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 土地改革赢得民心二 三大战役决胜战场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明方向目 录导入新课图一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图二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颁布土地改革文件到解放南京,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短时间内扭转乾坤 1947—1949年,中国经历了三场改变命运的变革:土地改革赢得民心,三大战役决胜战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明方向。问题探究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一、土地改革赢得民心1.土地改革赢得民心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作,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原因: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和内容是什么呢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一、土地改革赢得民心1.土地改革赢得民心土地政策的调整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材料二:由于进行了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了身,我们党才能在东北站住脚,扎下根,我们的部队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兵源、那么充足的粮草,来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较量。影响:①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一、土地改革赢得民心1.土地改革赢得民心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一、土地改革赢得民心1.土地改革赢得民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时间、军队、结果和意义。毛泽东对这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对整个解放战争起到巨大影响。为什么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二、三大战役决胜战场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人,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二、三大战役决胜战场A组: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定乾坤解放战争时,东北野战军打响辽沈战役。依中央军委部署,先攻锦州以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退路,形成“关门打狗”态势。国民党军妄图解围,蒋介石派兵猛攻塔山,廖耀湘部驰援,皆被解放军成功阻击。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总攻锦州,次日攻克,歼灭守敌,断绝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长春国民党守军起义,沈阳守军溃败,东北全境解放,为全国胜利奠定基础。B组:淮海战役——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规模浩大,百万民工踊跃支前。陈毅元帅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用小车运送物资、转移伤员,全力支援人民解放军,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二、三大战役决胜战场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二、三大战役决胜战场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C组平津战役——古都新生的智慧抉择平津战役期间,中央军委采用“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术”,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中国共产党通过军事施压与政治争取,在各界努力下,傅作义最终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这既减少百姓伤亡,又保全千年古都文化遗产,为新中国建设留存宝贵资源。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组:南京解放——钟山风雨起苍黄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妄图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次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防线。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二、三大战役决胜战场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思考:解放战争为何能在短短三年内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都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支持、正确战略战术、先进政治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胜利不仅改写了中国命运,更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言:“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真理具有深刻启示。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明方向情境导入——“进京赶考”的故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中国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问:“赶考”比喻什么 中国共产党要“考”什么?为什么说“退回来就失败了”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明方向情境导入——“进京赶考”的故事这里的“赶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举考试,而是指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即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领导人民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考的是党的执政能力。毛泽东用“退回来就失败了”强调执政考验的严峻性。“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清醒认知与忧患意识的体现。从“进京赶考”到新时代的“新的赶考之路”,其核心始终是:党必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不断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精神是激励全党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核心总结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革命热情,为战争胜利奠定群众基础。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以“关门打狗”“人民支前”“和平改编”等战略与智慧,歼灭国民党军主力150多万人,加速了全国解放进程。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提出“两个务必”,为执政建设指明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国家现代化开辟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应铭记“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传承红色基因,以奋斗姿态续写“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代华章。板书设计素养检测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决定首战东北。为此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3.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地区。这次胜利进军的意义是 ( )A.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DD素养检测4.陈毅在1948年的某次会议上指出:“去年我们这一反攻,带决定性的胜利就是把蒋介石的战略方针破坏了,把战争包袱放到 ‘蒋委员长’头上。”材料中的“反攻”指的是 ( )A.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5.毛泽东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解放军主力兵团兵力不占优势,但是解放军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由此可知,淮海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军绝对的兵力优势B.毛泽东高明的指挥艺术C.解放区雄厚的物质基础D.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AD问题解答思考 结合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过程,以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分析解放战争在短短几年内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答案 土地改革赢得民心,为战争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是战略战术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正确的战略战术保证了战场上的胜利,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则为巩固胜利成果,开展后续建设指明方向,三者共同推动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