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中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 定居农业开始出现 B. 通过战争掠夺财富C.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 早期国家已经产生2.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牾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下列不符合材料中古代传统法律体系的特点是( )A. 以礼入法 B. 借助家庭人伦观念C. 教化感召 D. 以法治为治国途径3. 《管子·立政》中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旨在( )A. 强调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B. 鼓励“男耕女织”C. 宣扬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 D. 追求“富国强兵”4.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人的爱国主义( )A.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B. 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C. 推动早期民主思想形成 D. 与华夏认同相伴而生5. 秦占领楚地迁陵之初,立即实行秦的户爵制度,保留了楚人原有的楚地爵位,同时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在册,并据以分配田地资源及赋役。这表明,秦国( )A. 延续楚国的户籍政策 B. 重视维护商品经济发展C. 恢复旧的等级制度 D. 努力调和秦楚治理体系6.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A. 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 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C. 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 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7. 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察举制度的实施C. 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 D. 社会环境的宽松8.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 北方走向统一 B. 民族交融加强C. 农业生产恢复 D. 社会分工扩大9. 东晋以后,佛教徒一方面阐述佛教了脱生死宗教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解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佛教华严宗(隋唐出现的佛教宗派)学者李通玄就以《周易》解释《华严经》。这说明( )A. 佛儒两教实现了合流 B. 佛教徒被儒家伦理同化C. 佛教逐渐实现本土化 D. 复兴儒学需“援佛入儒”10. 公元972年,宋太祖下诏:“诸道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如从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令规定:“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逾违者,连坐,不得赴举。”这些举措说明宋朝( )A. 赋税与行政管理已趋向一体化 B. 科举考试与官员任用脱节C. 注重发挥户籍在科举中的作用 D. 政府加强了社会基层治理11. 王祯的《农书》记载:“其火粪,积土,同草木堆叠烧之;土熟冷定,用碌碡碾细用之。江南水多地冷,故用火粪,种麦种蔬尤佳。又凡退下一切禽兽毛羽亲肌之物,最为肥泽,积之为粪,胜于草木。”这可用于说明元代江南地区( )A.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B. 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增强C. 农业耕作制度进步 D. 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12. 《大明律》还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可用于说明( )A. 明代用法律规范官民关系 B. 统治者塑造官场良好风气C. 统治者防范官员结成朋党 D. 统治者杜绝官民弄虚作假13. 下表为唐至清朝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据此可知( )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A. 经济水平影响文化教育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 政治局势决定教育发展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4. 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他说:“此书为用至广 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反映出( )A. 西方科学在中国流传广泛 B. 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C. 中外交流趋势不断加强 D. 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眼界15.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进入“康乾盛世”,汉口可谓“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这反映了清代( )A. 集镇的专业化分工 B. 汉口成为全国第一大镇C. 工商业集镇的发展 D. 交通发展对集镇的影响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治生”一词,语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言即通过授徒、行医、业农、经商等手段谋生。明清时期,文人的治生观念不断变化。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王守仁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明朝官僚沈德符也认为“士大夫黔货无厌者,固云龌龊下流,然为子孙计,或是一理”。清代文人张履祥提出“治生以稼为先”的主张,他一边治学,一边身体力行,从事农业实践。明清重视治生思潮的兴起,对于世风和士风影响很大,如浙东、浙西的风俗不同,浙西好货食利,尚奢华,浙东则比较淳朴,重气节。清嘉、道之际,乌程人沈尧云对社会上文士汲汲于治生获利的现象予以深刻揭示,认为当时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从事治生也出现了一些为人不齿的个别现象,王应奎对一些文人为追求物质财富而将道德抛诸脑后的现象颇为忧虑,“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谓之能措大事可乎”?——摘编自徐永斌《明清时期文人的治生观念》材料二 女性就业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下图是某西方学者绘制的从1790年到1970年间女性就业变化情况简图。材料三 成立于1932年的国立山东大学是当时国内著名学府,是抗战时全国仅有的十所国立大学之一。据山大第二届毕业生名册,1935年第二届共毕业93人:中国文学系30人,外国文学系19人,数学系11人,物理系10人,化学系13人,生物系10人。毕业生的首选职业是中学教员,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共有5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9%。中文系和外文系的学生大多选择做中学教员,少数则希望在行政、军事、银行或新闻业服务,还有3人希望服务于边疆的政治教育工作。数学系有9人希望担任中学教员或在行政机关工作。化学系有11人选择从事化学工业技术工作,有2人希望担任中学教员。物理和生物系的学生则多数希望进入学术机关或者从事技术工作,只有少数愿意成为中学教员。——摘编自王勇忠《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材料四 根据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报告,该调查覆盖了上海市12个区县的1324名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在回答“职业期望与社会价值观”时,近三分之一的家长(30.9%)希望孩子未来成为公务员,其次是工程师和公司职员,三者合计占比57.2%,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2.4%的家长选择军人,反映出职业偏好与社会地位认知的显著倾向。——《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报告·2005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文人“治生”的主要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抗战初期山东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当怎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亚历山大帝通过军事征服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将希腊文化系统性地向东方输出。他在被征服地区兴建数十座希腊化城市(如埃及亚历山大港),推行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并引入希腊式建筑、戏剧与体育竞技。与此同时,他倡导文化融合政策:犍陀罗艺术将希腊雕塑技法与印度佛教主题结合;波斯宫廷礼仪被纳入帝国行政体系;埃及天文学知识被整合进希腊科学体系。亚历山大还设立图书馆与学术中心,资助学者翻译波斯、巴比伦文献,形成跨文明知识网络。——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美洲、非洲、亚洲间的跨区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西班牙殖民者将小麦、葡萄引入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传入欧亚大陆,深刻改变了全球饮食结构;耶稣会传教士在墨西哥建立教会学校,教授拉丁语、欧洲数学与天文知识,同时记录阿兹特克人的象形文字与神话传说。菲律宾马尼拉成为‘文化熔炉’;中国工匠为西班牙殖民者制作青花瓷,纹样融合伊斯兰几何图案与中式山水;非洲奴隶将班图鼓乐与欧洲管弦乐器结合,形成拉丁美洲的桑巴舞节奏。此外,欧洲语言(如西班牙语)与美洲土著语言(如纳瓦特尔语)在贸易中相互渗透,催生混合词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从殖民地征召数百万士兵参战,印度士兵在法国战场接触欧洲现代科技,越南劳工在军工厂学习机械技术。战后,殖民地精英将民主、民族自决思想带回本土,催生反殖民运动。战争还加速了医疗技术传播:德军在非洲战场使用奎宁治疗疟疾,战后该技术被推广至热带地区。此外,国际红十字会战时救援行动推动了全球公共卫生理念的普及。——摘编自徐蓝《一战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文化输出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航路开辟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文化拓展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郡县制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治理”,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统,即国家对其疆域和人民的统治;一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治理。简言之,“统”的对象主要指人,即特定疆域内的人民;“治”的对象主要指事,即各类公共事务。把国家治理区分为统与治两个层面,在理论上的意义是,有助于我们分析统与治的关系,考察统与治的冲突。相应地,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有三种视角,一是“统”的视角,一是“治”的视角,一是“统与治的关系”的视角。因此,在郡县制国家,统与治的冲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的冲突、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以及中央政府内部的政权与治权的冲突。自古迄今,如何处理统与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统与治之间的冲突,是郡县制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摘编自浙江大学曹正汉《论郡县制国家的统与治》阅读上述材料,请从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视角,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中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16题答案】【答案】(1)观念:治生对治学和社会重要;不违背义理即可行;四民异业同道;部分主张以农为先;商人地位提升。影响:促进士农工商观念变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败坏部分士风;影响地域风俗。(2)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女性就业结构变化;工业革命后女性从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科技进步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女性就业变化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3)抗战背景下的爱国情怀;学科专业特点(如化学系多从事工业);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中学教员需求大);就业环境限制。(4)结合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注重职业道德;顺应时代发展。【17题答案】【答案】(1)特点:通过军事征服输出;兴建希腊化城市;推行希腊语和文化;倡导文化融合;建立知识网络。(2)表现:物种交流改变饮食;文化教育传播(如教会学校);艺术风格融合;语言相互渗透。(3)影响:推动殖民地接触现代文明;催生反殖民运动;促进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理念传播;加速全球文化互动。【18题答案】【答案】示例:观点:郡县制下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存在冲突与协调。阐述:秦朝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控制地方,但汉初因郡国并行导致地方割据,后通过推恩令等加强中央集权;宋代设通判监督知州,收地方财权,协调中央与地方;元朝行省制度既加强中央集权,又赋予地方一定自主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动态平衡。这些表明中央与地方在统与治中不断协调以巩固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