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导入新课主题一铁甲烽烟碎山河材料一:“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征讨方略》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日本的想法吗 材料二:《清国通商综览》,这是由日本人撰写并出版的有关当时中国的百科全书,以及记载中国各地将领的名字的《邻邦兵备略》,两本书的出版意味着当时日本对清朝了如指掌。而此时的清朝对日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仅有的大清国驻日本公使馆参赞写的《日本国志》在战争结束后才出版。材料三:东学党乱,势甚危急,乞速派兵协剿,以安社稷……朝鲜为贵国属邦,贵国若不派兵,我国危矣。材料四:以清国出兵为借口,我亦有派兵之必要……若失此机,再无取朝鲜之途。说说材料三中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于材料四中的“借口”,你有何看法 朝鲜的东学党起义。这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旅顺大屠杀材料一:材料二:“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四日对平民进行无差别屠杀,街道上堆满残缺的男女老幼尸体……一名日本军官甚至用刀刺穿一名婴儿并将其挑起示众。”材料三:“经考证,旅顺屠杀遇难两万多人……日军系统性灭口掩盖罪行,仅留36人处理尸体。”结论:日军的残暴、野蛮,显露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谈谈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并签订《马关条约》。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二亿两的赔款和三千万两的‘赎辽费’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靠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状况,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赔款数额巨大,政府无力偿还,通过贷款的方式向列强借钱。与材料一中地图对比,中国通商口岸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中的通商口岸位于东南沿海,此时通商口岸已经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并且已经到达重庆等地,说明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材料五:“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其他列强通过哪个条约的哪项条款获得同等利益 对于本国民族工业产生何种影响 1843年《虎门条约》中“片面最惠国待遇”。允许在华开设工厂,就可以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四:小组活动:史料对比与辩论分组任务:A组:分析中日军事实力对比表小组活动:史料对比与辩论B组:阅读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史料。材料一:海军衙门奏折:“开办以来,部拨各款,原备南北洋海防经费、东三省练饷、水操,内外学堂各项,需用浩繁,本有入不敷出之势,又加以颐和园工程需款,亦属不赀,又不能不竭力兼筹,用蒇要工”。——《海军衙门奏销档》C组:对比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改革态度。清政府态度材料二:“我国决然不会进行如此变革(指日本改变风俗),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道、电信等机械方面,积极吸收西洋的东西。”——李鸿章1876年会见日本公使森有礼时的表态材料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小组活动:史料对比与辩论明治政府态度材料四:“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五条誓约》材料五:“西洋文明之精髓在于技术与制度……须急起直追。”辩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知识拓展: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从上面的诗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 主题二群狼逐鹿分华夏列强小剧场之“我”的要求列强小剧场之“我”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列强)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主题三民资萌芽破茧生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然而,他并未踏上传统的“状元宰相”之路,而是在给翰林院的辞职信中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在国内风雨飘摇、列强虎视眈眈的社会背景下,毅然选择从商,将毕生精力投入实业。他怀揣着建设“新世界之雏形”的梦想,由一介穷书生艰难转身为新一代实业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到底怎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材料一:“据统计,1895—1913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平均每家资本额仅约20万元,而同期外资在华企业平均资本额超过100万元。”材料二:“申新纱厂初期纺纱机购自英国,技师亦聘自外籍,每遇机械故障,常需停工待修,成本倍增。”材料三:“1913年,民族资本企业中,纺织业占48.5%,食品工业占23.8%,而重工业(如机械、冶金)仅占4.2%。”材料四:“1913年,上海、广州、武汉三地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民族资本企业,其中上海一地占全国工厂总数的33%。”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核心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方式来救国于危难之间。即使道路茫然,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时代的潮流之中。而今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局面也被打破。当“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照片出现在英国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中,不禁让我们想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甲午的血泪告诉我们——“海权即国权,海防即命脉”。从北洋舰队的悲歌到今日航母劈浪,从列强瓜分的屈辱到“一带一路”的共赢,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 愿每一位学生以史为鉴,强我海防,铸就中华民族的星辰大海!板书设计素养检测1.1894年7月,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日本军舰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约1200名清军士兵遇难。”这一事件标志着 (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甲午中日 战 争 正 式开始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痛心疾首:“割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康有为则呼吁“救亡图存”。两人反应的共同核心是 ( )A.反对清政府腐败无能 B.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C.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 D.呼吁发展近代工业3.甲午战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与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采用机器生产 B.产品是否投入市场C.企业性质是否为官僚资本 D.是否服务于军事目的BBB素养检测4.有学者指出,甲午战前列强侵华以“贸易+特权”为主,战后变为“投资+特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B.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C.清政府主动开放中国市场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减轻B问题解答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请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说明这些影响如何推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答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政治层面:(1)主权遭到破坏,财政崩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统治危机显现,战争暴露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众对清廷统治的信任瓦解,革命思潮萌发。2.经济层面:(1)资本输出扩大,列强通过设厂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2)传统经济瓦解,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3.社会层面:民族意识觉醒,民众救亡热情高涨。二、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1.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推动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挽救危机。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外资侵略。3.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为辛亥革命埋下伏笔。问题解答(2)从外部因素看:列强侵略加剧: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欲望强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边疆危机全面爆发,压力巨大。国际环境不利:在国际上,中国处于弱国地位,列强相互勾结,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往往相互配合,使中国在应对边疆危机时面临多重压力,难以获得外部支持。综上所述,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的不利因素,未能有效抵御边疆危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