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1课 五四运动目录一二二四三六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裂变与微光五四运动的爆发——呐喊与力量这件旗袍为何剪裁简洁、摒弃刺绣 它背后藏着怎样的革命密码 导入新课从一件旗袍看五四女性的觉醒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材料: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中国社会的希望”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巨大落差 虽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人们的思想仍处于封建腐朽的旧社会荼毒,袁世凯也力推恢复帝制,承载着无数革命人士希望的民主共和国摇摇欲坠。新文化运功的背景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1.兴起绘制1915—1919年时间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倡导“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1917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1918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思考:这些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新文化运功的过程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治倒行逆势催生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冲破封建桎梏;胡适倡导白话文与鲁迅批判封建礼教的文化革新,瓦解了旧文化霸权,培育了觉醒的青年群体;至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积蓄的民主意识与民族危机碰撞,最终引爆五四爱国运动。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2.内容(1)破:抨击旧道德、旧思想材料一:引自《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一个贞烈的女孩子》14岁的阿毛,成了望门寡。父亲将她关在屋里。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就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提四个大字“贞烈可风”。材料二:引自《新青年》第五卷第2号《我之节烈观》鲁迅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2.内容(1)破:抨击旧道德、旧思想合作探究:①父亲为什么要饿死女儿 贞烈的名声能带来什么 ②这是一种怎样的道德观念 结论:①父亲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认为贞烈的名声是天下第一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也添光彩。②这是一种没落封建制度下畸形的道德观念。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2)立:提倡民主与科学材料一:引自《新青年》第二卷第4号《袁世凯复活》陈独秀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材料二:引自《新青年》第六卷第5号《药》鲁迅(刽子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包好,包好! 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材料三:引自《科学与鬼话》鲁迅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2)立:提倡民主与科学合作探究:①陈独秀认为复辟帝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老百姓会买人血馒头 ③科学有什么作用 结论:①陈独秀认为分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才是复辟帝制的根本恶因,实质是国人缺乏民主思想。②老百姓买人血馒头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思想。③科学能教人明白道理、思路清楚。陈独秀将民主与科学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3)形:倡导文学革命,白话文与新思想的破冰之舟学生活动:语言密码破译——分发两份“密信”A信(文言):“夫文学者,载道之器也。今欲废文言而用俚语,是犹弃周鼎而宝康瓠……”B信(白话):“文学应该像活人说的话! 死文字写不出活文学!”任务一:翻译 A信大意,标出生涩词汇。任务二:对比B信的直白表达,讨论哪种更易传播思想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功的兴起——彷徨与觉醒情境创设:展示1921年《新青年》停刊号中的读者来信:“贵刊如暗夜火炬,然火炬终将熄灭,光明何以永续?”思考:如果给这位读者回信,你会列举哪些新文化运动留下的“永不熄灭的火种” 新文化运功的影响《新青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这是一个文化的符号,真是“五四不读《新青年》,就称英雄也枉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呐喊与力量中国大使顾维钧:“这是对中国的公然背叛!”北大学生领袖:“列强欺我中华无人 同胞们,五月四日天安门前见!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思考:对于顾维钧大使的言论你怎么评论 如果你是当时社会大众一员,你会如何声援?(列强无视中国合理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为中国的境况感到悲哀,弱国无外交)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复原历史场景凡尔赛和约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呐喊与力量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假如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员,为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和日本的侵略行径,请你写一张爱国宣传单或设计游行口号与行动方案。2.五四游行实况———模拟历史现场:五四游行策划会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陈独秀先生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集结军舰,逼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爱国运动,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怒潮。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呐喊与力量五四运动扩大(1919年6月)天津商人李四:“京津商界联合罢市! 宁亏千金,不辱国格!”湖南青年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必是救国良方!”上海工人王五:“夜校先生今日讲授‘劳工神圣’,吾辈方知团结之力!”女学生郭隆真(天津):“救国岂分男女 女界同志会已缝制‘誓死力争’袖章千件!”(引用《天津益世报》报道)。思考:1919年6月,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三罢”风潮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对比甲午战后的“公车上书”,为何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能引发全民怒火与抗争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2.五四游行实况———模拟历史现场:五四游行策划会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呐喊与力量在举国上下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2.五四游行实况———模拟历史现场:五四游行策划会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裂变与微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材料一:“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李大钊材料二:“1920年全国工人达200万,罢工次数激增。”思考: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回应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实践范例,新文化运动破除思想桎梏,五四运动促成马克思主义与觉醒的工人阶级结合,而中国工人群体的壮大与苦难现实则为理论落地提供了阶级基础与社会土壤。思考: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和行动中解读其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裂变与微光2.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材料一:1920年上海、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多为五四骨干。材料二:毛泽东评价:“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了准备。”结论: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裂变与微光五四运动以无产阶级觉醒、马克思主义传播、反帝反封建目标为特征,打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开启了中国革命由共产党领导、依靠工农联盟的新阶段,因此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开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裂变与微光3.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历史照进现实:讨论青年如何传承“五四精神”。以五四精神重燃青年理想——五四精神不是历史标本,而是解决当代问题的行动哲学。青年需以爱国情怀锚定方向,以科学理性破解困局,以民主意识重构规则,以进步精神开拓新路。唯有将五四精神转化为“反抗与建设”并重的实践,方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觉醒篇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核心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从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到全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展现彻底性。本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五四运动的行动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展开,揭示思想—行动—政党的革命逻辑。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现实议题,阐释五四精神的当代传承,强调开放社会与公平机制对青年发展的意义。板书设计素养检测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最准确的表述是 ( )A.新文化运动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B.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将思想批判转化为社会行动C.五四运动彻底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主张D.两者均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领导力量2.以下史料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水岭的根本原因是 ( )A.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B.提出反帝反封建目标C.无产阶级开始领导革命 D.北洋政府被迫妥协ABC素养检测4.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示范B.中国工人阶级数量庞大且受多重压迫C.新文化运动彻底清除了传统文化影响D.北洋政府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思想5.若五四运动未形成“学生—工人—市民”的联合行动,最可能导致 ( )A.马克思主义无法传入中国B.北洋政府顺利签署《凡尔赛条约》C.中国革命仍由资产阶级领导D.新文化运动迅速转向保守复古CB问题解答思考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历史转折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领导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斗争目标的彻底性:明确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3)思想与组织的革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基,马克思主义通过《新青年》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理论准备;运动中形成的“学生—工人—市民”联合模式,为革命统一战线策略提供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