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31张PPT+内嵌3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31张PPT+内嵌3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单元导言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议题问题:
1.结合视频和教材,归纳并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2.结合视频并分析教材知识,说明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其发展历程和本质是什么?
1.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评价
时间 状况
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制定成文法
西汉时期 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鸦片战争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未获成功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 法律的产生、发展和本质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发展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3)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法系: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
印度法系
伊斯兰法系
知识拓展:
结合教材知识,说明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中华法系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两晋六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时期
明清时期
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
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典
近代
变法图强失败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不成文法泛指由法定的国家机关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表达,但不具有系统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习惯法、判例法、惯例。
(1)形成
(2)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3)法律的发展
①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②近代: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择善而用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将全部巴比伦人被分为三个等级:自由民、享有完全的权利:二等自由民,只享受部分公民权:奴隶,与牲畜差别不大。这表明( )
A.奴隶制法律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通过划分各等级的权利,避免了阶级矛盾
C.古巴比伦时期,法治已经完全代替了人治
D.任何法律不可能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
A
【详解】B:避免了阶级矛盾说法错误,B错误。
C:奴隶社会不存在法治,法治已经完全代替了人治说法错误,C错误。
D:任何法律不可能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说法错误,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D错误。
典例精练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材料表明(  )
①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值得借鉴 
②中华法系独树一帜,应全盘继承和吸收 
③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 
④一国的法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详解】我国法治建设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应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不值得借鉴”“应全盘继承和吸收”等观点均错误,排除①②。故本题选B。
B
02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 法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十恶”条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所谓“常赦所不原”的重罪,集中地表明了明律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的阶级实质。
——《名例律》·大明律
注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决 定
之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③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
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X
美国1787年宪法
3. 法的历史类型
4.法的特征(作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基本特征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④法在国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
法的基本特征
早晨起床来上学,在路上_____________规范我们的的交通行为。
来到学校,按照________________我们有权利享受教育。
用餐时刻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着我们的用餐安全。
休闲时上网冲浪________________规范着我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内容角度)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关于不同民族男女结婚后所生子女应属何族问题的复函》认为,不同民族结婚后所生子女应属何族,“应根据群众一般习惯决定” 。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创制角度)
2023年8月,一审法院认定,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晓平,收受违法所得2012.09万元,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6个月。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实施角度)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5)法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政治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社会职能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决定因素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环节)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 实践。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 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环节)
表现: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良法善治)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良法善治)
3.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加快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
《饥饿的苏丹》.
《叙利亚难民》
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相关链接】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要求
知识·总结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决定因素
本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的产生
特点
产生
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
法的本质
法的类型
法的特点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作用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发展历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 )
①规范立法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
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立法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健全国家立法制度
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中可以看出规范立法可以提高立法质量,故①符合题意。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利,故②表述错误。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③表述错误。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B
典例精练
2.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是( )
A.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D.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
【解析】ABC:根据教材可知,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故ABC说法正确,故ABC不选。D:法的政治职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的社会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管理一定的社会公共事务,二者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故D说法错误,故D入选。
D
典例精练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法治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该条例的通过( )
①表明法的社会职能要服务于其政治职能
②表明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
③是基于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④说明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③:该条例的通过,是基于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以法治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表明法的社会职能要服务于其政治职能,①③符合题意。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议属于地方人大的常设机关,其通过的《条例》不属于行使国家立法权,②错误。④: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错误意识则阻碍红色资源的保护,④错误。 故本题选A。
A
典例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