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农 业一、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1. 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2. 东西差异西部分界线东部水热条件优越种植业 林业 渔业平原地区 山区 主要河湖与近海海域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等北方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3. 南北差异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长城沿线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 玉米、水稻、大豆等 水稻主要产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小麦在华北平原产量最大,玉米主要产自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为生活所必需,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分界线:长城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两熟 小麦、玉米、大豆等分界线: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 水稻和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分界线:南岭南岭以南 水田 一年三熟 水稻和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4. 中国经济作物的生产我国具有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各地区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规模种植某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形成区域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我国超过80%的棉花产自新疆,约90%的油菜籽产自长江流域,超过85%的糖料产自云南、广东、广西。二、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1. 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吃饱吃好的历史性转变。2. 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病虫害防御能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3. 存在问题我国人均耕地少,还面临着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4. 解决措施我国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路径,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第二节 工 业一、 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1. 工业的重要性工业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消费产品,也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动力、工具、设备等。2. 工业生产包括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以及对矿产品、农产品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3. 地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通常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4. 工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很多日用品都依赖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实现了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体量大,超过40%的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制造的发电与输电设备、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国工业产品出口额占货物总出口额的90%以上。21世纪以来,工业产品的出口构成已经从以纺织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二、 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1. 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少数几个城市。几十年来,我国一方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大力加强工业建设。2. 分布工业类型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加工等,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的生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合计约占全国的80%。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这两个地区三、 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1. 存在问题人类正面临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工业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2. 降碳的必要性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工业,不仅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需要,也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3. 降碳措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用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高技术产业等,促进工业向低碳转型。第三节 交通运输一、 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1. 发展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道等组成的庞大交通网,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我国客货运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交通网络。2. 分布差异受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影响,我国交通线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地区,交通线较为稠密;在山区和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交通线较为稀疏。3. 高速公路我国的高速公路采用首都放射线、南北纵向线和东西横向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地区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4. 高速铁路我国的高速铁路纵横交错,“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连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未来几年,我国将扩增建成以“八纵八横”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中国桥”“中国装备”等攻克了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行的诸多难题,使我国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 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1. 概况我国海陆空交通线相互衔接,基本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通达世界,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提供保障。2. 内畅我国的高速铁路基本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城市群内0.5~2小时到达。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等,进一步衔接了一般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3. 外通我国通过公路、铁路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通过航空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海洋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 发展目标我国交通运输的通达性还在不断完善,预计到2035年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