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了许多重大决定。这次会议决定的内容不包括( )
A. 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 B.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C. 通过并公布国旗图案和国徽图案 D. 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战争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这里主要是指该“战争”( )
A.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 据统计,1949年之前,中国77%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沿海地区,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5%的投资和75%的新厂房集中建设在内陆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在于( )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优化了工业布局
C. 促进了中苏友好 D. 推动了经济发展
4. 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导致如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 三大改造 B.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D. “大跃进”运动
5. 如图是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创作于1954年,画中老人手中拿着的是准备包裹进手绢里的选民证,该画反映了( )
A.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步展开
6.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③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 “左”倾泛滥,严重挫折 D.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7. 八年级(1)班同学探究“红词”中的人物,下列词汇表述的人物是( )
浴血奋战,力保旅顺,战火中天地泣。钢铁身躯。
长叹英年逝,可歌可泣,傲霜红梅香余,时代英魂风。
A 焦裕禄 B. 雷锋 C. 钱学森 D. 王进喜
8. 如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款÷主营业务收入额错误100%)。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年度平均
2004 3.2% 4.07% 2.71% 3.33%
2005 3.48% 4.41% 2.82% 3.57%
2006 3.65% 4.61% 3.06% 3.77%
A. 国有企业收入呈减少趋势 B. 外资企业丧失了竞争优势
C 经济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 D. 所有制结构发生彻底变革
9. 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如下图是九年级李明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时收集到的一组绘画。据此推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对外交流,大国崛起 B. 加入APEC,市场经济
C. 科教兴国,解放思想 D.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10. 安徽芜湖特产“傻子瓜子”是年广久创立的著名瓜子品牌,于1979年12月注册商标;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及“傻子瓜子”;1984年.邓小平第二次提到“傻子瓜子”,使得年广久个体户雇工问题得到解决;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再次谈到“傻子瓜子”。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 )
A. 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 民众法治意识的提升
C.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综合国力的增强
11. 下图是我国特定时期经济政策的产物——粮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宣告停止使用。这说明从此我国( )
A. 加强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
B. 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注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 实现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全面接轨
12. 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共十三大——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 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
D. 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1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 实现直接“三通” B.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5.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该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C. 中华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D.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16. “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对敌人实施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目标。”我国承担这一使命的军种是( )
A. 火箭军 B. 航空兵 C. 海军陆战队 D. 战略支援部队
17.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从而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这证明( )
A. 国际争端可以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 B. 与会国家完全赞同和平共处原则
C. 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团结合作 D. 会议消弭了朝鲜南北方矛盾冲突
18. 1971年《人民日报》报道称,得悉中国代表团将在十一月十五日首次参加本届大会的全体会议的消息后,许多国家的摄影记者很平就赶到联合国大厦的前门,等候拍下这个“历史性的镜头”。材料描述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C.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 D. 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 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始于20世纪50年代。下表是1957—1978年中国向其他国家赠送熊猫概览。这一时期的“熊猫外交”( )
时间 1957 1960 1972 1972 1973 1974 1974 1975
国家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西德 墨西哥
A. 服务于外交的时代需求 B. 侧重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 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深化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20. 2024年2月17日,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材料表明中国( )
A. 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关系格局
B. 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
C. 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D. 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
21. 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 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 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 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D. 严重个人崇拜带来巨大的危害
22. 下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③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23.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地处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从建厂开始,太钢渣场逐渐形成一座体积达1000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对太原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太钢人依靠创新驱动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不仅使得渣山变青山,而且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家电等各个领域及三峡、奥运等国家重点工程。据此可知,太钢遵循的发展理念是( )
A. 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
C. 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协调发展 D. 坚持对外开放,强化国际合作
24. 1957年,《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提到遗传学中的两个学派,批评苏联只许一家独鸣的错误。毛泽东将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并起草按语“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材料反映了毛主席主张学术要( )
A. 百花齐放 B. 百家争鸣 C. 兼容并包 D. 走自己的路
25. 我国航空航天器命名有“天问一号”“嫦娥”“玉兔”“墨子”等,这些彰显中国魅力的命名( )
A. 提高了国威军威 B. 体现了文化自信
C. 维护了世界和平 D. 提升了科技实力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
材料二: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材料三: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材料四: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1)根据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使中国“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材料二选自1950年土地改革中国家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据材料二,指出这次改革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化。
(3)经济政策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为了把农民“组织起来”,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
27.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图 图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材料二:1978 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
材料四:过去,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主要是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如何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推动国内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经贸体制的关系。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中国的对外开放举措,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来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就是这个历史要求的时代产物。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
(1)材料一中图A和图B有怎样的关系?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设想“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获得的两点启示。
28.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歌曲《天路》
材料二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歌曲中被藏族人称为“神奇的天路”“吉祥的天路”是指哪条铁路 它的建成与党在西部实施的哪一战略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意义是什么
(3)请把材料三中①②内容补充完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认识。
29.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已经实现从外交大国到外交强国的转变,赢得世界的赞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年代尺
材料三: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2)写出材料二中年代尺上的空白处的历史事件。从1950年到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写出当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怎样的布局特点?
(4)综合上述外交大事,请你说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B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经济政策: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
(4)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7题答案】
【答案】(1)图A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图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影响: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设想: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3)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性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变化:由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到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
(5)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制度创新;要勇于实践;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28题答案】
【答案】(1)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
(2)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②九二共识。
(4)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9题答案】
【答案】(1)“中国声音”: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事件:尼克松访华;变化: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形势;决策者的作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