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营口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下图是某同学梳理的知识要点,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列强侵略的加剧 B.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某校历史小组开展以抗战为线索的历史研究,下列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电影《南京!南京!》
B.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
C. 小说《铁道游击队》
D. 照片《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
3. 民国时期,头戴呢帽,身着改良后的长袍、马褂是思想较为保守者的标准穿着。年轻人则选择着西服,穿皮鞋,显示出自己时髦的品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 )
A. 新旧并呈 B. 制度变革 C. 崇洋逐新 D. 自由平等
4. 下图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53年7月,该事件( )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 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 D.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5. 如图所示,标题处可填写( )
A.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 D.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6.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五计划成就”主题板报,下列史实可以入选“交通领域”版块的是( )
A. 修建兰新、包兰等铁路 B.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C.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D.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7. 当营口大米遇上电商直播,当朝阳小米贴上地理标志,辽宁乡村的“土特产”正打破壁垒推动着乡村振兴,农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这得益于( )
A. 赎买政策 B. 经济体制改革 C. 拨乱反正 D. 对外开放
8.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表明,当今中国致力于( )
A. 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 B. 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D. 加快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
10. 《反分裂国家法》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
A. 实现直接“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 下图为“导弹部队”知识构建图,空缺处应填的是( )
A. 空军 B. 北海舰队 C. 火箭军 D. 海军陆战队
12. 历史老师在搜集复习材料时,整理了这样的一个资源包,他要复习的内容是( )
1 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2 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B. 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
C.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D.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13. 某历史研究小组准备筹办新中国科技成就展览,设计了三个板块,其中①处应选( )
板块 太空漫步 粮食安全 生命健康
内容 ①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
A. 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C. 神舟七号航天员完成出舱任务 D. 国产C919大型客机研发成功
14.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 周立波 B. 赵树理 C. 丁玲 D. 莫言
15.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海峡两岸交往 B. 新时代强军之路
C. 航天事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4个小题,共40分)
16. 某校历史老师设计以“时代呼唤英雄,模范彰显担当”为主题的展板,并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主题 人物
版块一 回望战场烽火
版块二 践行责任担当
模范人物1小档案 姓名:雷锋 称号:解放军好战士 事迹: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干一行爱一行,默默无闻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标兵等称号。1962年雷锋不幸因公殉职,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模范人物2小档案 姓名:____ 称号:____ 事迹:________ 模范人物3小档案 姓名:____ 称号:____ 事迹:________
版块三 引领科技兴国 材料: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请按照示例,将版块一中的图片进行归类,放入相应的项目中。
示例:“甲午风云” A “内战烽火”____
“抗战岁月”____“抗美援朝”____
(2)参照版块二中的示例,任选一个小档案补充完整。
(3)根据版块三中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17. 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旋律,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材料一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湘江战役发生于哪一历史事件途中?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唱响时代歌曲·笃定发展征程】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这位“老人”的名字。“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一座城市?我们怎样认识这位“老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纵横外交舞台·传递中国声音】
材料三
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周恩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的两个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认识。
18. 百年党史风华正茂,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某校历史小组以“百年风华·红色印记”为主题开展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书写峥嵘岁月】
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不久,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中央电视台《信念永恒》朗诵词
(1)材料一中“五四运动”为“工人阶级政党”成立做了什么准备?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见证奋斗历程】
图一 惊天动地 图二 改天换地 图三 翻天覆地
(2)以上三幅图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任选一幅图片,从事件名称、历史意义等方面,对其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介绍。
【梳理理论发展】
(3)请将如图中的①②内容补充完整。
【寻梦伟大复兴】
材料三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综合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9. 历史长河中,改革者勇气推动时代跨越;民族发展里,创新者的智慧引领文明跃升。改革创新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动力,更是复兴的星火。某校历史小组以“改革·创新”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图片整理·展现制度创新】
图一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图二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1)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任务二【知识构建·见证民族团结】
(2)图示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请将任务二中的①②填写完整。
任务三【观点论证·揭示历史规律】
时间 事件
1950年 土地改革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92年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请从上述表格中任选两个事件,论证“符合国情的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要求: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4个小题,共40分)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董存瑞 ②. 杨靖宇 ③. 黄继光
(2)模范人物2小档案:姓名:王进喜。称号:“铁人”。事迹:王进喜是石油工人,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带领工人艰苦创业,为解决井喷,用身体搅拌泥浆,克服重重困难开发大庆油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3)意义:增强了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军事威慑,提升中国国防安全,让中国在国际舞台更有话语权。激发国人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凝聚全国力量搞建设,奠定科技兴国信心。培养大批科研人才,推动航天、核能等尖端科技发展,为后续国防科技、民用科技进步打基础。
【17题答案】
【答案】(1)历史事件:长征。
精神遗产: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名字:邓小平。代表性城市:深圳。
历史作用: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实践;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奠定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和实践引领中国突破传统体制束缚,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史实: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接待尼克松访华。
(4)认识: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改革开放故事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外交故事彰显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形象。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既能让国内民众铭记历史、坚定信念,也能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中外理解与信任,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内外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文化传播,更是对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价值的诠释,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18题答案】
【答案】(1)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原因:“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2)图一 “惊天动地”:事件名称:南昌起义。历史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图二 “改天换地”:事件名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图三 “翻天覆地”:事件名称:改革开放。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3)① 毛泽东思想。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如何: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5)贡献: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储备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了解世界发展大势,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19题答案】
【答案】(1)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成功范例。
构想:“一国两制”。 (2)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民族团结与民族共同发展。
(3)观点:符合国情的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论证:1950年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土地改革按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这一改革契合“农民渴望土地、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发展”的国情,结果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工业化奠基,促进经济发展。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大锅饭”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安徽小岗村率先“包干到户”,后推广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一改革契合“农民需要自主经营、调动积极性”国情,结果是农业大丰收,农村乡镇企业崛起,推动农村经济繁荣,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结论: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因贴合当时农村“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国情,释放经济活力,证明“符合国情的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