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口口口

宁德市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质量检测一一历史答题卡
第1面(共2面)
考生严禁填涂,监考教师填涂,缺考标志[]
学校
班级


考生号
号生条形码
考室号
座位号
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塑料橡皮擦干净,正确填涂方法是:“。”。
1[A][B][c][D]
6[A][B][C][D]
11[A][B][C][D]
2[A][B][C][D]
7[A][B][C][D]
12[A][B][C][D]
3[A][B][C][D]
8[A][B][C][DJ
13[A][B][C][D]
4[A][B][c][D]
9[A][B][c][D]
14[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选择题
(共50分)
16[A][B][c][D]
21[A][B][c][D]
17[A][B][C][D]
22[A][B][C][D]
18[A][B][c][D]
23[A][B][c1[D]
19[A】[B][c][D]
24[A][B][c][D]
20[A][B][C][D]
25[A][B][c][D]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26.(16分)
(1)国家:
(4分)
(2)表现:
(6分)
(3)欢迎词:
(4分)
(4)历史结论:
(2分)
27.(18分)
(1)国家:
(2分)
民族英雄:
(2分)
(2)“地区”:
(4分)
关系:
(4分)

历史答题卡第2面(共2面)
请勿在此处作任何标记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27.
(3)意义:
(6分)
28.(16分)
(1)一手史料:图

(4分。用图示序号作答)
(2)选取图片:图

(2分。用图示序号作答)
主题:
(2分)
论述:
(8分)
■宁德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隋炀帝“打算把长江下游一带的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以建立一个更伟大的帝国”。为此,他征发民力( )
A. 修筑都江堰 B. 开凿灵渠 C. 开通大运河 D. 营建东都
2. “这一制度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子弟对官职的垄断,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的新途径。”该制度指的是( )
A. 世袭制 B. 科举制 C. 分封制 D. 三省制
3. 唐代才女上官婉儿曾参与反对武则天的政变,但在事情败露后仍得到武则天的赏识,继续参政,成为其身边的得力助手。以上材料体现了武则天( )
A. 重用人才 B. 虚心纳谏 C. 注重文教 D. 戒奢从简
4. 唐代,煮茶品茶、吟诵茶诗,“遂成风俗”。由此可见,唐代( )
A. 茶叶种植遍南北 B. 制茶工艺高超 C. 茶叶贸易规模大 D. 饮茶之风盛行
5. 以下唐代画作描绘的场景有助于了解当时的( )
A. 社会生活 B. 经济往来 C. 政治制度 D. 生产劳动
6. “使唐朝从开元盛世跌入混乱衰败,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历史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陈桥兵变 D. 靖难之役
7.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体现了他( )
A. 顺应自然的思想 B. 生命至上的医德
C. 廉洁自律的作风 D. 诚实守信的品质
8. 下图所示流程体现的工艺是( )
A. 青铜冶铸 B. 造纸技术 C. 雕版印刷 D. 火药配制
9. 造成宋代出现下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权分立局面的结束 B.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C. 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D. 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10. 澶渊之盟后,辽与北宋之间使节往来频繁,互派使节多达379次;边境地区牛羊遍野,老人“不识干戈”。这表明“澶渊之盟”有利于( )
A. 维持和平局面 B. 实现全国统一
C. 增强北宋军力 D. 阻止金军南下
11. 观察以下唐宋时期名人分布图,从图示变化可推知( )
唐代名人分布图 宋代名人分布图
A. 唐代科技文化水平领先宋代 B. 沿海地区名人数量远超内陆
C. 南方地区名人数量保持不变 D.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发展
12. 陆游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与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现了其夙愿是( )
A. 追求闲居生活 B. 渴望收复失地
C. 传播诗词文化 D. 扫除沿海倭患
13. 史载,宋代市舶司官员施述因在招引外商来华贸易方面表现出色,故官职获得晋升。这可以说明宋代( )
A. 官员数量众多 B. 解除财政危机
C. 商品种类丰富 D. 重视海外贸易
14. 下图所示的是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其制作原料从波斯进口,表面缠枝牡丹纹受到西亚艺术的影响。由此可知,元代( )
A. 中外交流推动制瓷业发展 B. 南北交通运输线大幅缩短
C. 青花瓷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 外国制瓷技术比中国先进
15. 如下思维导图反映主题是( )
A.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 加强北方地区管辖
C. 因地制宜治理边疆 D. 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16. 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收集了以下资料:《窦娥冤》《天净沙·秋思》与《梦西厢·王实甫传》。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中心内容是(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京剧
17.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
A. 中外交往的前提 B. 政治变革的内容
C. 文化繁荣的条件 D. 阶级斗争的作用
18.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下建筑位于右图所示中轴线上的是( )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A. 地坛 B. 宫城 C. 宣武门 D. 城隍庙市
19. 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助,抗击日本侵略,史称“万历援朝”。其中“万历”是当时皇帝的( )
A. 年号 B. 庙号 C. 谥号 D. 名字
20. 《本草纲目》明确记录“青蒿治疟疾寒热”。后来,我国科学家通过不断的试验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由此可知,《本草纲目》( )
A. 是历史上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B. 系统记载中国古代生产技术
C. 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
D. 对后世医药学产生重要影响
21. 《西游记》中朱紫国国王回忆:三年前的一个节日,我与皇后在御花园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赛龙舟。该节日是( )
A. 元宵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重阳节
22. 明中期思想家王守仁总结过去剿匪失败的原因,考察当地情况,并亲自选练民兵,最终率兵消灭了为患数十年的土匪。这主要体现了他( )
A. “无为而治”的理念 B. “知行合一”的主张
C. “兼爱非攻”的思想 D. “严谨治学”的观念
23.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记载,一个掌管仓库的工作人员因盗用20两(),被官府处罚1000两()。括号内应填入的货币是( )
A. 铜钱 B. 铁钱 C. 白银 D. 黄金
24. 明清时期,甘薯、玉米、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以上表述的是当时“引种”的( )
A. 背景 B. 原因 C. 过程 D. 影响
25. 历史观点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康熙时期,出现奏折制度
B. 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C. 雍正年间,设立了军机处
D. 清朝前期,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
26. 某学习小组开展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将非汉族原有的社会风俗习惯称为“胡风”。盛唐以后,流行的胡食有胡饼、烧饼、高昌葡萄酒、波斯三勒浆等。唐代宫廷设有天竺、高丽、龟兹等十部乐,民间宴饮大多追捧胡音胡乐。胡旋舞、胡腾舞等西域舞蹈在当时也广为流行,正所谓“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墓壁画客使图》(局部)
注:此壁画出自唐章怀太子墓,上图描绘了唐朝官员引导外国使者的场景。
(1)根据材料一,找出遣使唐朝的两个国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人生活中盛行胡风的三个方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大唐盛世景象与长安城风貌,以唐朝官员的身份写一段致外国使者的欢迎词。(4分。字数60字左右)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总结一个历史结论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省份 地区 比例
福建省 福州 0.7%
兴化 0.2%
泉州 44.9%
漳州 35.2%
龙岩 0.4%
汀州 1.1%
永春 0.5%
广东省 潮州 3.6%
嘉应 8.0%
惠州 4.1%
其他 1.3%
清代大陆人口移居台湾统计表
——摘编自《台湾省通志》
材料三 攻取台湾后,施琅上奏朝廷,强调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重要屏障,事关东南安危,绝不可攻而不守。于是,清廷在台湾设府、县,并隶属福建省。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侵占台湾的国家和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2)根据材料二,简述清代大陆移民台湾占比最大的两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台湾和福建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任选三个方面简析清朝经营台湾的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灵芝颂》汉文残碑 注:该残碑出土于西夏王陵遗址。碑文为西夏皇帝亲撰的《灵芝颂》,其书法有颜柳笔意,显示出中原的书法与诗歌文化对西夏的深刻影响。 图2 契丹货币 注:该货币出土于内蒙古辽上京遗址,正面为四个契丹大字“天朝万顺”,形制仿中原王朝钱币。
图3 南宋海船 注:该船出土于福建,出土时残存长24.2米、宽9.15米。宋代海船设置水密隔舱,增强船只的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一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图4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 注:将磁针贯穿灯芯草,放入盛水的碗内,借助水的浮力,使磁针浮于水面,指示南北。这种指南针实用性强,最先应用于航海。
(1)一手史料是能够直接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原始材料。据此,判断出材料中的两则一手史料。(用图示序号作答)
(2)从材料中任选两幅图片(用图示序号作答),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宁德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天竺、新罗、日本、大食、波斯等。
(2)盛行胡食;追捧胡音胡乐;流行胡舞。
(3)[示例]远道而来的贵使,大唐欢迎你们!我朝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安城内,商贾云集,百业兴隆。愿诸君皆有所得,不虚此行。
(4)唐朝是开放的朝代;唐朝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外交流促进文明的发展等。
【27题答案】
【答案】(1)国家:荷兰。民族英雄:郑成功。
(2)地区:泉州;漳州。
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闽台一家亲);闽台关系源远流长;台湾曾长期隶属福建省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政治上,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军事上,巩固了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安全);经济上,促进了台湾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开发(闽台两地的经济交流);文化上,促进了台湾地区文教事业的兴盛(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
【28题答案】
【答案】(1)一手史料:图1;图2;图3。
(2)[示例一] 图片:图1;图2。
主题:民族交融。
论述:契丹族在钱币样式上仿照中原王朝,采用圆形方孔形制,并铸有参照汉字创制的契丹文字。这一钱币既彰显了契丹族的特色,又体现出其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反映了辽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借鉴,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夏《灵芝颂》汉文残碑的书法采用楷体,有颜柳笔意。这一残碑文字显示出中原的书法与诗歌文化对西夏的深刻影响,也是当时民族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
[示例二] 图片:图3;图4
主题: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论述:南宋海船设置水密隔舱,增加船只的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一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推动了宋代海上贸易的发展,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宋代,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水浮法指南针。这种指南针实用性强,最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