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的会议是( )A.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2.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完成3.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4.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会议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5.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A. 大跃进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九一三事件 D. 粉碎四人帮6.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开始于( )A. 浙江义乌 B. 安徽凤阳 C. 江苏华西村 D. 广东深圳7.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实行按劳分配 B. 改变所有制结构C. 增强企业活力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8. 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A. 上海 B. 广州 C. 重庆 D. 深圳9.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一国两制”10. 发现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的科学家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钱学森11. 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对“人民”这两个字解读正确的是( )A. 人民彻底摆脱贫困 B. 人民真正成为土地主人C. 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2. 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 宣传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胜利 B. 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C. 表达国人对世界核战争的理性认识 D. 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13.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A. 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B.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C.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4.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局部),出现从②到③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的侵略威胁国家安全 B. 对国内主要矛后分析错误C. 建设探索违背了客观规律 D. 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15.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得知自己患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王进喜和钻井队员用人拉肩扛的办法安装钻机,当井喷发生时,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C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D.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 真理标准问题 B. 姓"资"姓"社"C. 党的工作中心 D. 平反冤假错案17. 如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③处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 )A.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C.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D. 崭新篇章,民族复兴18. 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商场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效益大幅提升。这说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 )A. 三大改造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南方谈话 D. 第一个五年计划19. 以下是某学生所绘制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 “三步走”战略部署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A.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目前,我们已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踏上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已完成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全面依法治国C.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D. 全面从严治党22. 2017年,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列车,右图为列车的LOGO(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并用汉字、维吾尔文字书写了列车的名称。该设计表达的期望是( )A. 实现统一大业 B. 完善基层民主 C. 提升国际地位 D. 维护民族团结23. 与“20世纪末”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兴边富民行动” 等关键词对应的政策是( )A. 西部大开发 B. “科教兴国” C. 对外开放 D. “一国两制”24. “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A.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一国两制”的实践C. 军队建设的成就 D. 两岸“三通的实现25.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B. 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C. 武力统一成大势所趋 D. 谴责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26. 某同学聚焦“国之重器”这一主题,制作了下面的学习卡片。这印证了我国( )辽宁舰(2012年服役) 山东舰(2019年入列) 福建舰(2022年下水)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 “山东舰”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配套的中国国产航空母舰。 “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A. 国防科技进步显著 B. 已实现国防现代化 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D. 军事力量世界第一27. 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以下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A. 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 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 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28. 截至2024年1月25日,我国已与18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见下图),这一外交盛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综合国力的提升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世界格局的变化 D. 意识形态的趋同29. 使用订餐 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用手机订外卖;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打开屋内灯光。这些现象反映了( )A.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B.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C. 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D. 生活成本日渐提高30.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B.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C. 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小题,共40分。第31题13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3分)31. 新中国的起步与建设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以“新中国的起步与建设”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任务一:对应时间轴上三个时间节点及主题,分别列举一个历史事件并说明选择这一事件的理由。(2)任务二:将图片序号对应填入横线处,并说明其产生的共同影响。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3)任务三: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谈谈你对“新中国的起步和建设”的认识。32. 浦东的崛起材料 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一时间,数条黄浦江地下隧道和杨浦、南浦等数座跨江大桥把浦东和浦西联系在一起,道路、绿地和高楼大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浦东机场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据材料,说明上海浦东快速崛起的原因。(2)据材料,分析浦东崛起的特点及其影响。(3)结合浦东崛起的经验,请你为徐州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33. 中国与印尼材料一 资源库材料二 2023年10月17日,印尼和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据统计,雅万高铁建设期间,通过建立培训机构、中方员工“师傅带徒弟”、现场实训等方式,印尼方面累计约4.5万人次接受了培训。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雅万高铁充分展现了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成果,为中国同印尼和其他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更多合作带来示范效应。 ——摘编自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架设发展快轨,铺就梦想之路————雅万高铁见证中印尼合作走深走实》(1)材料一中的建筑物位于印尼万隆市,原名为独立大厦,现为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资源库中哪一图文资料最有可能出现在该博物馆里 说明这一图片背后的历史故事。(2)印尼总统佐科表示:“雅万高铁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平等合作创造奇迹”。运用材料二,印证这一观点。(3)从万隆精神到雅万速度,中国外交政策里有哪些传承与坚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C【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A【22题答案】【答案】D【23题答案】【答案】A【24题答案】【答案】B【25题答案】【答案】B【26题答案】【答案】A【27题答案】【答案】C【28题答案】【答案】A【29题答案】【答案】C【30题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小题,共40分。第31题13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3分)【31题答案】【答案】(1)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2年: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C;A;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答一点)(3)国家独立是新中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的起步和建设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展开,取得巨大成就;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起步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言之成理即可)【32题答案】【答案】(1)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自身的资金、技术等优势。(2)发展速度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浦东发展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3)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和培养技术型人才;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自身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33题答案】【答案】(1)④。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会议一度因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而出现了矛盾、分歧,周恩来发表演讲,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时间、人物、方针、作用)(2)答案样例:中国和印尼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建成了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铁,为印尼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推动了印尼的现代化发展;中国高铁技术得以推广,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更多合作带来示范效应。综上所述,雅万高铁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平等合作创造奇迹。(3)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