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 总量大,种类全
1.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明显偏低。
2. 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
3.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
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湿地
占比16%35%33%3%5%1%4%3%
利用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生态 用地
4. 耕地
(1) 重要性:在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中,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我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油、糖等主要产自耕地。
(2) 现状: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此外,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二、 分布不均:我国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利用
耕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平原和低 山丘陵区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新疆5个省区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 种植业
林地 山区 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4个省区的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4% 林业
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6个省区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 牧业
三、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 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措施
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
措施举例(以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
宜耕则耕山前、河道两侧的绿洲,地形平缓,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耕作
宜林则林山地降水较多,生长森林,适宜发展林业
宜草则草高山气温低,山地下部降水少,草地广布,适宜放牧
宜湿则湿河湖水域及周边低地宜留作湿地,发挥其生态价值
宜沙则沙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宜大规模改造
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等安全,我国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和保护的边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2.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边界
第二节 水 资 源
一、 总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
1. 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 空间分布
(1) 表示方法
通常,可用河流径流总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河流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
(2) 空间分布不均
受降水分布影响,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状况。
3. 时间分布
(1) 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较为丰富;冬春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水资源相对不足。
(2) 受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显著。
4. 影响
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二、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存在问题解决措施作用
“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 节水优先(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前提)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水资源时间调节——修建水库 水库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不仅调节了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还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
水资源空间调配——跨流域调水 为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均衡,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
2. 南水北调工程
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调水的骨干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线路西线方案中线工程东线工程
起点长江上游丹江口水库扬州
终点黄河北京山东、河北与天津
特点地形复杂,工程难度大需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利用京杭运河输送
意义 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矿产资源
一、 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1. 现状
我国是世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已有的矿产资源种类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2. 矿产资源差异
矿产 类型举例用途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
煤炭 能源矿产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 多煤少油气,总体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近年不断增长 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可开采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3/4
石油、天然气等 储量超过10亿吨的油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集中在四川、新疆,以及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
铁、铜、铝土等工业生产的“粮食”铁矿资源储量排世界第四位,但贫矿多、富矿少。铜、铝土等储量较少,钨、锡、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
稀土、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在自然界中,三稀矿产的含量少且难以开采。我国的稀土、锂、镓(jiā)、铟(yīn)等三稀矿产储量世界首位,但有些三稀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如锆(gào)等
二、 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1. 开发
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为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提供了基本保障。
2. 问题
我国矿产资源“有而不够、有而不优”的问题严峻。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只有少数种类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大多数矿产需要从国外进口。
3. 措施
为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需要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 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1. 有利条件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海鱼、海盐生产国和消费国。
2. 海水养殖
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渔场,但海洋捕捞量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为此,我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水养海洋捕捞量。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
3. 盐场
我国北起渤海湾、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海盐既是我们食盐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
4. 综合开发
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远不止鱼和盐,已经扩展到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例如,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1/4。此外,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
二、 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1. 重要性
海洋空间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海洋空间都被人类用作行舟楫之便的运输通道,构建起由沿海港口和海运航线组成的海上交通运输网络。
2. 海运
我国港通四海,通过海运航线连接世界主要沿海港口。目前,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近95%是由海运完成的,其中大部分货物运输经过南海。
3. 沿海港口
连接陆地和海洋运输的枢纽,是海洋交通运输的起讫点。我国沿海港口众多,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这些港口群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首位。
三、 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
1. 开发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分布在近海。过度的开发利用已导致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2. 开发趋势: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从近海走向远洋、从浅海走向深海。
近海地区优先注重生态保护,非必要不开发
深海地区 重点加强油气资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开发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远洋地区 适度利用远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