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期末综合测试(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班 级 姓名 学 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千古大运河,日日千帆过。船运南北货,舟载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尝面馍。北地唱吴 歌,江南奏鼓乐。”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D. 大大加速隋朝灭亡的进程( )2.门荫是指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员的子孙,因其门第出身而获得官职。到了唐朝中后期,越来越多的 高官子弟开始舍弃门荫而选择走科举取士之路,许多世家大族变成庞大的科举家族。这说明了A. 门第等级观念消失 B. 科举影响政权稳定C. 科举阻碍阶层流动 D. 科举取士影响扩大( )3.唐朝规定各地方政府要对外国来华商人予以关怀;对其商业活动要“任其往来通流,自为贸 易,不得重加率税”。由此可知,唐朝A. 免除商业税收 B. 得到各国拥护 C. 建有发达交通 D. 支持中外贸易( )4.《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记载,天宝九年(750年)鉴真看到广州海面上“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狮子国、大石(食)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这反映了A. 中国造船技术的高超 B. 大唐对外交往繁盛C.广州是世界贸易中心 D. 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5.“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 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材料中的“太祖”是A.赵匡胤 B. 阿骨打 C. 忽必烈 D. 朱元璋( )6. “禁军‘吃空饷’是政府财政管理中的一大漏洞,积成北宋难以疗治的军政顽疾,从内部侵蚀 着北宋的军政机体。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统兵者以敛财渎货为能事,汲汲于个人私利,军法 松弛、军纪败坏势所必然,严重挫伤了宋军的士气。”材料体现了北宋A. 冗官冗兵现象严重 B. 税收制度不尽完善 C. 统治阶级腐败无能 D. 统治阶级安于现状( )7.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据此可推知A. 农牧文化得到交流 B.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C. 边贸活动规模宏大 D. 宋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8.相较于北宋庄严肃穆的“全景式”山水,南宋的“边角山水画”则更多地寄情于江南景物的片段细节。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是A. 南宋偏安一隅 B. 地域文化差异C. 民族政权并立 D. 画家个人爱好( )9.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海上佑护女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 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妈祖 完成了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这从侧面印证了两宋时期A. 经济重心南移 B. 海外贸易繁荣 C.北方民族压迫 D. 儒学信仰动摇( ) 10. 下图所示人口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南方战乱不断 B. 经济重心南移 C. 行省制度实施 D.市民阶层发展( )11.“省”的本意为宫禁,后来成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元朝以后,“省”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的变化反映了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C. 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D.中央与地方施政脱节( )12.两宋时期,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 民族政权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这说明当时A.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B. 中外交流日趋频繁C. 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传统文化发展成熟( )13.在“5 · 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 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A.泽被天下的农业 B. 灿若星辰的文坛 C. 四通八达的交通 D.光耀千古的科技( )14 . 《元史》记载:“四方来往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材料表明元代A. 文化交流频繁 B. 驿传制度完善C. 商业贸易发达 D. 疆域辽阔广袤( )15.明初,六部的官秩得到提升(从正三品升到正二品),皇帝与各政府部门间已没有任何中间性 的环节,各部皆直接向皇帝负责。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朱元璋A. 分封诸子为王 B. 明确六部职责C. 设立厂卫机构 D. 废除丞相制度( )16.“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 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A. 次数多 B. 弘扬国威 C. 时 间 长 D. 和平交往( )17.“嘉靖四十年(1561年),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后,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斗争C. 雅克萨之战 D. 平定噶尔丹叛乱( )18.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 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衮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A. 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C. 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 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 19. 下表内容反映的是清朝时间 事件 作用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1727年 设置驻藏办事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A. 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 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C. 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 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20.2024年,“北京中轴线”正式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右图是“北京中轴线”上14个遗产之一,明清两代帝王曾在这里行祭农耕礼。这表明他们A. 重视农业生产B. 思想极其开放C. 热衷大兴土木D. 生活勤俭朴素先农坛( )21.民国《歙县志》记载:徽商“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又其 迩(近)焉者矣”。这反映徽商A. 均居无定所 B. 经商领域多C. 活动区域广 D. 活跃于北方( )22. 《起居注》是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 《起居注》的先例,宋朝时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为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 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 历代皇帝阅历日益丰富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D. 康熙时皇权达顶峰( )23. 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 “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A. 放弃重农抑商 B.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 实行闭关政策 D.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4.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C. 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 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25.“京朝派的皮黄,音律有点昆之雅味,雅人喜之。其词句近于语体,入耳无障,故俗人喜之,于 是‘雅俗共赏’,其道大行矣。”这描述的剧种是A. 元 曲 B. 昆 曲 C. 汉调 D. 京剧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4分,共40分。26.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美]罗伯特 · 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材料二 下表是《四库全书总目》中科技文献保存数量表。(单位:种 )——摘编自张秀红《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 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 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1)如果诺贝尔奖在宋朝就已设立,你认为当时哪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说明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朝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保存最多的那 一 类学科中的 一 部代 表巨著,并说明其历史地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27.印章代表诚信、威重,官印具有权力的表征功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万历时,(婆罗,今文莱)为王者闽人也。或言(有人说)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居其 地,其后人竟据其国而王之。邸旁有中国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兽形,言永乐(明成祖朱棣年 号)朝所赐。民间嫁娶,必请此印印背上,以为荣。——《明史》材料二图1锦衣卫印 图2达赖金印和班禅金印——摘编自邓广铭《中国历史研究知识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官印所代表机构的设立人和它的职能。分析清朝皇帝赐 予两位首领图2金印的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认为官印“紧要”的原因。谈谈你对清朝少数民族官印使 用多种文字的理解。(6分)28.歌词是人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精神风貌的一个视角。宋词可入乐而歌, 阅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4分)(2)当代许多流行歌曲歌词蕴含历史信息。参照示例请选择一首你熟悉的、与宋代历史相关的歌 曲,围绕歌曲歌词有联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一篇历史赏析。(要 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10分)示例:歌曲:《明月几时有》。赏析: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歌词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两宋时期,城市手工业发达,商业经济繁荣,为宋 词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 增加,词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顺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宋词作为一 种新体诗歌,其句子有长有短,非常便于歌唱。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期末综合测试答案1.B 2.D 3.D 4.B 5.A 6.C 7.C 8.A 9.B 10.B11.B 12.A 13.D 14.B 15.D 16.D 17.B 18.C 19.B20.A 21.C 22.B 23.C 24.A 25.D26. (1)【示例】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2分)理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 化产业的发展。(2分)(2)【示例】代表巨著:《本草纲目》。(2分)说明: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成 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分)(3)原因:①八股取士的束缚;②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摧 残;③闭关政策的推行;④读书人的功利;等等。(任答三点 即可,一点2分,共6分)27. (1)历史信息:①郑和下西洋到过文莱(婆罗);②郑和下西 洋促进东南亚发展;③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当地具有重要影 响;④中国印章文化影响东南亚当地。(任答 一 点即可, 2分)(2)设立人:明太祖朱元璋。(1分)职能:监视官民。(1分) 意义:①承认达赖、班禅是西藏的精神领袖(或宗教领袖);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任答一点即可,2分)(3)原因:①官印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代表了国家权威;②以官印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③以官印加强对地方的 控制。(任答两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理解:①清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②体现清政府因俗 而治(或因地制宜)的施政特点;等等。(言之有理,任答一 点即可,2分)28. (1)时代背景:①金军大举南下,形成金宋对峙局面;②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一点2分,共4分)(2)【示例】歌曲:《满江红》(2分)赏析:《满江红》是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国 家沦陷的悲愤和对抗击外敌的坚定决心。《满江红》中提到 的“靖康耻,犹未雪”即历史上的靖康之变,1127年金兵攻陷 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导致北宋灭 亡。岳飞以此激励自己和将士们不忘国耻,奋起抗敌。岳飞 的《满江红》不仅是一篇词、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它记录了岳飞个人的情感变化,也反映了南宋抗金时期的历 史背景。(言之有理即可,8分)论述题评分参考 :等级 史实 观点及结论 论述四等 至少 列举 两个 史实 观点明确,与史实存在严密逻辑关系;结论高 度升华 运用所选史实,围绕所提观点,展开准确、充分的论 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三等 观点明确,与史实存在逻辑关系;结论升华 不够 能够运用所选史实,围绕所提观点进行论述,条理基 本清楚二等 有观点,与史实有一定联系;结论没有升华 运用所选史实不准确,论述与观点之间联系不紧密, 条理不清楚一等 观点与史实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观点及结论 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期末综合检测.docx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期末综合测试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