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七年级(下)学业质量达标监测试卷历史(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 魏晋南北朝时期,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隋定都长安统一全国后,迫切需要密切与南方富庶经济区的联系。材料可用于说明隋朝( )A. 开凿大运河的动机 B. 统一全国的历史背景C. 全国经济水平均衡 D. 短暂而亡的政治原因2. 贞观元年,朝廷诏令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原2000余名官员被大幅缩减至643人,并设立了“四善二十七最”考核制度,作为官员升降任免的标准。唐廷此举意在( )A 重视发展生产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打击权贵豪门 D. 完善科举制度3. 李白在《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即长安西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 )A. 手工工艺品种类丰富 B. 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C. 都城的繁荣开放 D. 精湛的建筑艺术4. 地图可以还原历史场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 )A. 开始出现在七世纪 B. 仅危害于黄河流域C. 削弱了唐中央集权 D. 导致南方人口北迁5. 他的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的所见所闻,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城邦的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和音乐舞蹈等风土民俗。材料中的“他”是( )A. 阿倍仲麻吕 B. 鉴真 C. 崔致远 D. 玄奘6. 两宋科举规模相较于唐代明显扩张,录取人数近乎十倍于唐,文官士大夫群体规模得到较大扩充。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宋朝( )A. 节度使收税权力削弱 B. 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C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 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7. 史载,契丹文字先后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字形模仿汉字,“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契丹文字创制的史事反映了辽宋时期的( )A. 民族交融 B. 科技进步 C. 民族纷争 D. 经济繁荣8. 据《元史》记载,“(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A. 限于内地 B. 辖区辽阔 C. 掌管六部 D. 权力集中9.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书,后来之所以被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是因为宋神宗认为该史书( )A. 采取了编年体叙史方法 B. 记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C. 颂扬了宋朝的统治政策 D. 能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10. 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教材辅栏中收集了下列图片。据此,推断开展的研究主题是( )A. 国家统一 B. 边疆治理 C. 中外交往 D. 医学发展11.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朱元璋强烈反对设立丞相,根本目的是为了( )A. 分散兵权 B. 强化皇权 C. 牵制地方 D. 尊孔崇儒12. 戚继光鉴于卫所军缺少训练,战斗力不强的弱点,就从土居乡民中招募剽悍之士组建新军。他又根据江南地多沼泽,不利于大规模用兵的特点,创造出“鸳鸯阵法”。材料说明戚继光( )A. 重视军队数量的扩充 B. 善于根据实际定策略C. 仅依赖地形制定战术 D. 不重视军队装备更新13. 在清政府如何处理台湾的问题上,名将施琅提出台湾是“东南数省之屏蔽”,更是防御西方殖民者之门户。材料表明,施琅强调台湾的( )A. 国防意义 B. 经济地位 C. 文化价值 D. 交通优势14. 乾隆年间,山东官员奏报称,“番薯耐旱易活,山地沙地皆可种植,亩产千斤有余”。乾隆帝随即下令刊印《甘薯录》并推广至北方各省。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清朝( )A. 北方旱作技术革新 B. 江南地区双季稻普及C. 甘薯商品化程度加深 D. 全国人口跃升至3亿15.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要求。历史解释即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评判,并揭示其本质与意义的表达。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等书籍B.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划定了分界线C. 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利于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D. 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边疆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经常出兵侵扰。内地则因隋末唐初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人民流亡,土地荒芜,经济凋敝。许多地区“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人口较为密集的河南,同样也是“田地极宽,百姓太少”。从统治阶级内部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关东、河北地区的门阀大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庶族地主的政治势力有所发展,但是,各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仍需调整。——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宋刚建立,百废待兴,军队亟需整顿、加强,其数量至多不过十二万,并且是以步兵为主。辽朝幅员万里,疆域数倍于北宋。尽管当时的辽穆宗相当昏庸,外号人称“睡王”,皇室内部矛盾重重,但辽军号称五十万,以骑兵为主,由能征善战的名将统率。宋朝单靠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很难战胜辽朝。宋朝的军事力量超过南方各国,当时南方各国虽然经济繁荣、财政充裕,可是统治黑暗、兵力单薄。宋朝平定南方之后,财政收入增加,然后挥师北伐,力量倍增,取胜把握较大。——摘编自张邦炜《两宋王朝史》材料三 1690年,噶尔丹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联合沙俄攻打北京,直接威胁清的统一和首都北京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亲征反击,开始了平定沙俄煽动下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战争。这场战争历经康、雍、乾三代,历时68年之久,直接关系到新疆、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的安定和统一。这场斗争的胜利,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和开发,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被侵犯,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强大,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祖国的疆域。——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治理国家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项他为解决上述相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2)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锐意统一天下。根据材料二,帮助宋太祖分析采取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理由。(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战争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4)综上,谈谈你的感悟。17. 经济活动关联社会的各个方面。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以“经济与社会”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任务一 识农业工具】图一 图二【任务二 探海上活动】南宋海船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任务三 析人口发展】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田亩数变化示意图(1)请分别指出任务一中两幅图片所示的唐朝新式生产工具的名称。并分析这些新式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所产生的共同意义。(2)任务二中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何历史研究价值?结合所学,请简要说明任务二中两幅图片所示史事之间的联系。(3)根据任务三的图表信息,指出清朝前期人口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中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中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印刷术、瓷器、造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整编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观点,并用隋唐至明清时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5年春七年级(下)学业质量达标监测试卷历史(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题答案】【答案】(1)问题: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需调整;措施:轻徭薄赋(或击败东突厥,完善三省六部制)。(2)理由:南方各国经济繁荣但兵力弱,易于攻取;平定南方可增加财政收入,为北伐提供保障;辽朝军力强大,需积蓄力量。(3)战争特点:历时长久(68年),多代帝王参与;涉及边疆多地区;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历史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现代疆域基础,加强边疆管辖。(4)感悟:维护国家统一需长远战略和果断措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巩固政权的重要保障。【17题答案】【答案】(1)名称:筒车,曲辕犁。意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价值:为研究南宋时期的造船技术、海外贸易提供实物证据。联系:造船技术进步推动海外贸易发展,海外贸易需求也促进造船技术提升。(3)趋势:持续增长。影响:促进经济繁荣。【18题答案】【答案】观点: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证: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后传入欧洲,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航海技术发展,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地理大发现提供技术支持。综上,中国古代科技以长期领先的优势,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等成果跨越地域界限,深刻融入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印证了中华文明对人类进步的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