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 警钟长鸣——国仇恨 二 哀叹山河——国土陷 三 万众一心——保家国 目 录 四 亮剑四方——勿来犯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在西安二中任教的张寒晖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歌曲最初在西安二中演唱,并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激励国人抗战的经典之作。 《松花江上》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失地的悲愤,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歌曲中充满了对侵略者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激愤,由对东北家乡的怀念到痛苦哀伤的倾吐,再到痛心疾呼,感情层层深入,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歌词中的森林煤矿、大豆高粱说明东北的物产丰富,为什么从九一八开始就变成“流浪”了,九一八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民众认为“列强不可战胜”。美国借助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国门,日本不断学习西方,并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紧接着日本开始进犯朝鲜、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 一、警钟长鸣——国仇恨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革命党人。1930年10月开始“剿共”,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1934年开始长征。日本看到中国两党相争的局面后,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6月召开了“东方会议” 材料: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 材料中的“东方会议”确定了什么样的侵略方针? 而在两年后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席卷日本,于是日本又一次把魔爪伸向了中国。 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一、警钟长鸣——国仇恨 二、哀叹山河——国土陷 为什么日本关东军会驻扎在中国?为什么日本关东军会驻扎在南满铁路?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是什么? 1.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 2.日本为了发动战争所找的借口。 3.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扩大侵略,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短短四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日本在东北犯下了哪些暴行? 政治上,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经济上,疯狂掠夺战略资源。 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军事上,屠杀无辜人民,日军制造“七三一”细菌战等。 二、哀叹山河——国土陷 面对日本的侵略,视频中的哪一个瞬间或者哪一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1931年11月,驻防黑龙江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终因伤亡过大而撤退。 2.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一·二八事变后,蒋光鼐、蔡廷锴率领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根据党的指示进入东北工作。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被俘,狱中受尽种种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4.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和承德,继续向南推进,在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杀伤大量日军。在日军进犯察哈尔时,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率部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三、万众一心——保家国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面对严峻的形势,北平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怎样的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反动军警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万众一心——保家国 一二·九运动 材料: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8.1) 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此时,张学良将军也关心着一二·九运动的发展。一个想要团结抗日的政党与一个身负国仇家恨的将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三、万众一心——保家国 瓦窑堡会议 材料:当时正在西安主持军务的张学良对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东北大学学生特别关注,并给予高度的赞扬。他特派军法处处长赵鸿翥携款到北平慰问学生,并三次电邀学生代表赴西安与他交流抗日救国思想……经过几次会谈,张学良诚挚地表示:“东北沦陷我有责任,先父坟墓还在东北,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抗日救国义不容辞。东北青年、东北军、东北人民应团结起来,准备打回老家去。” ——摘编自章作珩《西安事变前后的学生运动》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多次恳请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无望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由于发生在12月12日,所以西安事变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形势,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了棘手的问题,是“杀蒋”还是“放蒋”? 结合当时的国内情况,怎样处置蒋介石合适呢? 三、万众一心——保家国 西安事变 四、亮剑四方——勿来犯 杨靖宇 赵一曼 一二·九运动 张学良、杨虎城 四、亮剑四方——勿来犯 铭记杨靖宇:国既不国,家何能存! 铭记赵一曼:“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铭记一二·九运动:扛起青年担当,挺起民族脊梁…… 铭记张、杨:拥有赤诚之心,秉持民族大义…… 核心总结 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标志着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二·九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西安事变则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三个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板书设计 素养检测 1.“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的“爱国三问”。其时代背景是 (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D.五四运动爆发 2.“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材料表述的是一二·九运动的 (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3.捉蒋——惊天义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重情重义。与之相关的史事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华北事变 D.一·二八事变 C A B 素养检测 4.一座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原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遗址的东南侧。该地点是震惊中外的哪一事件的发生地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辽东半岛战役 5.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口号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民主、科学 ②变法维新 ③民主共和 ④“自强” “求富” 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⑤③④ B.⑤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⑤ D.④②③①⑤ A D 问题解答 思考 谈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并对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进行评价。 答案 原因: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 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前嫌,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向转变。 评价:(1)从目的来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从结果来看,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3)从影响来看,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4)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爱国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