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 中国特社会主义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2025浙江卷、广东卷、河北卷、江苏卷等 2024湖南卷、湖北卷、天津卷等 2023浙江卷、湖南卷、北京卷等 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该部分内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题型包括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观点题、探究性试题等。“伟大的改革开放”是高频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等知识也常考,要求考生理解相关教材脉络。从命题思路上看,未来高考会持续聚焦核心知识,如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等。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一要素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对国内外挑战等热点,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科的现实价值。课标、考情、预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标志起步阶段逐步深化阶段全面深化阶段四个面貌/三个飞跃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基本国策创立完善背景标志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维导图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启(起点)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的性质(P32相关链接)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改变。改革开放的进程(阶段) 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 对内改革:①农村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②城市改革: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外开放: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②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⑤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的进程(阶段) 逐步深化阶段:(1992年—2012年) 对内改革: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②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对外开放:①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改革开放的进程(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至今) 对内改革:①标志: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开放: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②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③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二)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 历史意义 改变了“四个面貌”: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迎来了三个“伟大飞跃”:②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④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有了显著提升。一个姿态: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的意义 现实意义 一个重要法宝:⑤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一条必由之路:⑥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一个基本国策:⑧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主题的提出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意义:此后,党的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习①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②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③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①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以后②解决的问题/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③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政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④意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1989)以后②解决的问题/主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③主要内容: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④意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①时间:党的十六大(2002)以后②解决的问题/主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③主要内容: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④意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时间: 党的十八大(2012)以后②解决的问题/主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③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十三个成就④意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四个自信”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容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的】地位 ①是实现社会主又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P38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义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地位 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一般形容“习思想”)②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P38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含义 是党领导下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包括党的领导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关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和法律体系。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与发展、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地位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形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地位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怎样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四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开始标志: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起步阶段:1978-1992新阶段:1992-2012全面深化阶段:2012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历史意义:四个面貌、三大飞跃现实意义:一个法宝、一个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四个自信伟大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意义启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主题: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2025·甘肃】毛泽东指出:“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底气十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①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③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2025·安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以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这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当( )①注重顶层设计,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②坚持实事求是,植根于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③顺应时代要求,着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④完善制度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2025·广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比城镇快1.9个百分点。以上材料表明( )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调整城乡关系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③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之路④城乡关系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全面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2025·河北】“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首《春天的故事》传唱的正是特区一路走来创造的辉煌与奇迹。联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8.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特区成立45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不断续写“春天的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③建设先行示范区使深圳肩负起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④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利用临近港澳优势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承载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跑线。通过试点先行,深圳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凸显了其示范、带动作用,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②利用临近港澳优势成立经济特区体现了对区位特点的分析把握③从试点先行到形成经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共性到个性的体现④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现了注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利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C【2024.广东】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要求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来",之后进一步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作出“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要论断。对此,如下解读正确的是①“杀出一条血路来”指明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的方向②“走自己的路”指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③“摸着石头过河”说明改革伊始就明确了发展蓝图④“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求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C【2024.湖南】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我国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有力维护公平正义,到颁布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护航人民美好生活……沉甸甸的成绩单,诠释了( )①破除制度障碍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②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③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导向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D【2023·辽宁】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这印证了( )①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④中国的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