带来的宗族离散危机,维系家族内部的稳定,B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未动摇,反而通过理学的兴起实现了复兴。理学家重建宗族正是儒学世俗化、伦理化的表现,而非儒学地位衰落的结果,排除A项;宋代政治存在因循保守的一面(如北宋中期的“冗官冗费”问题),但理学家重建宗族的主张更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而非政治体制,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宋代治国方略,侧重抑制武将权力、提升文官地位,与宗族制度的重建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8.(2025·北京·高考真题)“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自尔渐久,人安其业……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这一建议有利于东晋政府( )A.鼓励流民返回原籍 B.增加赋役强化管理C.提高寒门政治地位 D.编制黄册管理户籍【答案】B【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流民此前可能因持白籍而未被纳入正式赋役体系。土断后,流民被编入黄籍,成为正式编户齐民,政府可据此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同时通过“考课”“阅伍”强化基层控制,B项正确;土断政策的核心是将流民就地编入户籍,而不是鼓励返回北方。题干中“有安土之实”表明流民已在南方定居,政策目的是固化其现居地户籍,而不是迁徙,排除A项;土断政策聚焦户籍与赋役管理,未直接涉及政治权力分配。东晋时期寒门地位提升更多与军功、庶族地主崛起相关,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黄册”是明朝用于户籍管理的制度,与东晋时期的“黄籍”概念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1.(2024·全国甲卷卷)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可分析得出隋唐时期,有两种人,分别是“商贩”和“有人”(非商贩)在售卖柴薪,而且达到了砍伐“桑树”(本身是用于养蚕的作物)以此为生的地步,可见该时期市场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主流,并未废除,排除A项;商贩和非商贩买卖柴薪,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但不能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给时间为隋唐,市镇经济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湖北卷)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节度使的更替,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并且具体的任命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藩镇的独立性受到朝廷的限制,A项正确;材料体现节度使任免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说明任免程序不规范,排除B项;外重内轻局面是在天宝年间出现,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藩镇的独立性受限,无法得出宦官权力有所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辽宁卷)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及第是指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考试,侧重考查识记背默的内容,这不利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机械默写使得学问逐渐走向僵化,故材料所述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A项正确;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广东卷)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浙江卷)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他批评的是(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地丁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德宗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德宗之前实行的,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到唐前期推行的土地制度,排除C项;地丁银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6.(2024·江苏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儒学世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核心,坚守并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复兴,C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浙江卷)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 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干支纪日法大致出现在夏朝时期。②《授时历》成于元代。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是在唐代。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是在东汉时期,时间顺序是①④③②,B正确,排除A、C、D。故选B项。8.(2024·甘肃卷)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9.(2024·安徽卷)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不涉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龙胆香等是否为市民所享用,材料也无法体现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4·湖南卷)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后周(中国)。据材料“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可知,新藩镇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中央禁军力量的强大则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为重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4·辽宁卷)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材料提到敕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敕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敕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敕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敕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4·浙江卷)《宋史·职官志》记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该职官是( )A.同平章事 B.参知政事 C.三司使 D.转运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题干“盐铁、度支、户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行使行政权,与“盐铁、度支、户部”不符,排除AB项,宋代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属于地方官,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重庆卷)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天”沿 着天道运行与变化,而不是人为干预,人与天是独立的,天即自然的运行不受人的支 配与影响,这属于唯物主义,王安石引用“天“作为解释自然构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质为第一位,这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C项正确;辩证法指的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与解决问题,材料没有谈及发展,联系,全面(矛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材料讲的是自然物质与人类行动的关系,并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断,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王安石并不完全相信传统的天命观,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4·广东卷)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可知,富商彭则因向州学捐书,所为是善事,得到知州赞赏而删除原先所记之“贩夫”身份,这说明国家倡导的文治政策在地方治理中得到应用,D项正确;封建社会下,士农工商界限始终存在,只是会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排除A项;富商彭则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法体现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排除B项;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4·山东卷)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王猎累应进士不第后选择治生积钱,而后又感叹这会败其志,虽然小有成就,最终在庆历用兵时因范仲淹推荐而出仕,这反映出宋代士人将入仕作为价值追求,屡次不中,被迫从商,后来仍主动放弃商人身份去谋求仕途,最终成为永兴蓝田主薄,说明传统的抑商观念制约了阶层流动,B项正确;王猎一心追求仕途,价值观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王猎主动放弃了商人去出仕,表明商人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C项;宋代的主要选官方式是科举制,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4·全国新课标卷)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经历了战和交织的复杂过程,《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宋代李心传撰写的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4·浙江卷)《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起时, “其部长曰孛茧,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一制度( )A.基本沿袭了唐宋的制度 B.官职设置分为南、北面官C.金国入主中原后被废除 D.担负着军事和生产等职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朝建立了一套叫作猛安谋克的女真民族管理系统,这一制度担负着军事和生产等职能,D项正确;这一制度属于金朝的民族制度,与唐宋制度无关,排除A项;辽朝在官职设置上分为南、北面官,排除B项;金国入主中原后仍延续该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4·广东卷)《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 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撰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的说法存在绝对化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撰体例的变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技术,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9.(2024·浙江卷)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选官)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据此推测,该官员建议( )A.禁止民间诗词歌赋的教学 B.确保程朱理学正统地位C.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 D.科举考试经学词赋并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选官)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可知,元朝宰相认为词赋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因此,该官员建议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C项正确;该官员建议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并没有禁止民间诗词歌赋的教学,排除A项;该官员建议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与确保程朱理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该官员建议科举考试重经学轻词赋,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4·湖北卷)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4·浙江卷)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人口统计。从如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历代实际人口估计数与官方户口统计数比较A.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B.历代政府对人口数量把握精准C.宋朝中国实际人口估数破亿 D.17世纪以来统计数据基本真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历代实际人口估计数与官方户口统计数比较”及所学可知,公元1200年左右正处于宋朝时期,中国实际人口估计数突破1亿,C项正确;中国古代人口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并不是一直递增,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历代政府对人口数量把握精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古代封建社会时期,隐藏人口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不能直接得出17世纪以来统计数据基本真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4·辽宁卷)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种工匠的活计都存在,这反映出元代商品贸易较为发达。元人“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的诗句,反映其商业区繁华热闹的景象,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记录的是元上都的风物人情,以及元上都这座草原生态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和“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描写的是自然风景,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23.(2024·重庆卷)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人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统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一一但是由于 宋朝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利润丰厚一一禁令成效甚微一一元朝政府也发现对外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所以放宽禁令,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同时约束不法行为,打击垄断,并要求权贵海外贸易所得应当与百姓抽成,发挥政府控制社会平衡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利润丰厚激励与推动元朝统治者改变原有政策,推进海外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材料重点谈及元朝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的变化,“与抽成”是元朝政府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举措,与A选项说法相悖,排除A项;不能将权势之家理解为贵族, 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权贵要求的,而是应对开放的利润趋势与大趋势,排除B项; 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百姓”里面包含了中小地主,所以这政策缓和了贫富矛盾,而没有解决农民阶级关心的土地问题,所以并没有调整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24.(2024·浙江卷)如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该路线( )A.即为唐宋时期的“瓷路” B.表明元代对外贸易发达C.说明元代有过短暂的对外开放 D.反映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的海上路线是从江苏的刘家港到天津的直沽,然后走运河到大都,说明的是当时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 ,D项正确;唐宋时期的“瓷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南北之间的贸易路线,不属于对外贸易路线,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2024·安徽卷)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匀速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2023·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北京卷)“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3.(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可以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借钱,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说明当时长安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没有体现对外联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长安商品经济活跃,汇兑业务不是主要内容,且“发达”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江苏卷)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第二则材料中,朝廷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不同的赋税政策,也体现了朝廷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民族交往强调双向交流,题干仅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同时题干中唐太宗的态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为了促进民族交往,而是为了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没有体现“因俗而治”,也没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题目设问“集中体现了”,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天津卷)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引发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权,唐朝增设军镇导致安史之乱,但这些制度在实行之初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原有制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负面作用,这体现了事件因果关系的错综复杂,D项正确;历史成败决定历史解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等设立之初的情况,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士族专权不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广东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8.(2023·重庆卷)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9.(2023·天津卷)表格反映了(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 两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40 2.0 40 2.030 2.0 30 1.520 2.0 20 1.010 2.0 10 0.5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两税法相比于租庸调制,授田数少的农户赋税较轻,这与两税法根据土地的多少确定赋税额度有关,有利于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能得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算赋是汉代政府对成年人征收的一种人头税,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全国乙卷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本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重庆卷)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D项正确;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D项表述基本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也就是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该各负其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辽宁卷)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98年宋朝、金朝(中国)。材料反映了绍兴和议后,金朝从南宋购买茶叶,但由于金朝自己制茶的成本高、品质差,导致茶叶售卖不畅,于是继续从南宋购买茶叶,这说明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材料未体现金朝财政负担沉重,排除B项;虽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是否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3·福建卷)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丈夫 妻子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当时部分家庭成员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且这部分家庭夫妻的民族类别组合比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这说明多个少数民族处于杂居状态,相互通婚比较方便和普遍,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体现以哪个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故材料不能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说明民族习俗是否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3·河北卷)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朝”“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海外贸易得来,宋代能够大量调拨,说明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并非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和江南集镇商贸兴盛,排除BC项;材料表明,这一商贸活动是宋朝政府行为,不属于民间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3·全国甲卷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专题03 唐宋元变革(选择题)年份 考点分布2025 1.黑吉辽蒙卷武则天赐大酺的政治意图唐代限制商贾蓄钱政策雕版印刷推动手工业分工细化2.广东卷隋炀帝历史评价的史料辨析宋代田产继承的皇权干预3.四川卷唐代度牒售卖反映财政危机南宋保留蜀地类省试特权4.湖北卷唐代官员墓志与史书记载差异元朝江南赋税征收不平衡5.重庆卷唐文宗效法太宗纳谏金朝迁徙契丹人促民族融合元代海外贸易政策调整北宋告身文书的三省签署6.山东卷封建赋役制度调整的共性目的北宋节度使的宗室化倾向魏晋学术文化地理分布7.河南卷五代政权更迭的"受禅"模式金朝官员选任注重地方经验8.湖南卷唐代节日世俗化转向宋代理学家重建宗族制度9.浙江卷永泰公主死因的史料矛盾唐中叶商品南北流向元代海路运输路线图10.安徽卷两税法下钱重物轻的农民困境南宋佃户土地权益缺失11.陕晋青宁卷唐代政事堂迁移与宰相议事资格元代散曲的方言化特征10.云南卷唐代纺织品纹样本土化12.北京卷东晋"土断"政策建议13.甘肃卷宋代人口统计数据可靠性14.辽宁卷宋代赦书印刷规范化元代上都商业繁荣2024 全国甲·隋唐城市能源问题 湖南·唐末新藩镇军队 辽宁·明经科考 广东·两税法 浙江·两税法弊端 江苏·儒学复兴 浙江·隋唐宋元天文学成就 甘肃·唐朝对外交流 安徽·唐朝文化特点 湖南·唐末至后周军事体制的变化 辽宁·敕令的规范 浙江·宋代三司使的职能 重庆·王安石唯物思想 广东·宋代文人政策 山东·宋代的社会变化 全国新课标·南宋与金关系史料实证 浙江·后金猛安谋克制 广东·元朝大一统秩序 浙江·元代的选官制度 湖北·元朝对江南经济的重视 浙江·宋代人口 辽宁·元代商品经济发展 重庆·元代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浙江·元代海路促进南北交流 安徽·元代南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2023 山东·隋代京畿区域的变化 北京·贞观之治的特点 福建·唐长安商品经济发展 江苏·唐政府规范借贷行为 湖北·唐政府的边疆治理 天津·汉唐时期的地方治理 广东·唐藩镇割据 重庆·唐后期科举制的弊端 天津·唐朝的赋税制度 全国乙·唐中后期诗歌 重庆·宋代抑武方针 海南 ·宋代崇文风尚 湖南 ·宋代监察制度 辽宁·金与南宋的交流 福建·元朝民族交融 湖北·宋代的土地兼并 河北·宋代的海外贸易 全国甲·宋代市民的社会生活 全国乙·南宋的文化生活 江苏·宋代理学 山东·北宋张载主张 浙江·元朝郭守敬科技成就备考建议: 在唐宋元变革专题备考中,需紧扣近三年真题(2023-2025)的核心脉络,聚焦制度创新、经济转型 、民族交融及文化整合(理学兴起与三教合流趋势),复习时强化对比分析(如唐藩镇vs宋抑武)、史料实证,并注重图表题训练以覆盖人口、赋税等长效考点,以制度变迁为轴,串联经济转型与文化交融,注重跨朝代主题(如海运从唐宋到元的延续),结合图表题训练确保全面覆盖命题维度。1.(2025·广东·高考真题)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选项 材料 解读A 〔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 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B 〔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C 〔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D 〔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 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A.A B.B C.C D.D2.(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3.(2025·四川·高考真题)度牒是唐代官方颁发的僧尼身份凭证。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奏请“鬻官及度牒以佐军用”,朝廷遂以售卖官职与度牒充盈财政,此后地方节度使亦竞相效仿。这反映了( )A.赋税改革后经济恢复 B.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缓和C.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 D.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严重4.(2025·湖北·高考真题)下表为唐人李祐出任夏绥节度使后仕宦履历的记载。据此可知( )时间 出处 履历唐朝 《李祐墓志》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沧景节度使五代 《旧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北宋 《新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神武将军→左右神策剑南西川行营节度使→龙武统军A.《旧唐书》采信了墓志记载 B.晚出文献的史料价值较高C.两《唐书》记载可相互证实 D.三者的史料来源不尽一致5.(2025·重庆·高考真题)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任命魏征五世孙魏謩为谏官时说:“每览国史,未尝不沉吟伸卷,嘉尚(魏征)久之,尔为拾遗,其风不坠,屡献章疏,必道其所以”“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 ”唐文宗旨在( )A.表扬魏征的功绩 B.效仿太宗以求治世C.肯定魏謩的谏言 D.彰显自己知人善任6.(2025·湖南·高考真题)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A.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B.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7.(2025·浙江·高考真题)墓志铭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据出土的唐朝《永泰公主墓志铭》载,“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隐喻永泰公主为丈夫守寡而孤独地生活。铭文并载,“(公主)珠胎毁月……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意谓永泰公主是因怀孕患病去世。但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永泰公主与其丈夫等人是因触怒武则天而招致杀身之祸。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直让人困惑于历史的多重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实的一面。文献记载的这样一种矛盾悖论,说明( )A.每一种陈述都是一种文本,反映出历史建构的多元性B.史料记载体例的不同,影响历史记录与叙述的对与错C.旁观者清,时间越久越接近历史的真相D.眼见为实,距离越近越接近历史的真相8.(2025·山东·高考真题)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的相同出发点是( )A.调节社会矛盾 B.维护小农经济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提高国家财政收入9.(2025·浙江·高考真题)下图所示为唐中叶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据此分析可知( )A.商品流向呈南北均衡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长途和大额贸易兴起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10.(2025·河南·高考真题)808年,唐宪宗告谕天下限制商贾蓄钱。后仍“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他又颁布救令,强调蓄钱过量者须限时“市别物收贮”,违者“重科处分”。830年,唐文宗重申了这些政策。上述政策旨在( )A.打击民间私铸钱币的行为 B.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C.助推两税法的进一步实行 D.削弱藩镇的经济实力11.(2025·安徽·高考真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12.(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宰相议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A.宰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力核心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13.(2025·云南·高考真题)唐朝纺织品广泛应用了从波斯传入的鸟衔花纹样(图1)。工匠巧用自然元素做装饰,并将禽鸟替换为凤鸟、鸳鸯、大雁等瑞鸟,形成了能够体现唐朝雍容富丽、袅娜大气风貌的全新纹样(图2)。材料反映出( ) 图1 波斯风格含绶鸟纹样 图2 唐朝宝花窠对凤纹样A.中外审美差异显著 B.外来文化中国化C.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D.朝贡贸易常态化14.(2025·甘肃·高考真题)从下表所载金世宗时交聘史事可知( )时间 金 南宋 西夏大定二十年 (1180) 遣贺宋生日使 遣贺夏生日使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金世宗生辰)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大定二十九年 (1189) 遣使至宋报哀 遣使至宋贺即位 遣使至金吊祭 遣使至金贺登位 遣使至金入奠 遣使至金贺登位A.金夏两国全面接受中原礼仪 B.三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多民族政权并立呈交融趋势 D.南北对峙局面已经得到缓和15.(2025·重庆·高考真题)金灭辽后,东北地区有不少由契丹人组成的猛安、谋克。金世宗“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后来又迁徙西北路的契丹人到上京等路安顿,“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与婚姻。”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 )A.改革猛安谋克制度 B.鼓励契丹人口增长C.发展东北地区经济 D.促成契丹融入女真16.(2025·河南·高考真题)据《金史》记载,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金朝官员选任( )A.推动察举制的不断完善 B.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D.缺乏规范的考核升迁标准17.(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18.(2025·广东·高考真题)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A.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C.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 D.财政改革的显著成效19.(2025·山东·高考真题)下图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A.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B.传统儒学受到冲击C.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D.文化重心向南转移20.(2025·四川·高考真题)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发展21.(2025·安徽·高考真题)南宋时期,“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瘴(困苦),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诉),勉从驱使”。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 B.朝廷给予佃户租佃自由C.户籍管理松弛 D.契约适用领域愈加广泛22.(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元代北方的散曲是宋词与北方各民族乐曲的综合产物,其在句式上可根据需要增添衬字;内容上运用大量方言、俚语,语言表现更加自由。这( )A.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C.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兴起 D.受到了儒学复兴的影响(2025·重庆·高考真题)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24.(2025·云南·高考真题)北宋前期朝廷向大批普通官员颁授“敕授告身”作为委任凭证,其文词虽由中书门下的舍人院负责起草,但告身文书在形式上却由三省和吏部签署下发。这说明( )A.三省体制影响尚存 B.中枢机构互相制衡 C.朝廷变法重建三省D.官僚队伍极度膨胀25.(2025·湖北·高考真题)北宋政府清查田土占有的力度远超前代。太祖派遣中央官员“诣诸州度民田”。仁宗时,某地方官员清丈土地,查出无地有税者四百家、有地无税者百余家,并订正税额,共追缴积欠的田赋80万贯。上述举措旨在( )A.掌握田亩实数 B.保障财政收入 C.适应税制变革 D.抑制土地兼并26.(2025·山东·高考真题)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A.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C.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27.(2025·湖南·高考真题)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纷纷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文臣范仲淹建“义庄”,积极强化宗族势力,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等也在宗族制度上下过功夫。这是因为宋代( )A.儒学地位动摇 B.贫富无定势 C.政治因循保守 D.崇文而抑武28.(2025·北京·高考真题)“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自尔渐久,人安其业……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这一建议有利于东晋政府( )A.鼓励流民返回原籍 B.增加赋役强化管理C.提高寒门政治地位 D.编制黄册管理户籍1.(2024·全国甲卷卷)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2.(2024·湖北卷)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3.(2024·辽宁卷)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4.(2024·广东卷)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5.(2024·浙江卷)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他批评的是(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地丁银6.(2024·江苏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7.(2024·浙江卷)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 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8.(2024·甘肃卷)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9.(2024·安徽卷)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10.(2024·湖南卷)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11.(2024·辽宁卷)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12.(2024·浙江卷)《宋史·职官志》记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该职官是( )A.同平章事 B.参知政事 C.三司使 D.转运使13.(2024·重庆卷)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14.(2024·广东卷)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15.(2024·山东卷)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16.(2024·全国新课标卷)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17.(2024·浙江卷)《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起时, “其部长曰孛茧,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一制度( )A.基本沿袭了唐宋的制度 B.官职设置分为南、北面官C.金国入主中原后被废除 D.担负着军事和生产等职能18.(2024·广东卷)《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9.(2024·浙江卷)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选官)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据此推测,该官员建议( )A.禁止民间诗词歌赋的教学 B.确保程朱理学正统地位C.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 D.科举考试经学词赋并重20.(2024·湖北卷)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21.(2024·浙江卷)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人口统计。从如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历代实际人口估计数与官方户口统计数比较A.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B.历代政府对人口数量把握精准C.宋朝中国实际人口估数破亿 D.17世纪以来统计数据基本真实22.(2024·辽宁卷)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23.(2024·重庆卷)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人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24.(2024·浙江卷)如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该路线( )A.即为唐宋时期的“瓷路” B.表明元代对外贸易发达C.说明元代有过短暂的对外开放 D.反映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25.(2024·安徽卷)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1.(2023·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2.(2023·北京卷)“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4.(2023·江苏卷)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5.(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6.(2023·天津卷)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7.(2023·广东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8.(2023·重庆卷)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9.(2023·天津卷)表格反映了(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 两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40 2.0 40 2.030 2.0 30 1.520 2.0 20 1.010 2.0 10 0.5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10.(2023·全国乙卷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11.(2023·重庆卷)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12.(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13.(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14.(2023·辽宁卷)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5.(2023·福建卷)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丈夫 妻子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16.(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17.(2023·河北卷)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18.(2023·全国甲卷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19.(2023·全国乙卷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20.(2023·江苏卷)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思想家 观点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21.(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22.(2023·浙江卷)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备战2026年高考历史三年(2023-2025)真题汇编(通用版)专题03唐宋元变革选择题(原卷版).docx 备战2026年高考历史三年(2023-2025)真题汇编(通用版)专题03唐宋元变革选择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