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期末七年级教育质量抽测试卷历史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区域。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D. 武则天时期2. 609—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有胡客看见街道“以缯帛缠树”,于是感叹,“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合理的是( )A. 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B. 说明隋朝国力十分强盛C. 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D. 体现隋炀帝的暴虐残忍3.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制度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科举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清朝军机处4.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条就指出要“劝农桑,薄赋徭”。她掌权后颁行《臣轨》,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导”。这表明武则天( )A. 爱惜人才 B. 重视生产 C. 创立殿试 D. 多谋善断5.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材料所描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 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事件导致转折点 B. 唐朝走向灭亡C. 黄巢起义爆发 D. 唐朝由盛转衰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下图路线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B. 玄奘西行取经求法C.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D. 鉴真东行日本传经7.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评价说,中国古代组织的地球子午线长度测量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主持完成这个创举的是( )A. 孙思邈 B. 僧一行 C. 沈括 D. 郭守敬8. 韩愈在唐宪宗迎佛骨时上《谏迎佛骨表》,说敬佛的皇帝不是国破就是寿夭;他还创立道统论,认为有一个以“仁义”为中心的道统存在。韩愈的这些主张旨在( )A. 推动唐诗繁荣 B. 促进佛教兴盛C. 抨击佛教复兴儒学 D. 宣扬无神论9. 宋代《通志 氏族略》记载:“隋唐以前,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地位人人平等 B. 新兴经济发展迅速C.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 婚姻观念发生变化10. 司马光写道:“今介甫(指的是王安石)为政……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 引发朝廷内部争斗 B.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C. 引起社会各阶层不安 D. 成效显著1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 开元盛世 B. 宋辽对抗 C. 宋夏和议 D. 南宋偏安12.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回族形成③编写《农桑辑要》④建立行省制度(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3. 宋代苏轼所作《秧马歌》中记载,“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秧马的使用( )A. 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B. 有利于宋代手工业繁荣C. 推动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4. 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 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15. 清初名臣张廷玉《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A. 因立场差异导致不同 B. 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C. 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 后人评价更为全面准确16.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和工程记载了民族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精神。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 )A. 中国建筑工艺的卓越成就 B. 中国军事防御的精妙构思C. 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D.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非选择题 (17题 10分,18题 14 分,19 题 14分,20题14分,共 52分)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材料二:“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四:如图(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3)材料三中所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4)材料四图中的B、C二处的地名分别是什么?(5)材料四中这一工程的开通有什么意义?18.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构建时空】材料一图A【解读数据】材料二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年份 649年 726年 742年 755年总人口 约1900万人 约4142万人 约4531万人 约5292万人【研读材料】材料三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赏析诗歌】材料四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元稹《法曲》(1)依据图A所示的“唐朝兴衰之势”示意图,完善①②处的信息。(2)依据材料二,概括649—755年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及其原则。(4)依据材料四,简述这些诗歌描绘的景象。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5)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时国家的繁荣与开放有什么认识?1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洋中不可住,惟观星斗前迈。若晦暝(天气昏暗),则用指浮针以揆(推测)南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材料二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材料三 “……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指浮针”是指什么?它发明于何时?“指浮针”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是指什么?是谁发明的?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除了材料中所提到外,还有哪些大发明?(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初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强化中央集权的认识。20. 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材料二 “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的政策和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远到达的地方。(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在当时的消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启示。2025年上学期期末七年级教育质量抽测试卷历史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区域。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 (17题 10分,18题 14 分,19 题 14分,20题14分,共 52分)【17题答案】【答案】(1)隋文帝(2)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隋朝大运河(4)洛阳 余杭(5)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8题答案】【答案】(1)①:“贞观之治”。②:安史之乱。(2)变化趋势:649—755年,人口增长迅速。原因: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3)管理方式:册封;和亲;以夷治夷。(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则:“华夷无别”“华夷同重”。(4)景象:经济繁荣;城市规划严整;民族文化交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主题名称:盛唐气象。(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5)安定的社会,清明的政治是国家繁荣的基础;民族团结,中外交流是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家繁荣强盛有利于民族交流和中外交往等等。【19题答案】【答案】(1)指南针,北宋。观星斗,天阴无星斗时用来指示南北方向。对世界航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书本上回答也可以)(2)活字印刷术、毕昇。造纸术、火药。(3)问题:地方势力强大,君弱臣强(武将专权,宰相权力过大。语意相同即可给分。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统兵但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②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③换文臣州县知长官,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④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⑤实行崇文轻武的政策。(4)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0题答案】【答案】(1)奉行积极对外开放政策,市舶司。(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实行闭关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或闭关政策使国家落后,开放使国家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