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 下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A. 创立殿试,选拔人才 B. 创立科举,修建大运河C. 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 D. 清丈田亩,实行一条鞭法2. 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 )A. 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 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3. 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安史之乱的严重破坏 B. 少数民族贵族反叛中央C. 黄巢起义的致命打击 D. 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4.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唐朝情况的学习提纲,其主题应是( )诗歌:《李白诗集》 书法:《颜氏家庙碑》 绘画:《送子天王图》 雕塑:敦煌莫高窟A.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高超的工艺水平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民族交往与交融5. 宋朝积贫积弱由来已久,所谓积弱,是指宋代军队低下的战斗力。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实行( )A. 青苗法 B. 方田均税法 C. 保甲法 D. 募役法6. 下列图片呈现是宋元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 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B.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 加速了元朝统一的进程 D. 促进了宋代外贸的繁荣7. “这一权力结构变化,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者的个人的主观意志。”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A. 设立通判 B. 完善三省六部制C.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 废丞相权分六部8. 在浙江义乌、慈溪戚继光练兵处,浙江台州戚继光得胜处,均建有戚继光纪念馆。下列属于戚继光的贡献是( )A.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 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 消灭西突厥汗国,完全统一西域9.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后来却因种种原因,使它逐步走向灭亡。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 )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朝政腐败,宦官专权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10. 清初随着军机处的成立,一种新的沟通管道,即奏折制度应运而生。奏折直接送往内廷由皇帝御览,皇帝军机处磋商,之后才往下层的内阁与相关部门进行附议或执行。奏折制度的产生( )A. 使军机处具有了决策权 B. 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C. 说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D.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11. 18世纪,当欧洲上空“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禁锢中国人“思想的牢笼”是( )A. 提倡“知行合一” B. 抨击佛教 C. 提倡无神论 D. 大兴文字狱12. 下列著作与其相关表述匹配正确的是( )选项 著作 相关表述A 《唐本草》 明朝一部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B 《资治通鉴》 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C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 《红楼梦》 是昆曲的传世之作A. A B. B C. C D. 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并非完全被动防御,而是统治者基于政治、经济考量的主动选择。明朝海禁主要针对倭寇和国内不稳定因素,清朝则更注重防范西方殖民势力与反清力量勾结。此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政策实施的经济基础,统治者认为无需依赖外部资源。——摘编自《明清海禁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图A人物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_(机构),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元朝时期,___________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进入鼎盛时期。1405-1433年,图B人物___________率船队七次下西洋。(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国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外城的“坊”和“市”整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国内外商人在这里集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雕塑、音乐、舞蹈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长安城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摘编自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等材料二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宋时期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南宋中后期正值温暖期,环境湿润,雨量充沛,南方地区的耕作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摘编自郑学檬《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三 明初,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用银之势不可遏制,在流通领域已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城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从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15. 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和同一家】材料一【并立交往】材料二 自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签订和约结束战争状态,边境地区开始互市“榷场”,两国的边贸活动大规模展开。“榷场”的设立,将宋、辽两国从战争对立引入和平通商,推动了两国经济发展。“榷场”经济有效弥补宋、辽两国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对宋、辽国力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摘编自许淑慧《宋辽“榷场”贸易考究》【交融出新】材料三 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元朝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民族杂居现象。一些周边民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各民族的杂居共处促进了民族融合。原居内地的契丹、女真人,在元朝已渐与汉族合一;新入居的色目人,也与汉族居民交往渐深,在元亡后自然地融入了汉族……同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摘编自张帆《述论元朝的民族关系》巩固边疆】材料四 清朝民族众多,大多分布于边疆地区,其治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民族政策,在进行边疆治理时,根据边疆各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同时对边疆各民族上层人物加以优待,有效地增进了各民族的向心力。此外还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材料二中宋辽两国签订的“和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历史意义。(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根据材料四,概括清朝治边措施的特点。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七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题答案】【答案】(1) ①. 大唐西域记 ②. 市舶司 ③. 海外贸易 ④. 郑和(2)原因:明朝防倭寇、国内不稳定;清朝防西方殖民势力与反清力量勾结,本质是维护统治稳定,通过限制对外交流,削弱外部威胁。中国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统治者认为“无需依赖外部资源”,从经济根源上缺乏开放动力。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因素:国家政策、政权稳定。经济形态、经济需求。文化自信。宗教、思想交流需求。航海、交通技术。【14题答案】【答案】(1)布局特点:城市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坊”与“市”严格分开,整齐排列。地位:长安城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大都会。(2)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表现:宋朝: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和草市;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著名的大商港,政府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国内外商客往来频繁;漕运、海运发达,促进了国内商业交流;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3)原因:原有货币弊端凸显;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补充货币缺口。认识: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基础。货币演变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海外贸易对古代经济影响深远。【15题答案】【答案】(1)方式:和亲、会盟、设立机构。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和约:澶渊之盟。积极影响:政治上,结束战争状态,使宋辽长期保持和平;经济上,促进边境贸易,弥补双方生产、生活物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上,促进宋辽民族交流,加深相互了解。(3)新发展:民族杂居现象普遍,形成新民族(回族) ,原有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历史意义: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4)管理措施:设机构;册封;改土归流。特点:因俗而治、优遇上层、完善制度。主题名称:“古代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的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