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1分)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权利
B.征发大量人民开凿大运河
C.派大军攻打陈朝
D.发展经济,使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1分)隋末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南尽”。这反映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国家分裂战乱 B.持续的自然灾害
C.外族大规模入侵 D.统治者的暴政
3.(1分)下列对联中描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是(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冕始皇以成伟业,耀中华长城万里
C.政启开元奠基础,治宏贞观续发展
D.削弱诸侯弹醉曲,加强帝政唱双簧
4.(1分)“筒车形似纺轮,架设于溪流涧谷,借助水流冲击力,挽溪涧之水以灌农田,有利于水稻种植向丘陵山区扩展。”据此可知,筒车(  )
A.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B.沟通河道,排水泄洪
C.设计精妙,功能完备 D.轻便灵巧,滑行自如
5.(1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五代十国时期(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
C.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政局动荡不安
6.(1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下列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弘法大师行状(局部)绘词》 B.唐蕃会盟碑 C.玄奘西行求法 D.鉴真塑像
A.A B.B C.C D.D
7.(1分)某同学对唐朝的历史很感兴趣,搜集了一些资料(如表)进行研究。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  )
●先进的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 ●领先的天文成就——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 ●著名药王及药典——孙思邈及《千金方》 ●缤纷的绘画风格——阎立本、吴道子 ●纯美的异域壁画——敦煌莫高窟
A.繁荣的经济景象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化成就
8.(1分)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9.(1分)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中货币的形状及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史料信息是(  )
A.榷场贸易打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B.契丹和西夏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10.(1分)南宋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西夏与金的战争 B.辽与北宋的对峙
C.金与南宋的战争 D.辽与南宋的对峙
11.(1分)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票房42亿,锁定春节档冠军之位,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成为网红打卡地。岳飞,我们永远怀念!这是因为他(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12.(1分)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少财政开支
13.(1分)“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比比皆是,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交易量‘动以万数”。城外东西南北各数十里,也都人烟聚集,货物充盈……”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都城东京。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纸币的发行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宋政权的统一 D.南宋草市规模大
14.(1分)北宋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苑丝纹;汝窑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这反映了北宋(  )
A.商业发展繁荣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青铜铸造发达 D.农业技术的先进
15.(1分)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16.(1分)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阅读《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浅论明朝经济的发展 B.简介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17.(1分)如图三幅图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工程,共同体现了(  )
A.结构对称 B.军事防御
C.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D.经济交流
18.(1分)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这一措施(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标志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C.解除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坚持因地制宜的实施原则
19.(1分)清朝诗人龚自珍曾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诗句主要描绘了清朝的(  )
A.军备废弛 B.人口增长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20.(1分)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特点是(  )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
A.注重理论创新 B.善于总结经验
C.全面领先世界 D.指导农业生产
二、非选择题(共5题,计30分)
21.(6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澶渊之盟后,两个对峙政权边境长期和平,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每年需要支付岁币,但与战争的费用相比,岁币的负担要小得多。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议和之后,国家的军事防备被完全废弃。)
——《续资治通鉴长编》
(1)(2分)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3)(2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22.(6分)对外政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1)(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前朝相比,宋代的海外贸易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将今天的亚洲、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连成了一个经济、文化互动的共同体。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中国通过先进的航海技术,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郑和七下西洋成功地贯通了陆海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的互动,作为一个“全球”贸易雏形,拉开了全球史的序幕。
(2)(2分)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3)(2分)材料三中的大帝国“人为地隔绝于世界”是指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对当时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
(1)(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1611~1766清朝耕地面积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材料二:清朝前期,幅员辽阔,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5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下令“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乾隆末年,人口突破3亿。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2分)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苦不堪言。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张,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2分)根据材料三,说说明末、清中期以后的社会状况,试举出一例农民的反抗。
24.(6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1)(2分)材料一中图三制度开创于哪个朝代?综合上述三幅图片,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有什么演变规律?
【教育创新】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2)(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科技创新】
材料三: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无数的变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3)(2分)材料三中在“文学上”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指什么?请就此项发明阐述其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25.(6分)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题,选取材料中所给的相关史实,写一篇80一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皇帝两次派兵击败盘距在雅克萨的俄军
1689年 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根据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整理改编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D C A C B D A D C A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B D C A C 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1分)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权利
B.征发大量人民开凿大运河
C.派大军攻打陈朝
D.发展经济,使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建立的知识点。隋文帝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权利建立隋朝,报派人攻打陈朝完成统一,并励精图治,出现开皇之治的局面。
【解答】隋炀帝时期,为沟通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大运河。B与隋文帝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隋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的是隋文帝历史功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1分)隋末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南尽”。这反映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国家分裂战乱 B.持续的自然灾害
C.外族大规模入侵 D.统治者的暴政
【分析】本题以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灭亡。
【解答】隋朝末年,隋炀帝统治残暴,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他:“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因此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隋朝灭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隋炀帝暴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3.(1分)下列对联中描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是(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冕始皇以成伟业,耀中华长城万里
C.政启开元奠基础,治宏贞观续发展
D.削弱诸侯弹醉曲,加强帝政唱双簧
【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内容。
【解答】A.“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治世,因此该对联描写的是唐太宗,排除A;
B.“始皇”“长城万里”等信息指向秦始皇嬴政,因此该对联描写的是秦始皇,排除B;
C.武则天在位期间,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政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即“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此该对联描写的是武则天,C正确;
D.“削弱诸侯”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举措,与武则天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武则天的相关内容。
4.(1分)“筒车形似纺轮,架设于溪流涧谷,借助水流冲击力,挽溪涧之水以灌农田,有利于水稻种植向丘陵山区扩展。”据此可知,筒车(  )
A.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B.沟通河道,排水泄洪
C.设计精妙,功能完备 D.轻便灵巧,滑行自如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筒车形似纺轮,架设于溪流涧谷,借助水流冲击力,挽溪涧之水以灌农田,有利于水稻种植向丘陵山区扩展”可知,筒车利用水力自行灌溉,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故A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筒车沟通河道,排水泄洪,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筒车设计精妙,功能完备,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筒车轻便灵巧,滑行自如,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筒车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5.(1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五代十国时期(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
C.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政局动荡不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时期,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据“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A项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B项南方经济有所发展,北方经济没有发展,因此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6.(1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下列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弘法大师行状(局部)绘词》 B.唐蕃会盟碑 C.玄奘西行求法 D.鉴真塑像
A.A B.B C.C D.D
【分析】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等相关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唐蕃会盟碑正是唐朝与吐蕃(藏族政权)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典型史料。故B符合题意;弘法大师指的是日本的空海法师,他是日本遣唐使中的著名人物,到唐朝学习佛法,并将大量中国文化传回日本。这一史料主要反映的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外关系),而非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排除A;玄奘是唐朝著名的僧人,他前往天竺(印度)取经,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排除C;鉴真是唐朝高僧,他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外文化交流(中日关系)的典范,但与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等相关史实。
7.(1分)某同学对唐朝的历史很感兴趣,搜集了一些资料(如表)进行研究。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  )
●先进的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 ●领先的天文成就——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 ●著名药王及药典——孙思邈及《千金方》 ●缤纷的绘画风格——阎立本、吴道子 ●纯美的异域壁画——敦煌莫高窟
A.繁荣的经济景象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化成就
【分析】考查唐朝的科技文化成就。
【解答】A.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
C.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D.根据题干材料“先进的科学技术”“著名药王及药典”“缤纷的绘画风格”“纯美的异域壁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科技、书法、石窟和雕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斐然,得出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的科技文化成就,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掌握唐朝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
8.(1分)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王安石变法内容、结果和影响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据“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可知,这表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9.(1分)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中货币的形状及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史料信息是(  )
A.榷场贸易打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B.契丹和西夏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图片“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可以看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采用圆形方孔样式,且出现“天朝”“贞观”字样,这是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的结果,说明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联系较为密切,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正确;
A.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材料只是展示了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没有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故无法得出“契丹和西夏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指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多元的,“一体”指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与图示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1分)南宋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西夏与金的战争 B.辽与北宋的对峙
C.金与南宋的战争 D.辽与南宋的对峙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南宋和金的对峙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南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作的背景是金与南宋的战争,C项正确;陆游是南宋词人,其作品抒发的是爱国热情,不可能涉及西夏与金的战争,排除A项;陆游是南宋词人,此时北宋已经灭亡,其作品创作背景不可能是辽与北宋的对峙,排除B项;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此时辽已经灭亡,不可能与南宋对峙,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和金的对峙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1分)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票房42亿,锁定春节档冠军之位,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成为网红打卡地。岳飞,我们永远怀念!这是因为他(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解答】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不断取得对金军的胜利,有望收复中原,宋高宗等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但是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抵抗侵略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传颂,为了纪念岳飞这种精神,建立岳王庙。A符合题意;组织抗元,宁死不屈与文天祥有关,排除B;收复台湾,维护主权与郑成功有关,排除C;斥逐沙俄,捍卫统一与康熙帝抗击沙俄有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12.(1分)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少财政开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答】根据“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元朝这一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元朝这一做法也无法体现能够减少财政开支,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属于中央集权问题,不属于强化皇权问题,排除B。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1分)“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比比皆是,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交易量‘动以万数”。城外东西南北各数十里,也都人烟聚集,货物充盈……”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都城东京。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纸币的发行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宋政权的统一 D.南宋草市规模大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题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B符合题意;纸币的发行开始于北宋,排除A;南宋政权没有完成统一,排除C;题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是南宋草市规模大,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4.(1分)北宋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苑丝纹;汝窑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这反映了北宋(  )
A.商业发展繁荣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青铜铸造发达 D.农业技术的先进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手工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主要围绕北宋官窑、钧窑、汝窑等瓷器产品的特点展开,并未提及商业相关内容,如商业活动规模、商业贸易往来等,所以不能反映商业繁荣发展,排除A;从对北宋官窑“土脉细润,体薄色青”,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宛丝纹”,汝窑“面靥,朱砂兼备,色釉莹澈”等精细的描述可以看出,北宋在瓷器制作工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体现了手工技术的高超,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瓷器产品,并非青铜铸造,青铜铸造在商周时期较为发达,与本题所讨论的北宋瓷器内容无关,排除C;整个题干都在说瓷器的特质,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方法等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手工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5.(1分)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科技成就,掌握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目的。
【解答】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时令的要求很高。历法可以帮助农民知晓季节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敬授民时”,将历法付与百姓,让他们知晓时令变化,主要是为了方便农民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业生产,所以服务生产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目的,B正确;理论创新不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主要目的,A错误;巩固统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题干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历法制定与巩固统治之间的紧密联系,C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历法制定与方便祭祀之间的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科技成就,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16.(1分)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阅读《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浅论明朝经济的发展 B.简介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关键词明朝宰相制度、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考涉及的都是在政治制度方面,都与君主专制有关,D符合题意;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对外交往材料找不到依据,排除B;“闭关锁国”政策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7.(1分)如图三幅图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工程,共同体现了(  )
A.结构对称 B.军事防御
C.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D.经济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结构对称是故宫的特点,排除。
B.军事防御是长城的功能,排除。
C.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就是故宫,规模宏大,运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三个建筑工程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符合题意。
D.经济交流是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隋朝大运河、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8.(1分)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这一措施(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标志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C.解除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坚持因地制宜的实施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故A符合题意;题干措施不能标志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排除B;解除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不符合史实,排除C;题干措施不能体现坚持因地制宜的实施原则,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9.(1分)清朝诗人龚自珍曾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诗句主要描绘了清朝的(  )
A.军备废弛 B.人口增长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在文化方面采取的专制措施,与“军备废弛”“人口增长”无关,排除A、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主要表现是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0.(1分)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特点是(  )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
A.注重理论创新 B.善于总结经验
C.全面领先世界 D.指导农业生产
【分析】考查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特点。
【解答】A.题干材料中四部著作均以“总结”为核心表述,未体现理论创新,排除A;
B.《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均以总结前人经验为主要内容,B项正确;
C.“全面领先世界”表述绝对化,且材料未涉及国际比较,排除C;
D.《本草纲目》属于医学著作,而非指导农业生产,排除D。
故选:B。
【点评】试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逻辑。通过分析“总结”一词的高频出现,可快速锁定核心考点,同时需注意选项表述的严谨性。
二、非选择题(共5题,计30分)
21.(6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澶渊之盟后,两个对峙政权边境长期和平,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每年需要支付岁币,但与战争的费用相比,岁币的负担要小得多。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议和之后,国家的军事防备被完全废弃。)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澶渊之盟以及影响、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根据材料“澶渊之盟后,两个对峙政权边境长期和平,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每年需要支付岁币,但与战争的费用相比,岁币的负担要小得多。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议和之后,国家的军事防备被完全废弃。”可知,作者认为澶渊之盟使边境长期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岁币负担远小于战争费用,不算失策;但痛心议和后军备被废。
(2)根据“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可知,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是辽和西夏都重视吸收汉族文化,如辽仿汉制设官、西夏仿汉制建立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属于第二种;辽、西夏等边疆民族强大,与中原王朝(宋 )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元属于第三种;元朝是统一的中原王朝(广义中原王朝,元朝实现大一统),边疆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融合,如回族形成。
故答案为:
(1)政权:北宋与辽。作者看法:认为澶渊之盟使边境长期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岁币负担远小于战争费用,不算失策;但痛心议和后军备被废。
(2)特点:相互吸收。相同之处:辽和西夏都重视吸收汉族文化,如辽仿汉制设官、西夏仿汉制建立政治制度等。
(3)宋:第二种;元:第三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以及影响、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
22.(6分)对外政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前朝相比,宋代的海外贸易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将今天的亚洲、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连成了一个经济、文化互动的共同体。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中国通过先进的航海技术,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郑和七下西洋成功地贯通了陆海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的互动,作为一个“全球”贸易雏形,拉开了全球史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3)材料三中的大帝国“人为地隔绝于世界”是指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对当时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
【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朝海外贸要发展、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对当时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可知前朝对外贸易以陆路(丝绸之路)为主,宋代因陆路受阻,转向以东南沿海海路贸易为主。由“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能看出宋代海外贸易规模超越前朝,在世界海外贸易中地位重要。从“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前朝无此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或管理方式不同)。
(2)材料二“将今天的亚洲、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连成了一个经济、文化互动的共同体”,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亚洲、东非、欧洲间联系,形成经济文化互动的区域共同体。“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表明郑和下西洋打破阿拉伯人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促进区域国际贸易繁荣。“成功地贯通了陆海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的互动,作为一个‘全球’贸易雏形,拉开了全球史的序幕”,体现出郑和下西洋贯通陆海丝绸之路,为全球贸易雏形奠定基础,开启全球史发展进程。
(3)材料三“人为地隔绝于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限制对外交往、贸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从“不顾时势,安于现状……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让中国无法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和生产技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逐渐落伍,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国力衰退,无法适应近代世界激烈竞争,最终在与西方的较量中陷入被动。
故答案为:
(1)变化:贸易路线变化,由陆路为主转为以东南沿海海路为主;贸易规模超过前朝,成为世界重要海外贸易国;政府增设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影响:连接亚、非、欧,形成经济文化互动共同体;改变阿拉伯人贸易掌控地位,推动区域国际贸易活跃;贯通陆海丝绸之路,拉开全球史序幕。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负面影响: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工业革命成果的机会,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海外贸要发展、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对当时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1611~1766清朝耕地面积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材料二:清朝前期,幅员辽阔,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5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下令“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乾隆末年,人口突破3亿。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苦不堪言。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张,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说说明末、清中期以后的社会状况,试举出一例农民的反抗。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明清后期的社会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变化:依据图表可知,从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逐步增多。原因:依据所学可知,耕地面积逐步增多的原因是: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数量增长。
(2)原因:由材料二“幅员辽阔”,可得出疆域的空前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由材料二“政治相对安定”,可得出政治秩序的基本稳定,为人们繁育后代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由材料二“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奠定了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由材料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可得出清政府改革赋税,刺激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3)从材料“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苦不堪言”可知,明朝末年在财政方面面临困境,通过加重百姓赋税来缓解,这直接导致了民众生活负担急剧加重,生活难以为继。“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张,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清晰地呈现出清朝中期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贫困,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当时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灾荒连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和减轻赋税的强烈诉求,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反抗明朝腐朽统治的大规模起义。白莲教起义是清朝前期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由于清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等原因引发,起义持续多年,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故答案为:
(1)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或迅速增加,意思对即可)。因素: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数量增长。
(2)原因:疆域的空前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政治秩序的基本稳定,为人们繁育后代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奠定了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清政府改革赋税,刺激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3)社会状况: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加派赋税使民众生活困苦;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与土地集中矛盾突出,农民大量破产成为佃户、雇工或流民。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清朝前期的白莲教起义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明清后期的社会问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4.(6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三制度开创于哪个朝代?综合上述三幅图片,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有什么演变规律?
【教育创新】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科技创新】
材料三: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无数的变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3)材料三中在“文学上”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指什么?请就此项发明阐述其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科举制的创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军机处。
【解答】(1)朝代: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趋势:根据图一“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图二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根据材料三幅图,从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体现我国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发展趋势。
(2)异同点:根据材料“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可知,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不同点是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根本差异。根据材料“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可知,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
(3)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上”改变世界指的是印刷术。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朝代:清朝。规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异同点: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根本差异;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
(3)发明:印刷术。积极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科举制的创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军机处相关知识。
25.(6分)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题,选取材料中所给的相关史实,写一篇80一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皇帝两次派兵击败盘距在雅克萨的俄军
1689年 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根据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整理改编
【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我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属历史小短文。根据题干要求,短文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题,围绕清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边疆管理的举措展开,选取顺治册封达赖、清朝设台湾府、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帝签订《尼布楚条约》、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等史实,均紧扣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主题,结合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史实,体现清朝全方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即可,如清朝时期,统治者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对西藏的治理上,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定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从宗教册封到行政监督,再到规范宗教领袖传承,逐步强化中央对西藏的管理,促进西藏与内地的融合,维护了西南边疆稳定。在台湾地区,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东南海防,使台湾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边疆叛乱与外敌侵扰,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维护了北方边疆安宁;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综上所述,清朝通过对不同边疆区域针对性的治理举措,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疆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题目: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论述:清朝时期,统治者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对西藏的治理上,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定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从宗教册封到行政监督,再到规范宗教领袖传承,逐步强化中央对西藏的管理,促进西藏与内地的融合,维护了西南边疆稳定。在台湾地区,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东南海防,使台湾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边疆叛乱与外敌侵扰,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维护了北方边疆安宁;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清朝通过对不同边疆区域针对性的治理举措,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疆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