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第1课时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同步分层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第1课时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同步分层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1. 农业部门:农业主要包括    业、    业、    业、    业等部门。
2. 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1) 东西差异
西部 分界线 东部
西北内陆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毫米年降水量线 水热条件优越
以    业为主 种植业一般分布在有    条件的绿洲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地区     区 主要在河湖与近海海域
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等北方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2) 南北差异
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农作物
长城沿线以北旱地一年    熟玉米、水稻、大豆等
分界线:长城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    熟     、玉米、大豆等
分界线:      线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    熟     和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分界线:南岭
南岭以南 水田 一年    熟 水稻和橡胶等    经济作物
3. 主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1) 三大主粮分布:    主要产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在华北平原产量最大,    主要产自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2) 经济作物分布:我国超过80%的棉花产自    ,约90%的油菜籽产自    ,超过85%的糖料产自    、    、    。
  《随园食单》一书中曾这样介绍一道美食:“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外卖者多用灰水,味变,不可食也。余性爱食嫩藕,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据此完成1~2题。
1. 文中介绍的美食最有可能是(  )
2. 该美食主要原料多来自(  )
A. 林业 B. 畜牧业
C. 种植业 D. 渔业
  农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下图为我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 我国东西部农业类型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人口密度 B. 科技水平
C. 地形起伏 D. 气候条件
4. 我国东部农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 以上,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  )
A. 气候干旱,光照充足
B. 地形复杂多样
C. 水热条件优越,平原面积广
D. 人口稀少
  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读中国农产品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
5. 读图可知,图中 A 地区的耕地类型和主要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
A. 水田、小麦 B. 旱地、大豆
C. 水田、水稻 D. 旱地、甘蔗
6. 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相比,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
A. 耕地类型多为水田
B. 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C. 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
D.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
7. 对我国经济作物产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疆的棉花产量最大
B. 油菜籽主要产于长江流域
C. 云南、广东、广西糖料产量高
D. 不同经济作物产区分布差异不明显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久远。读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完成8~10题。
8. 茶树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耐酸怯碱,常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我国四大茶区种植茶树的共同优势条件有(  )
① 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② 降水丰沛,空气湿度大
③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④ 地势低平,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 山东省成为我国纬度最高的产茶地,其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 地处平原,土壤肥沃
B. 地处高纬度,气温较高
C. 濒临海洋,降水较多
D. 人口大省,劳动力丰富
10. 中国茶文化影响世界,源远流长,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
B. 茶叶便于保存携带
C. 我国海陆兼备,对外交往便利
D. 茶树在各国普遍种植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类型。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1~12题。
11. 图中甲区域自东向西放牧的牲畜种类不同,主要是受(  )
A. 降水的影响 B. 气温的影响
C. 地势的影响 D. 技术的影响
12. 乙地区的农业类型分布具有(  )
A. 靠近铁路的特点 B. 垂直分布的特点
C. 沿河分布的特点 D. 类型单一的特点
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各省级行政区的粮食产量有着重要意义,部分省级行政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 以上。
材料二 中国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主要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粮食产量的全国占比图。
(1) 我国高标准农田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地形上看,多数高标准农田位于地势较为    (填“平坦”或“崎岖”)的地区;从气候上看,主要分布在    (填“季风”或“非季风”)区。
(2) 高标准农田主要分布在400mm年降水量线以    (填“东”或“西”),这里降水相对较    (填“多”或“少”),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大部分需求;400mm年降水量线以西高标准农田分布相对较    (填“多”或“少”),主要因为该区域气候较为    (填“湿润”或“干旱”),发展农业的水分条件较差。
(3) 概括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 以上的省级行政区与高标准农田分布的对应关系,并说明这种关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
第1课时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核心知识梳理]
1. 种植 畜牧 林 渔  2. (1) 干旱 畜牧 灌溉 400 平原 山 (2) 一 两 小麦 秦岭—淮河 两 水稻 三 热带 3. (1) 水稻 小麦 玉米 (2) 新疆 长江流域 云南 广东 广西
[课时达标精练]
1. D 2. C 3. D 4. C 5. B 6. D 7. D
[综合素养提升]
8. A 9. C 10. C 11. A 12. B
13. (1) 平坦 季风 (2) 东 多 少 干旱 (3) 对应关系: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如黑龙江、河南、山东等,与高标准农田分布具有较高的重合度,这些省级行政区内往往有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分布。意义:高标准农田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等特点,与粮食产量占比高的省级行政区相重合,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稳定;有利于集中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能力,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有足够的粮食供应,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