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1.8《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 《天气的影响》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最后一课,与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相呼应,使整个单元形成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通过单元学习,学生清楚认识到正是因为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所以要关学会关注天气,学会观测天气和收听天气预报,学会应对各种天气。 聚焦部分:“周末天气好,我们去秋游。”直接点明天气对我们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更多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的影响。 探索部分:首先探索哪种天气适合出游,然后探索人们应对不同天气的办法,最后探索同样的天气,不同人的不同反应,正确认识天气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 研讨部分:第一题引导学生认识常见恶劣天气的危害与应对措施。第二题,理解不同人群对“好天气”的不同需求。这两个问题是对探索活动的一种延伸,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拓展部分: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知道天气不仅影响人类,还影响动植物,凸显天气影响的重要性。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应对天气变化缺少主动意识,没有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没有每天随时观测天气变化的行为。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知道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理解不同人群对“好天气”的不同需求。 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探究实践: (1)根据天气预报,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天气影响的看法和应对办法。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天气变化的态度。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难点:辩证地看待天气的影响。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活化场景激活学习兴趣,如以 “周末好天气秋游” 的 AI 视频导入,结合 “晴天放风筝、雨天不能出游” 等具体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在 “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环节,通过 “森林气象小卫士” 话剧情境,将抽象的天气影响转化为具象的角色互动,增强代入感。 2.讨论探究法 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如 “不同天气是否适合出游”“各行各业如何应对雨、高温、台风等天气”“不同人群对同一天气的不同反应” 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自主总结天气的正反影响,培养科学思维。 3.实践体验法 设计操作性活动,如让学生 “查看周末天气预报并判断是否适合出游”“填写天气应对办法表格”,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通过 “扮演太阳、动植物等角色演小话剧”,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深化认知。 4.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 AI 视频展示天气与出游的关联,通过图片呈现不同天气场景(如晴天野餐、雨天路滑),借助视觉化素材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 1.逻辑递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从 “天气影响出游”(具体场景)到 “不同行业应对天气的办法”(生活应用),再到 “不同人群对天气的不同反应”(辩证认知),最后延伸至 “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拓展延伸),层层递进,符合三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形成 “人类 - 动植物”“生活 - 生产” 的完整知识网络。 2.聚焦重难点,强化辩证思维 针对 “理解天气的正反影响” 重点,通过 “晴天适合出游但高温可能中暑”“雨天不利于出行但利于植物生长” 等案例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影响的两面性;针对 “辩证看待天气影响” 难点,设计 “不同人群对‘好天气’的不同需求” 讨论(如农民怕晴天高温、学生喜欢晴天),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 3.联系生活,凸显实用价值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如上学带雨具、环卫工人扫雪),结合本地常见恶劣天气(如台风、暴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让学生感受到 “天气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主动关注天气、应对天气的意识,落实 “态度责任” 目标。 4.活动驱动,提升参与度 通过 “判断天气是否适合出游”“填写应对办法表格”“小组讨论不同人群的天气反应”“编排小话剧” 等多样化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 “做中学”“玩中学”,既巩固知识,又培养探究实践能力。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最近一段时间,有没有哪个周末的白天,一睁眼就发现 —— 天空蓝蓝的、阳光暖暖的,心情也跟着亮堂堂的? 学生回答。 2. 那一天,你们做了什么好玩的事儿? 学生回答。 3. 原来好天气能让我们如此开心!看,这一家人也和你们一样,趁着天气好去秋游啦!放风筝、追着跑,脸上笑得多甜呀。(播放AI视频)可如果周末下雨、刮大风,或者热得像大蒸笼,他们还能这么痛快地玩吗? 学生看视频回答:不能。 4. 天气不只是影响玩!下雨时上学要带伞,农名伯伯种地要看天气,就连我们每天穿什么衣服,也得看天气脸色…… 今天,咱们就一起研究 ——天气对生活、学习、劳动,藏着哪些奇妙的影响?(板书课题)准备好当天气小侦探了吗? (二)天气与出游 1. 关心未来天气,应该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比如看电视天气预报、查看手机天气预报、收听广播天气预报、翻阅当日报纸天气预报等。 2. 查一查,周末天气怎么样?填写在“记录单上”。 3. 周末的天气适合出游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 (1)晴天:阳光暖暖的,天空蓝蓝的,特别适合去户外玩!比如去公园野餐、在海边堆沙子、爬山看风景。 (2)阴天:没有太阳晒,凉凉的很舒服,适合长时间在外面逛! 比如去动物园看小动物、逛植物园、或者在城市里散步看建筑。 (3)雨天:下雨时,行走不便。衣服淋湿,容易生病。不适合出游。 (4)雪天:下雪,路滑,行走不安全,不适合出游。 (5)风天:风小适合出游,风太大,不适合出游。 (6)如果遇到暴雨、台风、沙尘暴这些很极端的天气,最好就不要出门旅游,因为这些天气可能会有危险,安全最重要! (三)应对天气 天气预报是气象台预先发出关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变化和趋势的报告。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事先做好准备,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各行各业的人会做哪些准备? 预测: (1)学生上学:带雨具 (2)农民晒谷子:提前收拾谷子 (3)司机运货:盖好货物 (4)政府公务员:做好防汛准备 2. 天气预报说今天高温,各行各业的人会做哪些准备? 预测: (1)学生上学:戴遮阳帽、带防暑饮品 (2)建筑工地施工:调整工时、备藿香正气水 (3)水产工作人员:海鲜品加冰 (4)运动员训练:补充淡盐水 3.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台风,各行各业的人会做哪些准备? 预测: (1)学生:待在屋里 (2)建筑工地:停止户外作业 (3)渔船:回港 (4)市政:加固或拆除广告牌 4. 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雪,各行各业的人会做哪些准备? 预测 (1)司机驾车:装防滑链 (2)环卫工人:准备铲雪工具和融雪盐 (3)学生上学:带防滑鞋 (4)工人上班:带防滑鞋 整体填写表格内容 组织学生研讨:我们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预测:台风——树、庄稼等倒伏 暴雨——容易发洪水,发洪涝灾害 高温酷暑——容易中暑 (四)天气反应 天气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身份与需求的差异。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 对于同样的天气,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1)下雪预测 学生:打雪仗、堆雪人 农民:赞“瑞雪兆丰年” 环卫工人:清晨清扫积雪 游客:拍照、滑雪、赏雪 (2)刮风预测 帆船运动员:兴奋、专注,全力投入训练 环卫工人:扫落叶,很辛苦 农民:担心庄稼被吹倒 渔民:出不了海,影响收入 2. 不同的人对“好天气”的认识是一样的吗?请举例说明。 预测: 农民伯伯担心晴天高温,庄稼会干死 学生喜欢晴天,上学不用带雨具 钓鱼的不喜欢晴天,太晒 (五)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1. 查阅资料,天气对植物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 (1)如连续阴天,植物叶子可能发黄;阳光充足,植物会长得又高又壮。 (2)天冷的时候,很多树会掉叶子。 (3)适量的雨水能让小草发芽、花儿开花。但如果下太大的雨、淹了根,植物可能会烂掉;要是很久不下雨,叶子会卷起来,甚至枯死。 2. 查阅资料,天气对动物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 (1)蚂蚁忙着搬家,天要下雨 (2)天气变冷,大雁南飞 (3)天热,狗吐舌头 3. 活动指导 请一部分同学扮演太阳、乌云、小雨、寒风、雪花等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动植物,演一段“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的小话剧。 案例:森林气象小卫士 (1)角色分工 旁白(1 人) 太阳公公(1 人,戴金色头饰) 风婆婆(1 人,手持纱巾) 雨姐姐(1 人,手持蓝色绸带) 雷公公(1 人,手持铁皮罐制造雷声) 小松鼠(2 人,戴尾巴头饰) 人类小朋友(2 人,戴草帽) 小蜜蜂(2 人,戴翅膀头饰) 蒲公英(2 人,手持白色绒球) 大树爷爷(1 人,手持树枝道具) 青蛙医生(1 人,戴青蛙头饰) (2)剧本内容 A 太阳公公:(伸懒腰)我是温暖的太阳公公,每天给森林带来阳光和能量! (小松鼠蹦蹦跳跳上场) 小松鼠 A:(举着松果)大树爷爷,松果丰收啦!今年冬天我们不用饿肚子啦! 大树爷爷:(咳嗽)咳咳,小松鼠,最近天气忽冷忽热,你们要多准备些食物呀。 (风婆婆突然挥动纱巾,树叶沙沙作响) 风婆婆:(大笑)呼呼呼!我来给森林降温啦! 小蜜蜂 B:(慌张)不好啦!大风把我们的蜂巢吹歪了! 蒲公英:(随风飘动)我们要乘着风去远方安家啦!再见,朋友们! B (雨姐姐挥舞蓝色绸带,雷公公敲响铁皮罐) 雨姐姐:(欢快)哗啦啦!我来给森林浇水啦! 青蛙医生:(跳出)呱呱!雨太大啦,小动物们快到荷叶下躲雨! 小松鼠 B:(发抖)河水涨起来了,我们的树洞快被淹了! 大树爷爷:(张开树枝)孩子们,到我这里来!我的根系能牢牢抓住泥土! (人类小朋友撑伞上场) 小朋友 A:(捡起被吹倒的小树苗)我们帮小树苗加固吧! 小朋友 B:(掏出水壶)雨停后,我们给干旱的土地浇水! C (风雨渐停,太阳公公重新露出笑脸,彩虹升起) 旁白:风雨过后,森林恢复了平静,小动物们开始重建家园。 小蜜蜂 A:(嗡嗡飞)看!彩虹出来啦!雨后的花朵更香了! 青蛙医生:(检查树木)大树爷爷,您的枝干被雷电击中了,我来帮您包扎伤口。 太阳公公:(温和)孩子们,天气变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一起保护家园。 人类小朋友:(举起环保标语)从今天起,我们要多种树,减少污染,让森林永远美丽! (全体手拉手围成圈,齐唱环保儿歌) (3)活动要求 业余时间排练小话剧,艺术节登台表演。 (五)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1.夏天的某日,天气预报说有台风影响我市。下列行为中,不恰当的是( )。 A.关好门窗,尽量待在家里 B.把阳台上高处的花盆转移到室内 C.约小伙伴去放风筝 2.入春后,江南地区已经阴雨绵绵一周多了,小阳同学抱怨老是下雨,影响出行和心情;小乐同学却说这样的天气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关于他们的说法,你认为降水天气( )。 A.都是有益的 B.都是有害的 C.有弊有利 3.“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县,气温下降6~8℃,提醒大家注意增添衣服和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影响( ) A.交通运输 B.人们生活 C.农业生产 4.下列不属于天气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是( ) A.我们上学走路要走人行横道 B.大雾天气开车要减速慢行 C.雨天不方便进行户外运动 参考答案 CCBA7.教学成效及特色亮点 一、教学成效 1.知识掌握扎实 学生通过探索、研讨等活动,能清晰阐述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如晴天适合出游但高温可能导致中暑,雨天不利于出行但利于植物生长),并理解不同人群对 “好天气” 的差异化需求(如农民与学生对晴天的不同态度),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能力得到提升 在 “判断天气是否适合出游”“填写应对天气办法表格”“小组讨论不同行业的应对措施” 等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锻炼;通过编排 “森林气象小卫士” 小话剧,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显著提升,能将抽象的天气影响转化为具象的场景演绎。 3.态度意识强化 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能结合实际生活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如根据降雨预报准备雨具),并树立积极应对天气变化的态度,认识到安全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性,落实 “态度责任” 目标。 4.拓展认知边界 通过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如蚂蚁搬家预示下雨、大雁南飞应对寒冷),学生认识到天气影响的广泛性,不仅局限于人类,更延伸至整个生态系统,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二、特色亮点 1.AI 赋能与情境融合 以 “秋游” AI 视频导入,将抽象的天气影响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场景,快速激活学生兴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 “AI 赋能” 的设计理念。 2.活动设计生活化、层次化 从 “天气与出游” 的日常场景切入,逐步延伸至 “应对天气”“不同人群的天气反应”“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活动由浅入深,贴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结合本地常见的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展开讨论),增强学习实用性。 3.注重辩证思维培养 通过 “同样天气的不同反应”“天气影响的正反两面” 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突破单一视角,学会辩证看待天气影响,落实 “科学思维” 目标,体现教学设计的深度。 4.“做中学” 模式突出 融合表格填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话剧编排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扮演太阳、动植物演绎天气影响)、在互动中总结,实现 “玩中学”“做中学”,提升参与感和学习主动性。 5.知识拓展与情感渗透结合 在拓展环节引入动植物受天气影响的案例,并通过环保主题小话剧(如 “保护森林家园”),将科学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统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