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共43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共43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
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目录



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新长征·再出发
长征精神·红色基因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的这组雕塑反映的就是当年中央红军8万多人在于都集结,从于都渡河出发开始长征的一组场景。
导入新课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雕塑》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中原大战,使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中央互相削弱,消耗实力,同时放弃进攻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红区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在中原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区域已蔓延到江西、湖北、福建、广东等11省。红军建立了中央(赣南、闽西)、湘鄂赣等根据地,革命力量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1.正确战术,反围成功
面积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原大战等军阀混战使国民党无暇顾及红军和根据地,红军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战略布局和根据地建设。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1.正确战术,反围成功
红军前三次反“围剿”结果:胜利。
前三次反“围剿”的指挥者是谁:毛泽东、朱德。
分别对①②③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1.正确战术,反围成功
毛泽东的指挥对前三次反“围剿”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毛泽东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免与强敌正面硬拼,使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能够保存实力,有效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指挥,红军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红军可能难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缺乏“诱敌深入”的思想,可能与敌军正面硬拼,导致重大伤亡,可能在战斗中频繁失利。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1.正确战术,反围成功
材料一: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等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取得了中央领导地位,开始在党内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他们否定敌强我弱的前提,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
材料二:1932年底,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此时,毛泽东因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挤,已离开红军领导岗位。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初期作战失利。
材料三:面对不利战局,朱德、周恩来果断改变作战计划,他们借鉴毛泽东前三次反“围剿”中“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战略战术思想,在黄陂、草台岗两次伏击敌人,基本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特点。
否定敌强我弱,先冒险,后保守、逃跑。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1.正确战术,反围成功
结合材料二分析,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
毛泽东因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挤,已离开红军领导岗位。
结合材料三分析,在朱德、周恩来的指挥下,怎样转败为胜
朱德、周恩来果断改变作战计划,借鉴毛泽东前三次反“围剿”中“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战略战术思想转败为胜。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2.“左”倾冒进,战略转移
王明去苏联后,博古成为“左”倾教条主义方针的执行者,他对完全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李德十分信任和支持,李德和博古实际上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最高军事指挥者。
国民党军在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时,采取碉堡推进、步步为营、经济封锁的堡垒政策。面对敌方采取新的战略战术,中共中央应采取什么战术呢
分组辩论:
假设你所在的小组支持毛泽东路线,另一小组支持博古、李德路线,就“第五次反‘围剿’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展开辩论。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1933年9月,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 “围剿”。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2.“左”倾冒进,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中共中央犯了“左”的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中,“左”的错误在军事策略方面有哪两种表现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制定战略要立足国情与实际,不能照搬照抄;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避免阵地消耗战;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术策略。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2.“左”倾冒进,战略转移
材料一: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反“围剿”失败。到1934年,中央苏区面积大幅缩小,红军陷入困境,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妄图吞并华北五省,中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材料三: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叶剑英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2.“左”倾冒进,战略转移
材料一中“战略转移”是指哪一军事行动:长征。
结合材料一,分析长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根本原因:“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分析长征的目的:
一方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不断缩小,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当时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需要带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一)“左”倾教条失良策
3.退却逃跑,血染湘江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第一组负责事件: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找出红军长征的路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把各自负责的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并绘制与此相关部分的长征路线示意图。
《红军渡·长征源》: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哟……”
江西省于都县,是长征的出发地,拥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等革命纪念圣地,继而称之——长征源。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也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
说一说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时间、地点:1934年10月,江西于都。
开始标志: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第一组负责事件: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第二组负责事件: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从长征开始到11月底,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广西考察第一站,首先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他强调:“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材料一: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可是,“错误路线的执行者将这次战略转移当作是一个根据地到另一个根据地的大搬家”。博古曾说:“当时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正因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背上大量的坛坛罐罐,致使战斗部队行动迟缓,丧失了许多有利时机,使蒋介石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修筑第四道封锁线。
——摘编自《红军长征回忆史料》
材料二:“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结合材料一,指出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什么呢
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到11月中旬,红军已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中央红军势必渡过哪条江,与身处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湘江。
第二组负责事件: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蒋介石已判明中央红军西进的计划,构筑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湘江战役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战役。
材料二是在桂北民间一直流传的民谣,描述的是湘江战役怎样的场景呢
湘江战役的惨烈。
依据材料一分析湘江战役,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的原因是什么呢
1.把战略转移当大搬家,使红军行动不便,无法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抗击敌人。
2.不切实际地制定了红军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方针。
“左”的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中央红军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
第二组负责事件: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第三组负责事件: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遵义会议的前奏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阅读材料一,在“危急时刻”是否应该坚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呢 请说出你的理由。
(1)应该放弃,因为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红军如继续北上,无疑将钻进敌人预先布置好的罗网。
(2)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建议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材料二中黎平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是否被党中央采纳
与会大多数同志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正式决定放弃去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红军战略进军的方向,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指出,红军前进的方向改向了哪里。
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移的战略决策,但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议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实现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第三组负责事件: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移的战略决策,但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议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实现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猴场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
材料三中的“渡江”是哪条江呢
乌江。
猴场会议,,红军作出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中央红军抵达遵义时,处境仍然极端危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后又遭受严重损失的血的教训教育了党和红军,总结了经验教训,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换错误的领导者,挽救处于危机中的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成为全党全军特别是多数高级干部,包括曾经犯过“左”的错误的一些同志的一致要求。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
第三组负责事件: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二)遵义会议放光辉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二)遵义会议放光辉
1.说说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留下哪些深刻教训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3.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中国共产党勇于纠正自身错误,是伟大的党。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四组负责事件:四渡赤水和渡过金沙江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四组负责事件:四渡赤水和渡过金沙江
依据板块二,绘制四渡赤水路线图。
通过对比红军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和四渡赤水的路线,分析四渡赤水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不同,回答四渡赤水的意义。
长征初期,红军行军路线基本上是直线前进,且多是被动应对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四渡赤水时期,路线迂回曲折,声东击西、灵活变换的方针,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因此,可以说四渡赤水是“神来之笔”。
结合板块三,分析从长征初期被围追堵截到巧渡金沙江成功跳出包围圈,这一过程对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有哪些关键意义。
摆脱敌人包围,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五组负责事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敌人被红军的英勇行为震惊了,立即燃起大火,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对岸桥头。
从泸定桥战役中突击队员冲锋在前,后面战士边爬边铺桥板的场景,能看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团队协作的哪些特点 这种协作对长征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红军团队协作具有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生死与共的特点。这种协作使红军能够凝聚力量,克服艰难险阻,是长征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六组负责事件:翻雪山、过草地和突破腊子口
画面一: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雪山,红军战士们身着破旧棉衣,相互搀扶着,沿着陡峭的雪坡前行,有的战士拄着木棍,表情坚毅,天空中飘着雪花,营造出寒冷、艰难的氛围。
画面二:一望无际的草地,到处是沼泽泥潭,红军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前行,有的陷入泥潭,战友们正伸手拉他,远处可见红军队伍蜿蜒前行,天空阴沉压抑。
画面三:狭窄的隘口两侧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座木桥,敌人在桥头碉堡疯狂射击,红军战士们奋勇冲锋,有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爬峭壁,后方有红军指挥员在指挥作战,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三幅画面,反映了长征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敌人围追堵截下,完成的哪些壮举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六组负责事件:翻雪山、过草地和突破腊子口
材料一:“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长征组歌》
材料二: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子很窄,只有约30米宽,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去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
根据材料一,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面临哪些困难。
从地理角度分析,国民党军队为什么选择腊子口作为防守要点来阻挡红军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提到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些艰难险阻
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材料一: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等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材料二: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如湘江一战,红军与优势敌军苦战,损失惨重;恶劣的自然环境,翻雪山时,气温极低,空气稀薄,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过草地时,到处是泥潭沼泽,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且缺乏食物,战士们只能以野菜、草根充饥。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吴起镇会师和会宁会师的时间及会师双方。
吴起镇会师时间:1935年10月,会师双方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
会宁会师时间:1936年10月,会师双方是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会宁会师的意义: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结合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中面临的艰难险阻对红军会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艰难险阻使红军行军速度减慢,部队减员严重,增加了会师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也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激发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朝着会师目标前进。
从红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会师的历程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思考:红军选择北上并在吴起镇、会宁会师,和当时日军的侵略态势有什么关联
日军从东北向华北不断扩张,北方抗日形势严峻,红军北上会师能更靠近抗日前线,利于直接参与抗日斗争,同时也能在北方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力量的影响范围。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团以上干部合影照片
结合北上抗日背景,说说会师对红军战士的抗日士气有什么影响。
会师让分散的红军力量凝聚在一起,壮大了队伍。战士们看到革命力量的汇集,对革命胜利更有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和斗志,提升了整体抗日士气。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材料: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使得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党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分析红军会师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哪些积极作用。
会师整合了红军力量,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和组织保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一位伟人说道,“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请你说说,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长征故事·伟大壮举
(三)勇往直前向胜利
第七组负责事件:会宁会师和吴起镇会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长征精神·红色基因
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感人的故事吗 请你讲一讲。
材料: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征精神的概括和阐述,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我们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一、寻革命之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三、新长征·再出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望伟大远征,让我们领悟伟大长征精神,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新长征,再出发!
核心总结
遵义会议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红军前行之路。长征的胜利不仅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更为全民族抗战奠定坚实基础。长征中孕育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为抗日战争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抗日烽火中不屈不挠、奋勇抗争,赢得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在新长征中不断传承和弘扬,激励着人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板书设计
素养检测
1.在红军反“围剿”及长征初期,出现了“阵地战、堡垒对堡垒、逃跑主义”等错误作战方式,这些错误行为主要源于 ( )
A.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左”倾错误
C.对国情认识不足 D.缺乏军事斗争经验
2.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多少周年 ( )
A.75 B.80 C.85 D.90
3.“ ”代表的会议名称是 (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古田会议
C
D
B
素养检测
4.长征期间,红军经过多个省份。以下红军长征经过省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
B.湖南—江西—贵州—四川—云南
C.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四川
D.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
5.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A
问题解答
思考 某电视台正在筹备拍摄一部纪念四渡赤水90周年的电视剧,你作为该剧的历史顾问,需要为第一集撰写一段开场解说词,向观众介绍四渡赤水战役的背景、重要性以及这场战役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深远影响。请将这段解说词写下来,要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字数在400字左右。
答案 观众朋友们,欢迎走进这部纪念四渡赤水90周年的电视剧。故事要从1934年说起,当时,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踏上艰难的长征之路。长征初期,错误指挥仍在延续,红军一路苦战,损失惨重,形势岌岌可危。就在这时,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也为四渡赤水战役拉开了序幕。四渡赤水堪称军事奇迹,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追兵,毛泽东等指挥红军灵活穿插,在赤水河畔与敌人展开周旋。这一战役至关重要,它是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关键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军事指挥的卓越智慧,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四渡赤水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后续革命发展保留了火种,推动中国革命朝着胜利不断前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