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学业质量抽样监测
历史
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正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2.选择题选出的答案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答题位置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大运河上漕运的发达,使饮茶习俗传到了临涣,并使淮北地区逐渐形成了米面结合的饮食习惯,烧饼等特
色饮食通过运河也传播到其他地区。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
A.维护了国家安定统一
B.加强了区域文化交流
C.消除了南北方的差异
D.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这些诗句描述的制度是
D.三省六部制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3.下表为唐朝一位历史人物年谱(节选),与该历史人物相关的是
公元626年
公元627年
公元629年
公元630年
命高官议事必须由谏官跟随,
任用房玄龄为左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
发动玄武门之变
遇有不当之处,谏官立刻进谏
相、杜如晦为右相被尊奉为“天可汗”
A.建立唐朝,消灭割据势力
B.注重文教,迎来“开元盛世”
C,创立殿试,大力选拔人才
D.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
4.唐朝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邢窑白釉瓷罐
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文学艺术较繁荣
D,社会生活非常奢侈
5.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地方上“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这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C.藩镇制据
D.殖民侵扰
6.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大
A.外戚千政
B.宦官专权
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下列符合“大出”特点的是
A.玄类西行研究佛法
B.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C,南诏子弟求学成都
D,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
7.《水浒传》中的故事以北宋时期为背景,其中清风寨有文武二知寨,文知寨刘高为正,武知寨花荣为副,
虽然花荣武艺高强,但受到刘高的压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种压制关系的根源在于
A,崇文抑武的国策
B,文教事业的发展
C.分化事权的需要
D.轻视军队的观念
8。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一方面进行赈灾,另一方面兴修了水利。
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的这些措施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缩小了南北之间发展差距
C.兼顾了救灾与发展生产
D.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元朝划分行省时,将陕西行省的管辖区域越过秦岭而包含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
元朝行政区划的意图是
A.依据自然地理原则划分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C.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
10.《明史·宋濂传》记载: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
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说:“你没有欺骗我。”这反映了明太祖时期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置军机处
11.右图是位于浙江台州某民族英雄的表功祠,祠内绘有“严治军”“创鸳鸯阵”“著
《纪效新书》”等画面。该民族英雄
A.远航东南亚彰显了国威
B.开辟荆榛逐荷夷
C.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D.守护海上丝绸之路
12.乾隆时期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
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这反映清朝
A.扩大海外贸易范围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C.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D.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13.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而是巧妙地控制、调节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
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中的“工程”指的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14.明朝的《岁朝村庆图》(见右图),描绘了乡村百姓春节的活动:儿童在燃放爆竹,大
人在书写对联、饮茶叙谈,亲朋故旧互相拜访、欢聚一堂,与现在我国欢度春节的景
象高度一致。这体现出
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C。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D,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18分,第17题16分,共58分。)
15.(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唐朝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了当时最先进的农具,这种农具耕
地时更加灵便,有利于个体小农从事生产。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先导的,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超历代水利工程数量总和。唐朝还出现了引低水灌溉高田
的新式灌溉工具,借助水流冲击力浇灌农田。
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最先进的农具”和“新式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两者的共同作用。(2分)
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
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泰、豆等作物。宋真宗时,下令将从越南引进并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推广到
材料二
长江和淮河流城。南宋时,太湖地区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