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南岸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考试形式:开卷 分值:50分)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 特定词语反映一定历史事件,“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飘扬起来”等词语反映的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大事件是( )
A.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后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
3. 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建,该厂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华北制药厂经过科研技术攻关,在1958年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选育菌种的历史。据此可知,华北制药厂的筹建主要缘于(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C 对外开放引进技术 D.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4.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D. 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5.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下列符合该政策的经济现象是( )
A. 上海永安百货率先实行公私合营 B. 东北重工业基地接受苏联援建
C. 农村供销合作社统购统销农产品 D.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被政府没收
新中国许多重大社会变革,都能在宣传画中找到生动的艺术呼应。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搜集的部分宣传画作品,请你根据这些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6. 请你为该同学搜集到的宣传画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 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D. 新中国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7. 若再加一幅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宣传画,宣传画内容是( )
A. 联产承包好 B. 西藏和平解放 C. 三大改造 D. 经济特区设立
8.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间段的劳模评选标准。这些标准( )
时间 劳模来源 评选标准 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 产业工人、农民 劳动竞赛的“劳动最伟大”的老黄牛形象 “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20世纪60至70年代 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贡献者 “铁人”王进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世纪80至90年代 产业工人、农民、企业家、科学家 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的“当代愚公” “两弹元勋”邓稼先
A. 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C. 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符合 D. 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9. 罗马尼亚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塞维林表示,在经济上“中国提出了一种不同方案,确保政府与市场、劳动与资本、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平衡。”这体现了( )
A. 中国道路的探索 B. 对外开放的格局
C. 民族团结的气象 D. 大国外交的自信
10.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反映了( )
A. 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 B. 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C.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1. 2016年至2020年的“十三五”计划期间,国家累计向民族八省区转移支付3800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成就( )
A. 标志着中国脱贫任务完成 B. 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提出
C. 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 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2. 下表中的横线处应填入( )
《中美联合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______);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______,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2015年,习近平会见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强调: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
A. 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国两制”的原则 D. 全方位外交的原则
13. 从“全国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研制“两弹一星”,到20多个省份、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30多万人参与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再到历经30载“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科技发展成绩斐然。这根本上得益于( )
A. 社会制度的优越 B.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经济体制的深化 D. 国际环境的改善
14. 20世纪80至90年代,“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勇当先锋,通过劳动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与潜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汇聚了强大的科技力量。这表明( )
A 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5. 下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人员出境的情况,这体现出我国( )
时间 情况
20世纪80年代前 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2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
2025年 预测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55亿人次
A.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B. 出行方式发生变化
C.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摘选自求是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重大成果》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第一阶段: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阶段:1949—1978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三阶段:1978—2012年 中国共产党大胆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材料三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从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能感知教育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渐提升,触摸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发展脉搏。
一堂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9月2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走进了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思政课。一节微宣讲、一场党史问答,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 一堂远程“双师”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家门口“上好学”,曾是大山里深切的期盼。日前,和声基本功练习成为务川二中音乐班的开学第一课。除本校教师,这堂课还有远在广东的珠海一中星空合唱团教师在线上参与教学。 一堂创新讨论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人才要素充分汇聚。“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是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钱学森力学班的专属讨论课。“AI对科技的影响”“智慧型力学超材料”,翻开大二学生黄哲铖的听课本,几个专题记得很详细。
——摘选自《从三堂课看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进行了哪些大胆探索,并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全方位、多领域辉煌成就。某校八年级学生以“多维视角下的中国发展贡献”为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感受中国科技自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任务二 认识中国外交智慧】
中国作为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部分国家对中国存在意识形态偏见,在发言中攻击共产主义,指责中国为“新殖民主义”,企图将会议引向意识形态对抗。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化解矛盾、推动会议成功的关键。其精神与实践至今仍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任务三 见证中国经济新突破】
图为重庆无人机表演 世界无人机协会主席杨金才表示:“无人机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与无人机产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将赋能千行万业,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环球时报》2025.02.05
【任务四 领悟中国环境治理担当】
进入新时代,中国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中国成立“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共建国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公平正义为导向,强化联合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维护多边合作治理体系。 ——王颖《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06版
(1)根据任务一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 ”;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中央确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2)根据任务二的图文信息,指出会议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此次会议中的作用。
(3)根据任务三的图文信息,指出当今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趋势出现的原因。
(4)根据任务四的图文信息,归纳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全方位、多领域的辉煌成就。除上述领域外,中国还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作出重大贡献?请举例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歌唱祖国》 1950年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前程万丈光芒……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0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春天的故事》 1994年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七子之歌——澳门》 1998年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新的天地》 2017年 你和百姓同心同行,就像树木扎根大地……我们自信,我们前行,看中华儿女走向新的天地……
——选自《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任选上述材料中的两首歌曲,围绕歌曲与时代的关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史事进行阐述或说明,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考试形式:开卷 分值:50分)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7题答案】
【答案】6. D 7. 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
原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转移工作重心到经济建设。
(2)
大胆探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分阶段持续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国情,改革创新。
(3)
意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4)
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关键动力;教育现代化为民族复兴提供支撑。
【17题答案】
【答案】(1)判断:A:错误;B:正确
(2)会议名称:万隆会议
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化解矛盾、推动会议成功的关键。其精神与实践至今仍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3)新趋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与无人机产业(传统产业)相结合
原因: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的需求。
(4)中国方案:中国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5)领域和说明:体育领域;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季奥运会。
【18题答案】
【答案】
选择《歌唱祖国》与《春天的故事》
观点:歌曲创作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国家发展的重大成就和人民情感。
论述:《歌唱祖国》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歌词“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反映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以及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决心。《春天的故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背景,“画了一个圈”指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歌词“万象更新的春天”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变革。综上所述,歌曲反映时代精神,两首歌均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赞美与信心,前者充满建国初期的豪迈,后者体现改革开放后的希望与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