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抚州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 CBDAA CBDBC BBDDD ACBCD
二、综合题
21.(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2分)
(2)政权:①辽;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2分)
(3)“大进”: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出”: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4分)
22. (1)发明人:毕昇。(2分)
(2)(4分)示例:
观点: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论述:中国造纸术和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重视科技,不断创新。
23.(1) ③⑥ ④⑤ ①②(6分)
(2)A:唐朝 B:元朝 C:丞相 D:军机处 (4分)
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皇权不断加强)。 (2分)
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并且疆域不断扩大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24.(1) 洛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分)
(2)A:筒车;B:曲辕犁;作用:都节省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3分)
(3)原因:南方战乱很少,相对稳定;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分)南宋。(1分)
(4)商业: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货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任写两个即可)(4分)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检溯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小滨同学在总结随朝灭亡原因时,做了以下读书笔记,其中最恰当的是
A.隋文帝灭陈,穷兵黩武,彻底失去民心 B.隋炀帝开创科举制,扩大选官范围
C.隋炀帝强暴统治,农民起义沉重打击D.隋文帝修建大运河,工程过于浩大繁重
2.唐太宗常强调:“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唐太宗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3.盛唐时期的中外交往,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 辐射的多元格局。这体现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D.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4. 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面“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A.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B.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B.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5.宋太宗时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文官还占据了军队高级和中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尤其是掌管军政要职的枢密使一职,由武臣出任者只见个别情形。这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的理念 B.分割宰相的权力C.外重内轻的局面 D.官僚机构的臃肿
6.宋和西夏在边界有政府设置的贸易市场,此外还有经双方认可的民间市场。以下是宋夏市场中西夏买卖的商品(部分), 由此可见
A.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B.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C.贸易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D.西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
7.“山外青人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8.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舍里面有吹拉弹唱的,也有表演杂剧的;既有小儿相扑,也有杂技和蹴鞠表演。这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B.各民族交往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9.《史记 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朝时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材料反映了
A.宋朝时政治统治加强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民族交流加强 D.宋朝时重视经济发展
10.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我们揭秘历史的珍贵一手史料。下列出土文物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注:“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
A.海外贸易繁荣 B.商品经济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造船技术先进
11.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A.使地方官员丧失了权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1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元初时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
13.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巩固了边疆海防 B.宣扬了明朝国威 C.拓展了明朝疆域 D.推动了中外交流
14. “诗史互证”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独特方法。以下诗句能够佐证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D.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15. 15世纪末,中国的江南地区由于丝织业的发展,使得种桑养蚕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出现了 “桑争稻田”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16.下表呈现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外应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八股取士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兴办太学
C.隋文帝创立进士科、依据门第推荐
D.隋文帝创立进士科、废除丞相
17.从改革内容来看,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是在于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 D.加强民族融合的努力
18.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A.设置伊犁将军 B.设置驻藏大臣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9.明朝建立之初,政府便宣布“片帆不许下海”的禁令,并且作为祖宗成宪遵守不渝,清初封建政府袭用了前朝政策三令五申“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这体现了清政府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固守传统、重农抑商
C.限制出海、 闭关自守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20.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
A.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B.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C.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D.传统医学成就突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8分)唐宋元时期,国家在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老师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对比材料——见证民族关系】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作。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熟的办法”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并指出唐太宗时期与西藏地区交往的史实一例。(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①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
任务二【史论结合——阐述对外交往】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 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摘编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数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4分)
22.( 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材料二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新工具》
(1)根据所学,请写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23.( 14分)某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巩固与发展”为主题开展历史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了解边疆管理方式
(1)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即可)(6分)
设置机构 中央册封:
抵御侵略 巩固边疆:
和平相处 订立盟约:
任务二:探究政治制度演变
(2)请结合所学知识将A, B, C, D补充完整,并归纳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
任务三:认识历史发展趋势
(3)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24.( 12分)发展经济,富民强国,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是哪里? “此河”开通的历史影响是什么?(2分)
材料二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依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A和图B的名称并说明它们的共同作用。(3分)
材料三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概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哪个朝代? (3分)
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2例。(可从商业、货币、海外贸易等)(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